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5-30 10:48:04任志军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现代学徒制是推进职业教育体系的试金石。理解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和特点,研究其对不同专业的适用性是发展学徒制的必由之路。文章以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以工商管理类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以及在实践中的策略十分必要。因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须遵循现代学徒制内涵,按照专业发展探索出自身的特有实践方式。

[关键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8)01-0049-05

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职业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据统计,《职业教育法》自1996年公布实施20年来,培养中高职毕业生1.37亿人。继续推进和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由职业教育大国向职业教育强国迈进是我们成功进行经济改革、工业转型的关键所在。

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模式”被誉为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双元模式”的基本内容就是现代学徒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业等发达国家丰富了现代学徒制,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中国职业教育关于现代学徒制的相关政策有《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强调建立现代学徒制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政策鼓励高校进行试点,2015年7月和8月广东省教育厅和教育部分别公布了首批广东省19所院校和全国的165家单位(100所院校)实行现代学徒制试点。随着现代学徒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研究现代学徒制与专业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当务之急,文章以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视角进行研究。

一、现代学徒制推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

(一)现代学徒制的基本内涵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二战后德国的迅速崛起源自于其职业教育的成功,纷纷效仿以“双元制”为特色的德国职业教育。19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由于对学徒制进行的不断升级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1994年英国首先称其为现代学徒制,各国相继采取措施,将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学徒制以及一般的职前教育的新的教育培训形式。

现代学徒制是职前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一种融合。其特征为“双元制”,包括“双主体”,企业有师傅传帮带,负责掌握实做的技能,学校由老师授传教,承担理论知识的领会;“双身份”,学员既是企业员工,是领薪水的学徒,又是学校注册的学生;在考核上强调“双证书”,要求学生(徒)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在师资上要求具备有“雙师型”素质的导师进行教培。

现代学徒制适应了现代工业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丰富与体现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内在要求,高素质的劳动力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并拉动经济增长的显著效应。因此,现代学徒制这一培养模式已经从教育改革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困境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的规定,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广、技能综合性强、岗位领域层次多。由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存在于不同的职业和岗位,其知识、技能的要求也不相同。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涵盖财经类、管理类、生产类、营销类、财务类等内容,课程有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生产与运作管理、人才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企业战略、项目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电子商务,还有大量的公共课等。如何将门类众多的专业知识与专门的学徒技能进行准确对接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矛盾。

据笔者对所在高校近几届学生的访谈,85%左右大二学生认为工商企业管理的“专业特点”不明显,似乎有“样样通,样样不精”的倾向。如何加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专业性”“技能性”成为摆在师生面前的一大困境。

(三)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破解“专业杂”的现状与“技能精”的要求之间矛盾的利器。首先,根据现代学徒制的内涵要求,学生(徒)要学会实做的技能,同时也要打下理论的基础。其“双元”的教学模式核心就是让学生一边真实工作,一边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双元互补,互相激发符合高职“学中做”“做中学”的教育规律,以期培养出来的学生(徒)在职业道路上既能因为掌握学徒技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也因为有知识的积淀得以更长远的发展。现代创新型社会要求学生成为精益求精的“工匠”外,需要进行工艺创新,因而系统性的思维训练很有必要,学校的教育和企业的培训一样不可或缺。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属于商科类,与工科类“专业特色明显”不同,体现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面向的就业领域广、就业职业和岗位口径宽。利于学生可选择的就业岗位范围广,就业率高,而其弊在于学生对于本专业认识迷茫,学业目标感不强、动力不足。不仅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类型和从事的工作茫然空泛,即便是教师也很难将未来学生可能就业的职业清晰再现。没有对岗位理解的任务导向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必然是打折扣的。而现代学徒制基于完全真实地在企业工作(不仅仅是短期实习),对岗位必然有真切的经验,对真实环境的企业(任何企业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内外部环境融通理解。

近年从国外的发展看,学徒制已不仅仅限定在一些建筑和零售等传统领域,而是面向更多行业领域的不同职业岗位,如英国现代学徒制在2010年前就涵盖10个大领域,其中第3个是“商业、行政管理与法律”。对工商管理学徒的技能要求旨在培养成为在一个工商企业或组织中发挥“重要的支持角色”的人。其工商管理学徒层次分为中级、高级和高等3个层次,适应不同的岗位角色,有工商助理、文员、接待、法务秘书、医疗接待、私人助理、团队领导者、业务拓展管理[1] 。

