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友明
摘 要:多元智能理论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指导。文章对多元智能理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探讨了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智能现状,并提出了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交通运输类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0-0151-03
Abstract: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guide for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concept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is defined in this pape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ents' intelligen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The concrete path of training the technical talents of transport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multiple functions is put forward.
Keywords: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personnel training; route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交通运输事业的内涵和外延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培养宽口径高素质的交通运输类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适应现代交通运输行业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交通运输行业市场推动力量日益增强,与之相适应的交通运输类高等职业教育的格局已悄然变革,交通运输类高等职业教育出现学生生源复杂、自制力较弱、整体专业素质较低等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传统的单一“智力”培养目标对交通运输类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收效甚微。新形势下,社会急需大量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交通运输类技能型人才,交通运输类高职教育应借鉴多元智能理论,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为基点,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突破传统偏见和学生发展的瓶颈,最大限度的挖掘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的潜在优点,突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质,多措并举,让这些智能优势和个性特质互不相同的学生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实现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概念释义
多元智能理论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来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智能指的就是个体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或社会生活背景中分析与解决问题以及制造产品的能力,每一个体的智能是多元的。就智能基本结构而言,每一个人身上存在的智能数量至少有八种,主要是言语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内省智能、人际智能、自然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肢体运作智能等。具体言之,言语智能就是指个体掌握语言和文字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逻辑数学智能是指个体理解、推理、运算、分析具体逻辑结构关系的能力;视觉空间智能是指个体准确感受诸如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能力,以及利用诸如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在个体自己脑海中形成一个模型、图像并且加以运用的能力;肢体运作智能是指每一个体身体协调的能力、平衡的能力以及每一个体身体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还包括每一个体运用全身或身体的某一部分解决具体问题以及创造作品的能力;音乐智能是指每一个体对音乐进行感受、记忆、辨别、表达、创作的能力,还包括每一个体运用作曲、歌唱、演奏等多种形式来表達个体自己思想和感情的能力;人际智能是指每一个体对周围他人的情绪和情感进行察觉、体验的能力以及每一个体根据周围他人的情绪、情感等因素作出适当反映的能力,还包括个体在日常社会交往中与周围他人进行合作的能力;内省智能是指每一个体对自身进行认识与洞察的能力,还包括个体对自身进行反省的能力;自然智能是指每一个体在对自己周围的自然环境、景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对这些自然环境、景物关怀很强烈,洞察很敏锐,辨认很细致等方面的能力。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每一个体的智能具有普遍性的典型特征,也就是说,在每一个体身上都存在有多种智能,然而每一个体呈现的差异只是不同个体的智能发展程度不一样,以及不同个体的智能组合的情况不一样。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开发逐步加强自己的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还认为人的智能是动态的,一个人身上的每一种智能通过个体自己后天的学习与训练都能实现掌握和提升的目的。除此之外,每一个体智能的差异性表现为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个体内部的差异两种情况,每一个体身上存在的不同智能之间都呈现相互作用与彼此融合的状态,以一个组合的形式发挥作用,现实中每一个人的智能组合皆呈现各自与众不同的特征,每一个体身上存在的多种智能之间的巧妙组合都会造就非凡的能力。也就是说,多元智能观可以使每一个人都存在适合个体自身实际特点的职业生涯入口和出口,并且在个体后天学习和实践中通过个体自身的努力,会让每一个体在特定的领域中表现得很出色。
二、交通运输类高职学生的智能现状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结合当前交通运输类高职教育的现状,交通运输类高职学生具有以下智能特点。
1. 语言智能不强。由于交通运输类高职学生在中学学习期间,中学学校对学生的应试能力关注较多,而对每一学生的语言、数理逻辑智能的发掘和训练关注较少甚至缺乏,引发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进入新时代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以后,出现学生语言智能尤其是逻辑数学智能都很薄弱的现象。
2. 自我观察智能与人际智能不高。实际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在新时代背景下,交通运输类高职学生在日常人际交往、学习、生活中不同程度的出现自信心较弱、知心朋友缺乏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突出表现为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时常感到人际交往不顺,障碍明显,有时严重时会丧失与周围同学交往的愿望和兴趣。除此之外,还有少部分交通运输类高职学生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表现为自尊心过于强烈,往往很看重自己留给别人的印象,有时过分掩盖自身存在的缺点,最终人际交往以失败而告终,直接后果就是给自己带来一些诸如孤独、不满、烦恼、自卑、自我封闭、逃避现实、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
3. 自我反省智能不高。根据对新时代交通运输类高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行为的观察与调查结果,大多数交通运输类高职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还存在计划性不强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学习和生活上缺乏短期、长期目标,平时凭自己身上的热情来应对学习和做事,如果这些学生学习和做事的热情消减,就会出现中途放弃的结果;如果这些学生学习、做事遇到失败,他们就会不由自主的向外界寻找自己失败的原因,很少进行自我反省,很少从自身角度查找自己做事、学习失败原因,往往会出现意志薄弱、自制力较差、耐力不足等多种问题。
4. 视觉空间智能与肢体运动智能较高。根据对新时代交通运输类高职学生的观察以及调查的结果,大部分的交通运输类高职学生在美术绘画、电脑操作、舞蹈运动等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表现得更为突出,很多学生甚至从中学时代起就很擅长体育、美术等,但是在语言文化课方面成绩差。值得强调的是,交通运输类高职学生在各种技能竞赛中发挥得很出色,成绩很突出。
三、多元职能理论视域中的新时代交通运输类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的观点与新时代我国积极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无缝对接。围绕交通运输类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全面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人才培养的全程,多措并举,培养兼具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具有很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很强的竞争与团队合作能力的新时代高素质技能型交通运输类人才。
