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在课堂上诗意地绽放

2018-05-30 09:22白杨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旷远望月赏月

白杨

一、美文之美

1. 结构美。望月,“望”就是全文的文眼。望见月下江景,想到月中深情,喻及月之趣味,整篇文章条理清晰,层次井然,首尾呼应,形散神聚,充分体现了散文的结构美。作者和小外甥来到甲板上,仰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甥舅俩没有过多的交流,就是那么静静地赏月景,愉快地对月诗,绘声绘色地聊月亮像什么。文字像月光一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浸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出现三个美妙的月亮: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跟着赏月景、诵月诗、喻月趣,看现在、思远古、想未来。然而无论是望月、赏月、诵月,还是喻月,都是因为“爱月”。爱月亮,爱自然,爱生活,把作者、小外甥以及读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沉醉在浓浓的月色之中,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2. 语言美。月光如水,清幽宁静;月色朦胧,如梦如幻。悠悠千古,长存不变的月亮是永恒时空中的一个奇迹,那月光常常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然而,作者想要把个体主观感受到的月色之美传递出来,那必须通过一条途径——美妙的语言。

赵丽宏的“江中月”,很美,美在多姿多彩。月亮出来了,像一位慈爱的长者,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又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幻化成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江面上跳动;还像一个爱美的少年,用月光为江两岸的一切景物的轮廓镀上银色的花边。在作者的眼里,月下江景如诗如画。他用洗练传神的文字,打开了读者的想象之门。抬头望天空,俯首观长江,放眼江两岸,在这由上到下、由近及远、不疾不徐的描述中,读者的心渐渐地静了下来,眼前出现了一片清幽、宁静、安详、神秘、明亮而又朦胧的可以多元解读的优美画面。

作者在写和小外甥对诗一段中所选用的诗句,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仔细品咂就会发现,每一句诗中都有一个月亮,每一个月亮里都寄托着一份深情。有人因新奇而呼月,有人因孤独而问月,有人因思乡而疑月,有人因欣慰而近月,有人因怀念而思月……优美的诗句,把“望月”这一生活场景“诗化”了,让读者在诗的意境中穿越,获得美妙的情感体验。

小外甥的“心中月”,很美,美在新奇有趣。人们通常会把月亮比作银钩、香蕉、小船、大玉盘……但是,唯独小外甥把月亮比作“眼睛”,而且是“天的眼睛”,在他绘声绘色地说出理由之后,我们每一个读者都会为他的想象拍案叫绝。小外甥的比喻不仅恰当,而且新奇有趣,充满童话色彩。

3. 意境美。“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这句话是全文的情感核心。在《望月》这篇课文中,月光,是行文线索;诗,是叙事方式;清幽旷远,是达成意境。柔美的月光,如画一般唯美;优美的语言,如诗一般灵动。作者如诗如画的描摹,引领读者进入一种清幽旷远的境界,仿佛读文章的人和写文章的人都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眼中月光如银,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耳畔月诗如歌,深情款款,朗朗书声,皎皎月色;心中月如画,多趣多变,妙趣横生,美不胜收。

二、美課之美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和意境美,如何引领展开想象,赏析语言文字,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徜徉,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是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1. 美美地读,诵月诗。

(1) 学生齐读诗句,熟悉诗句的内容。

(2) 分角色朗读诗句,体会比赛的激烈。我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舅舅和小外甥,参与到甥舅两个的比赛中来,争诵“咏月诗”,体会这场比赛的时间长、咏月的诗句多、比赛双方的实力相当、比赛一时难分胜负。在教学中,指导两个学生互相看着对方来朗读诗句,并可以适当地做一些动作,注意语音语调的轻重缓急,甚至在对方话音未落之时,就应声而上,营造比赛紧张激烈的气氛,使得比赛的场面充满乐趣。

(3) 品读诗句,体会诗人望月时的心情。如果诵读仅仅停留在技巧的训练上,那么就很难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验语言文字营造的优美意境。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直抒胸臆法”“补全诗句法”和“抓关键词赏析法”结合自己对诗句的了解和生活积累,品读想象诗人在望月时的心情,然后再男女生分角色诵读,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美美地赏,赏月景。

(1) 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思考: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今晚的月色,你会用上哪个字?(美)

(2) 默读课文,赏析月色之美。“美”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要想把这种美说清楚,还需要同学们仔细地品读文本,在书上做做批注,赏析月色之美究竟美在哪里?用上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月下江景,美在 。

例:月下江景,美在朦胧。月光之下,江两岸的芦荡、树林和山峰就像黑色剪影,隐隐约约的,好像看得见,却又看不清楚,朦朦胧胧的,真美啊!