2015年7月13日,广东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公布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名单的通知》(粤教高函〔2015〕131号),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成为现代学徒制在19所院校中的试点专业。2015 年8月,教育部遴选公布了165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名单,包括试点高职院校100所。未来,学徒制模式创新将会是高职育人模式的重点方向。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前提条件

现代学徒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而且是完全不同于各类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实行现代学徒制时,必须分析办学本身以外的前提条件。

以政府倡导的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学校的分工合作培养机制是现代学徒制能否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这种人才培养机制既不同于与传统学徒制仅限于师傅和学徒的代代相传,也不同于学校的学科教育。现代学徒制发生在制造智能化、信息数据化、服务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培养具有灵活适应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社会系统是现代学徒制的有机土壤,是学徒制成长的前提。社会系统包括相关政府法规政策的出台,现代学徒制在教育培养体系中的明确定位, “利益攸关方”的角色与作用、扶持资金的来源、行业协会制定的学业标准、企业和学校的社会参与机制等等。

与国内的试点做法不同,欧洲近年来的学徒制的改革则是全方位的。例如,英国现代学徒制就进行了激进的改革。2011年一项调查显示,英国 70% 的受访者认为职业教育和培训具有良好的形象。由于学徒制带来的社会效益,认为劳动力市场的人才技能的培养是生产力产出的投入,从而产生了致力于将学徒制打造成“和正规高等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学徒制的地位,进行系统性机制保障,英国政府为此制定学徒制发展规划,承诺到2020 年政府将创造300 万个学徒岗位;成立相应的政府机构,国家学徒署、学徒训练局。在经费保障上,从2015年7月,对所有大企业征收学徒税,税额为每个企业交纳总工资支出的0.5%。由于积极宣传和推广学徒制,年青人选择学徒制的观念逐渐得到了转变。

其次,现代学徒制能否落在实处,关键在于企业的支持。虽然高职院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号召下,已积极探索与试行,但企业的响应和行动还有所欠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基地的一端在企业,这是现代学徒制的基本特点,否则不能称之为学徒制。当前企业还没有广泛参与进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还在于企业要考虑成本效益关系,培养学徒的投入与产出比不高。因此在政策上对企业进行扶持十分必要。另外,只有企业真正领会到现代学徒制给其带来的长期收益,才会有更强动力去推广。当前,已经有一些有卓有远见的企业行动起来了。

三、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路径

针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内涵和特点,如何把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现代学徒制相结合,提出以下思路。

(一)探索完善双元考核评价体系

考评学生的培训和学习的,应根据在企业的培训以及学校的成效为参照标准,作为评价主体在企业他必须“出徒”,在学校他必须“毕业”,出徒和毕业都要求有相应的证书。当前,中国高职教育已经普遍实施“双证书”毕业模式,即要求学生学业期满要有学校的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比如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需要有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以及学校的毕业证,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却没有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往往与其他专业混同一起,如一些高职院校普遍用人力资源师、营销师来代替该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访谈得知,学生对于有含金量的证书是感兴趣的。

如何评价学徒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与“学徒出徒证”是合格的,是当前现代学徒制关于成果如何评价的问题。2014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分6批取消了319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国家取消有其道理,更重要是如何建立合理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因此,当前急需对各类证书进行定位和管理。尤其需要构建关于学徒的评价體系。

(二)建立岗位细分的培养项目

从专业与岗位的关系看,由于工商企业管理属于 “综合性”较强的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宽,有生产班组长、人力资源、客服、销售、文员、运营等岗位。各岗位专业区别明显,因此学徒岗位也必将是各种各样的。

各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特色不同,以及所在的地区经济发展重点也不同,有针对性地设置适应本专业特色和地区发展的学徒岗位是非常重要。设置面向当地的重点企业、特色行业或岗位的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合作项目才有生命力。即便人力资源、营销管理、行政助理、运营管理等岗位也会有不同特色。岗位的细分的培养项目目前已经完全可以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施,比如笔者所在高校已经在实施与某著名连锁商业企业的学徒制探索。也唯有如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现代学徒制培养项目才能有效实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趋势将呈现是小而准、广而精。小是指学徒制人数少、准是指岗位定位准、广是指涉及行业广、精是指专业精。

(三)加深校企双方的融合度

现代学徒制要求有现代企业背景的学生(员)跟随师傅在工作中学习,“做中学”“学中做”。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员)在学业期间就在真实企业环境中带薪学习,并在师傅的示范下,领会 “默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当前的困境是企业对现代学徒制不了解、认知度不高。因此,现代学徒制虽然在教育行业推动了,却没有在企业界推动。仅仅抱怨企业合作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是不够的。因此,理解学徒制的意义是首要的,要在政策法规上、制度管理上推动企业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另一方面学校方应积极进行规划,有针对性的选择企业进行合作。

