摘 要:文秋芳对学习策略在中国发展的20年做了综述,她的研究从发展的萌芽阶段(1984—1992)到全面启动阶段(1993—2003)。详细的归纳总结了20年国内对于这一研究的发展。本文将继续对学习策略作出综述,根据每年搜索出的核心期刊数量,将2003-2016年分为两个阶段,发展成熟阶段(2003—2012),发展缓慢阶段(2013—2016)。研究的内容从宏观的实证研究,以听说读写阅的语言技能为主的微观研究,这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理论;语言技能
一、国内语言学习策略综述
很多研究者提出学习策略是一种具体行为与想法、观念的结合。王立非(1998)、吴本虎(2002)提出语言学习策略是一种其目的动态的想法和做法,其目的是提高学习能力或是对语言的加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外语学习策略研究的成熟阶段(2003-2012)
在这一阶段研究的内容基本全面,有研究者将学习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进行汇集,从定义、分类、研究内容、方法、对象等内容进行综述。(文秋芳,2003;王立非,2004;刘振前,肖德法,2006),在这一阶段以宏观的实证为主,包括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策略、观念的偏好倾向和变化趋势;学习策略的有效性;学习策略的训练。以听说读写阅的语言技能为主的微观研究。
1.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其他使用因素
我国学者揭示了各种因素与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文秋芳(2003)的研究指出英语学习策略系统的运行,除了内部因素外,还要受到一系列环境和学习者因素的影响。在影响学习策略的三大类因素中,文秋芳,王立非(2004)主要讨论了环境和学习者因素对英语学习策略的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教学环境、文化背景、学习任务等。饶振辉(2006)通过使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结合的方法发现,不同学习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课堂的教学方法、条件对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发展引起了重要的作用。
而关于学习者因素:其中包括性别、学习风格。性别对外语学习策略的影响是间接的(文秋芳,2003b)。姚芬芳(2010)进一步从直接和间接学习策略两个方面得出,女性学习策略使用意识明显强于男性。这与司建国(2005)所调查结果一致,他同样得出女生所有策略使用的频率都高于男生。
学习风格,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有很大相关性(文秋芳,2003b)。但内向型和自由随意型学习风格对学习策略的使用产生一定逆向作用(李燕2009)。同样学习策略的使用也可以反过来影响学习风格,文秋芳(2004)指出学习者可以使用不同策略来扩大自己的学习风格。
除此之外,更多的学者研究了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如指出成就动机(江晓红2003)与自我效能(张庆宗2004)与学习策略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关于影响学习策略选择和使用的因素的研究中更多学者发现了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但如何利用该因素对学习策略进行培训与教学,这一类的实证研究还很少。
2.英语学习策略的偏好倾向和变化趋势
对于学习策略的偏好,马刚(2010),张庆宗(2008)发现被调查学生较多使用元认知策略。他们所研究的对象都是大学本科学生。这一调查显示出,学习层次越高的学生,会去使用元认知策略去自我管理和安排时间。但对于记忆策略来说,李炯英(2002)认为我国学生学习英语最常用的策略是记忆策略。但是近年来的许多研究报告也显示,中国学生在学习外语中记忆策略使用频率越来越低(张文鹏,2007),袁凤识指出:非英语专业学生更倾向于使用记忆策略(袁凤识,2004)。这一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尤其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弱化记忆策略的使用。
针对大学本科生学生的研究,程月芳(2003)发现英语总体水平高的学生運用学习策略的范围较广,更多地使用记忆、认知、元认知和情感策略(江晓红,2003)。同时发现英语专业学生与理工科不同类型学习者在学习策略运用上的不同倾向。针对高等职业学生,司建国(2005)的研究表明a.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总体使用频率不高,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
3.学习策略的有效性