1. 树立公平的评价观与乐观的学生观。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智能没有高低的问题,存在的差异只是这些学生身上的智能倾向以及结构不同。多元智能理论不判定每一个学生身上存在的劣势,而是判定、确认每一个学生身上存在的优势,并将这些学生身上存在的优势智能通过多种方式逐渐迁移到学生身上的弱势领域,从而尽可能的弥补每一个学生身上存在的弱势智能,最大限度的促进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协调、全面发展。新时代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应按照多元职能理论的观点,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在美术绘画、电脑操作、体育运动等领域的优势,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每一个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技能比赛,从而推动他们的优势智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重新树立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结合新时代交通运输类高职学生的实际,积极引导每一个学生定期认真总结与回顾自身优势智能领域中存在的成功因素,并把这些成功因素用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实践中,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全面弥补每一个体学生存在的智能劣势。
2. 建立健全强化学生个性和能力的教育机制,培养学生综合情商。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个体身上存在的不同的智能领域都存在自己与众不同的发展过程以及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因此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標必须具体化,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形成因内容而异、因人而异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机制。另外,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的教育者要结合本校学生的特质情况,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涯指导,努力为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着想。教育者还要针对每一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需求计划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计划,不同的教学计划还要能突出个性化的、适应不同学生智能特点及接受能力的具体培养标准,量身打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机制,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克服学生自身存在的智能劣势,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制与意志力、抗压能力、自学与合作能力、自我反省能力等综合素质。
3. 完善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终身教育体系。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在多元智能观下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所有学生都是可育之才。教育者应当关注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而不应该关注某一个学生更聪明,因此教育者在日常教育中必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将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发展到最大限度,逐渐优化自身的智能结构,并不断提升自身存在的弱势智能,从而为每一个交通运输类高职学生走向职业生涯的最终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每一个体不同的智能领域中都存在个体自己与众不同的发展过程以及运用不同的符号系统,所以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必须具体化,要结合学生思想、身体、家庭、学习、生活等实际情况,努力形成因内容而异和因人而异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利用一切资源不断丰富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多样化的需求,精心设计出不同的教学计划,这些不同的教学计划还都要有各自不同的、能够适应不同学生智能特点的具体培养标准,从而促进每一个交通运输类高职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4. 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学习生涯自我设计和潜能开发。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具有后天发展的巨大潜能,而这些潜能一旦开发得当就能促使学生发展成才。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帮助每一个学生完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设计与规划,根据新时代交通运输类高职学生的实际特点,尽可能的帮助每一个学生形成适合自我全面发展的“学习风格”。另外,还要不断重视对学生的多种智能的开发与培养,结合本校实际,最大限度的开发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校本职业指导系列教材,每学年要坚持做到配合智能开发导向,举行一次内容丰富多彩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综合技能竞技周活动。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导向,不断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紧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无缝对接。
5. 加大后续发展投入,丰富教育资源。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评价每一个学生应当采用多维度的、全方面的、发展的眼光,而非单一、狭隘的视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实质上就是不断帮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一方面要设法拓宽办学的融资渠道,紧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不断购买先进的机器设备,努力建设适需的实验场所和实习基地,逐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动手能力,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企业的水准和要求实现无缝对接;另一方面,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按照企业标准和要求,有针对性的引导教师向能力型转变,拓展 “双师型”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内涵和深度,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质,优化多元智能结构,按照企业准人才的要求,培养交通运输行业生产一线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四、结束语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所需交通运输类人才应该兼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与优良的综合素质,除了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人文素养以外,还要有比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当前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具备会生存与学习并且会创造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就像一枚透镜,它能让我们看到多彩光而不是单色光,在实践中这些不同颜色和不同波长的光谱会组成了最和谐、最绚丽的自然光彩,新时代每一名交通运输类高职学生都是一束美丽的自然光。新时代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要清醒的认识到每一束单色光以及每一束单色光的波长和实际特点,还要掌握如何巧妙地把不同波长和特点的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并不断优化的能力和方法,采取更加有力措施積极推动新时代每一个交通运输类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交通运输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交通强国的目标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张琳.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科技,2016,01:43-44.
[2][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丁光惠,陈凌云,简钧.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35).
[4]肖帅,赵竹,匡 .高职学生智能结构分布的现状分析及对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4,08:263-264.
[5]陈尔沙.浅谈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学生的评价[J].经营管理者,2014,02:276.
[6]黎剑月.在网络背景下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以现代写作训练模式为例[J].语文建设,2013,05:22-23.
[7]王磊.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8]刘主,曾松荣.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生物化学任务型教学改革[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16,06:42-46.
[9]梅汝莉.多元智能教育学策略[M].上海:开明出版社,2003.
[10]王英,陈新亮.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与探索[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11]刘主,陈 霞.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J].轻工科技,2014,189(8):179-180.
[12]霍力岩.多元智能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