应根据学校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地区经济发展实际,选择相关企业进行学徒制的校企合作,笔者所在高校和国内知名餐饮连锁企业实施的校企合作“订单班”的实践的成果显著,该项目根据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基础厚、专业宽的特点,以“见习经理”为起点,面向店长方向培养的“订单班”实施效果好。“订单式”与学徒制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在企业实际背景下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边工作边学习。借鉴订单式的经验对总结学徒制是有益的,例如在对12位订单班学生的调查表明,其“操作技能和社会工作实践经验有了明显的增强”,学生反馈应尽早接触社会实践。可见,学徒制和订单式培养在核心理念上是有共同之处的,在实践层面上,学徒制更强调实践技能的掌握,如学生从进校起就开始学徒的培养。

各高校的工商企业专业特色各有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基础、实力比较雄厚,可以配套人力资源支持的企业合作,激发企业的合作意愿、有针对性选择相应的岗位进行学徒制培养项目是学徒制模式成功的关键环节。

(四)提升双导师的培教水平

现代学徒制要求学生(学员)在企业工作中学会“实做”的技能、同时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比较而言,工科专业的师傅是一线的优秀员工,具备娴熟的技能和自主完成工艺要求的能力,带徒弟应具有针对性。而工商管理的师傅的标准更加综合。除要求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以及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工作态度,这样的优秀管理员工在企业中是稀缺的。

学校教师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应了解企业运作模式、具备实际管理经验。在理论教学中才不会脱节于现实的发展。因此在选拔企业和学校的导师时,首先要有规范的选拔机制、制定选拔工作流程。其次,企业师傅和学校导师对学徒和学生进行长期个别指导,付出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因此,应当建立導师的激励机制,在物质上给予奖励,在荣誉上给予鼓励。最后,在校企合作的机制上,需要建立完善双方的互聘制度、定期交流的学习模式是顺利推行学徒制的重要举措。

(五)强化学生的角色认同感

学生(员)处于学徒制的焦点位置。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进校对未来工作的期望值高;而学徒的原始定位是基层的工厂工人,其目标是学习一门专业技术,这就与原来报考专业时的憧憬及毕业后的从事管理工作的愿望存在落差。因此,对学徒的角色认同是关键,这种认同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学徒角色的心理认同;另一方面是学生对学徒培养项目的认同。前者关乎进入学徒的学习动机,后者关乎学徒项目的持续性。

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愈加突出,一方面企业难以招到需要的人才,而大量的毕业生不愿意去制造业基层工作,对行业、岗位比较挑剔。以本文所在知名餐饮行业订单班为例,报名率不足10%;当前社会已进入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淘宝店、微商的兴起,也让更多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创业、创富”的大潮中,企图快速地成功,浮躁的商业氛围也不利于脚踏实地地从一线做起。贸然实行学徒制,反响不大。因此首先要在社会范围倡导尊重工人,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应持续倡导“工匠精神”,将高级技术工人的待遇与高级公务员、教授相看齐,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从事一线工作。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企业对人才的选拔也存在着误区,要求学生毕业就要立刻能从事相应的工作,招之即来,来之能战。这是不切实际的一种人才发展观,企业应当看到教育职能的局限性,也应加强对入职人才的培训。企业改进人才资源战略,加强培训,引入现代学徒岗位制。最后,学校应加强教育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倡“双元互动”,让学生(员)在学徒制中学会技能和对技能的“获得感”,这才是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以学徒制为突破口进行教育体制改革,解决学生“双重身份”带来的身份困扰,培养出真正掌握技术的一专多能人才;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工商管理专业可以从两个方面解决学生身份问题,一是从企业在入职前安排学徒制,进校即进厂;二是在学校新生入学时即参加学徒制项目,从源头上解决学员(生)的角色认同。

[参考文献]

[1]刘亮亮,李雨锦.英国现代学徒制改革的新动向:2020发展愿景[J].职业技术教育,2016(6).

[2](法)纪尧姆·杜瓦尔(Guillaume Duval)著,杨凌艺译.德国模式为什么看起来更成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3]段培燕. 探析现代学徒制在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16).

[4]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作者简介]任志军(1969-),男,硕士,讲师、高级营销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教学。

[责任编辑 王 茹]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7:48:16
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改革高职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教学模式
《建筑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改革之初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45:34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9:55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有色金属行业现代学徒制长效推广机制的构建
企业导报(2016年13期)2016-07-19 17:52:25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 16: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