如今更多的学生关注学习策略的有效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正确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帮助他们更容易的掌握知识,另一原因是能够使成绩提高,因此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要强调它与学生成绩的关系。通过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对比,袁凤识(2004)发现策略和四级成绩呈正相关,元认知策略对所有被试的四级成绩有一定的解释力,而情感策略却对成绩具有负预测力。 通过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与高职生学习策略差异进行对比研究,李胜曦(2010)发现记忆策略对本科生与高职生的英语水平测试成绩有一定的预测性。除此之外,还有通过针对非英语专业中的不同专业对比,肖武云(2011)指出学习策略的关键则是元认知策略。但文秋芳,王立非(2004)对以上关于学习策略提出质疑:是否策略与成绩的关系是线型关系。实际上,策略与成绩的关系比较复杂,要适度的使用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4.学习策略的训练
国内策略培训研究还不很多,但研究结果比较一致:策略培训对提高英语学习策略能力有明显的效果,对中等及中等偏下水平的学生帮助更加明显(文秋芳,2004),之后的研究者分别从学习策略的具体策略上培训进行研究,具有海标性的是倪清泉(2010)、张殿玉(2005)、有纪康丽(2002)、肖武云(2011)、曾祥敏(2009)、何祖佳(2005)、刘文宇(2011)、常鹏云(2016)、龙宇飞(2009)、路文军(2006)从这一阶段的策略培训重点可以发现,研究者们较少的去研究情感策略或间接策略。策略训练研究要更多的从微观视角,从听、说、读、写等各方面展开策略和方法指导与训练。
在这一阶段中,我国研究者对于语言学习策略研究越来越重视,并且取得很多研究结果。综上我们发现,对于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中,语言学习策略的培训,也成为了研究者们讨论研究的热点话题,很多研究者从总体的一个策略的研究,转向具体本体内分类的策略或是某一单项语言技能的策略。
(二)发展缓慢阶段(2013—2016)
从2013年开始,国内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逐渐减少,呈现出发展缓慢的趋势。从影响因素方面来说:李忻洳(2015)调查,发现女生在动机调控策略总体使用上显著高于男生。陈琳(2014)同样指出在语言学习中女性相对于男性会使用更多学习策略。熊苏春(2014)聚焦于网络环境下影响学习者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研究发现,学习者的性别、性格等因素对其学习策略的使用影响不大,但学习者的学习水平、兴趣和信心与其学习策略的使用呈正相关。
而相比于上一阶段的学习策略实证研究,该阶段较少,但有研究者针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了英语学习策略调查分析。在学习策略倾向上:王志慧(2015)发现该类学生很少使用学习策略,在所有学习策略中,记忆策略的平均分最低,这说明大多数艺术类学生单词记忆方法单一死板学生不能使用有效的记忆策略。
从学习策略的有效性方面:张正厚(2013)对语言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元分析。研究发现,总体上英语成绩对策略使用频率的影响及策略与英语成绩的相关性均达到中等效。这一阶段的研究都从内容与方法上都与上一阶段相似,创新性较少。但研究对象进行了扩充。
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研究方法种类单一,问卷调查远远多于实验研究、个案研究和混合研究法。可以将学习者叙述等新的研究方法作为传统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的补充,更科学的进行学习策略的研究。
(2)研究对象仍不够全面,虽然这一阶段中有涉及艺术生、少数民族这个群体,但几乎所有的研究对象都是高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生,很少涉及初中及以下学生等未成年学生,虽然他们对于学习策略的认知还不完整,但教师可以引导式的进行学习策略的培训与教学。
(3)信息技术的髙速发展,学习策略培训与教学的研究可以多结合现代网络和移动自媒体下的外语学习环境这种新形势展开研究。
參考文献:
[1]江晓红.成就动机和归因对英语学习策略选择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02).
[2]文秋芳,王立非.对外语学习策略有效性研究的质疑[J].外语界,2004(02).
[3]张庆宗.外语学习观念对学习策略选择的影响[J].外语教学,2008,29(02).
[4]王莉梅.高低分组英语学习策略对比研究及其对“SBI”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8(04)
[5]马刚,王娟.以策略训练为基础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研究[J].外语教学,2010(01).
[6]郭燕.大学英语师生学习策略教授与使用的相关性实证研究[J].外语界,2007(02).
[7]李忻洳.大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控策略实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38(01).
[8]陈琳.语言学习中的性别差异,表现原因与思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03).
作者简介:李琳,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