(3) 学生交流(宁静、安详、朦胧、活泼、明亮、有层次、有情趣、有变化、有余韵……)

生:月下江景,美在有情趣。

师:这是一轮安详的明月,像个老爷爷。

生: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师:这是一轮调皮的明月,像个可爱的孩子。

生: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师:这是一轮多情的明月,像个花季的少年。

生:像个技艺高超的画家。

生: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范例告诉了学生赏析的方法:先用一个词语概括写出月下江景之美的一个方面,然后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具体解读,把自己的感受说清楚。学生有法可依,有样可学,为个性解读奠定基础。这样的教学设计,用一个主问题带动学生对整段内容进行赏析,避免了碎问碎答,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自读自悟,学生的个性解读得以充分的尊重。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各自的见解,对语言文字描述的美景进行了多元解读,使月下江景呈现出一种立体的、生动的、鲜活的、多姿多彩的美感。

3. 美美地想,喻月趣。

(1) 暢所欲言,体会小外甥比喻的新奇、恰当。

(2) 文改诗,加深体会小外甥一番话的童话味。

(3) 想象练笔,表达爱月之情。学生欣赏美妙的月亮图片,在空灵的音乐声中写自己的心中之月。

(4) 组织交流。

生:月亮像一张大饼,每当买回来时,就被吃得一干二净,直到下次同样的时候,人们才会买一个新的大饼回来。

生:月亮像一块月饼,每次都被人偷偷吃掉,但它又会长好,也许这就是月亮神奇的地方吧。

生:月亮像个耳朵,这是灵敏的耳朵,它爱倾听小鱼小虾的窃窃私语声,它爱倾听蝈蝈、青蛙的歌声,它能听到人们赞美它的声音,而这时,它还会挺起胸脯呢,它能听见世界上所有美好的声音。

生:月亮像一个嘴巴,在偷看人间美好时笑了,越看越好,越看越高兴,一高兴就情不自禁张大了嘴巴,之后怕被发现又闭上了。但是它一直忘怀不了人间的美好。

生:月亮就像一个魔术匣子,每天我都会对着月亮倾诉我的烦恼,就这样月亮变得一天天大了起来,最后烦恼变成了一个个快乐的小天使,飞向了人间,月亮又变小了。

学生通过前面的诵月诗、赏月景,又体会了小外甥的喻月之趣后,动笔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月亮像什么,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他们提起笔来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写出了许多美妙的“童话”,个个新奇有趣。

三、美教之美

1. 整合文本,厘清板块。在熟读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并且整合重构,我把教学板块定为赏月景、诵月诗、喻月趣之后,就定下了每个板块的教学手段和语文阅读能力训练的重点:美美地赏——品一品,美美地读——诵一诵,美美地喻——写一写。随后,我调整了教学的顺序,把诵月诗放在第一板块进行教学,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为整节课的学习渲染了浓郁的诗情。

在每一个板块教学结束之后,我引导学生朗读句子:“诗、月光、童话,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这样的安排,使课堂教学像诗歌一样,在反复中一咏三叹,节奏明快,意蕴深长。

2. 音乐介入,渲染气氛。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营造清幽旷远的意境,我一共用了三次音乐:诵月诗,我选用了明亮开阔的古筝曲《春江花月夜》;赏月景,我选择了笛子演奏《秋湖月夜》;喻月趣,为了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我播放了班得瑞的钢琴曲《清晨》。三次音乐的选用,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月诗之古典美,月景之安详美,月趣之空灵美。

3. 美言过渡,诗意贯穿。这是一篇美文,既要美教,老师的语言也必须充满美的魔力,给学生做好美的示范。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的诗句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朗读诗句,过渡到对诗人望月时心情的品读想象。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我选用白居易的诗句做结,启发学生: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你有一颗怎样的心,便有一轮怎样的月,言为心声,景为情语。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告诉学生从古至今,所有望月、赏月、诵月、喻月的人都有一颗爱月的心。爱月亮、爱自然、爱生活,把古人、今人,把作者、读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产生了共鸣,成就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美文。

月亮,一个美丽的图腾;《望月》,一篇美妙的散文。不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怎样的教学手段,我只希望,可以把无形的“美”化作有形的花,让“美”植根于听说读写的沃土中,在课堂上诗意地绽放。

(作者单位:苏州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旷远望月赏月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清供、望月
中秋赏月邀请会
中秋赏月
倾听
苏巴什故城
望月怀远
西江月·初夏饮归
中秋一起来赏月
录唐·杜甫诗《望月》(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