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莉 叶凤琴 曾梓
[摘 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挑战。在数字时代,“媒介素养”课程不仅要培养具有批判精神的媒介使用者,还应培养掌握联网技巧的媒介参与者。 因此,该课程在内容上应涵盖媒介及产业、传播理论与模式、联网技巧、道德伦理;在教学实践中应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运用案例分析、媒介使用日志、创造性媒体内容生产、 打破常规等教学方法;此外,联合教学和灵活考查制度有助于克服本门课程在实际授课上的困难。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8)01-0020-03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相伴随。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的成长既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阻碍。一方面,社交媒体或网络游戏让部分大学生沉溺其中。信息接受碎片模式所引起的浅度阅读和碎片化思考阻碍其良好的逻辑思维发展,网络中海量信息虚实难分,真假难辨,挑战了他们的信息辨识能力,影响了他们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另一方面,包括 MOOC课堂、Ted 演讲集、百度文库等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其个体学习和提升开拓了便捷和廉价的渠道,社会化媒体也为其塑造个人品牌、拓展社交网络、获取社会资本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这一背景下,从大众传播媒体到电子媒体的发展也让学术界和教育界重新审视媒介素养的内涵。
一、“媒介素养”内涵的变化发展
媒介素养教育始于西方。20 世纪 30 年代,英国文化研究学者利维斯和汤普森于在其著作《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的意识》中,批评大众文化误导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精神追求。对于媒介素养教育核心的认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推进,从最初批判和抵制大众媒介, 到理解媒介,再到分析和利用媒介,这一过程被总结为针对媒体的免疫、分析和破译模式[1]。 也有研究者将最后一类总结为媒介参与[2],更凸显了媒介与人融合之意。从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其始发点在于培养公众对媒介的批判、质疑和思考的精神,且一以贯之,直到现在,大众媒介的负面影响仍是媒介素养研究探讨的核心[3]。
近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挑战了媒介素养原本的内涵,媒介素养在概念本身方面表现出更大的内涵和外延,包括“数字与媒介素养”“信息与媒介素养”“网络素养”等在内的“新媒介素养”概念频频为学术界所提及。“新媒介素养”被美国新媒介联合会界定为由听觉、视觉以及数字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和技巧 [4]。它在全球范围内都被日益重视。有研究者强调了数字公民的培养在信息超载时代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提出如果人们能掌握包括专注、参与、写作、批判性吸收信息及联网技巧等在内的网络素养,那么欣欣向荣的经济形势、政治面貌、文化土壤和社会动态即会出现[5]。
二、“媒介素养”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西方的教育实践中,媒介素养课程内容往往与其他专业的内容相结合,如健康素养、 生态素养、科学素养、语言学等等[6]。美国的媒介素养训练更具实用性,美学欣赏和表达, 社交口才、自尊和消费能力等等都被认为是媒介素养课程的组成部分[7]。在我国近 20 年的 媒介素养教育发展历程中,尽管有研究者从理论上提出了媒介素养的课程模式[8],但很少有人提出具体的课程方法,直接以“媒介素养”为命名开设课程的高校更是凤毛麟角。一些学校开设了影视报刊赏析、媒体制作以及媒介批判类课程[9],涉及的课程包括大众传播学、媒体识读、影视鉴赏、网络文化、媒介符号、媒介行销、媒介调查等,可视为对这一领域的探索性尝试。但一方面,尽管这些课程与媒介素养相关,这种相关性又显得模糊,学生无法从宏观上了解媒介素养的学习目标,学习缺乏方向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在人们与媒介时刻交融的时代,对媒介的使用技能已如读书识字能力一样必不可少,对媒介内容的反思 能力也如阅读思考能力一般不可或缺。
(一)“媒介素养”的课程内容
从时代背景和通识教育的课程属性看,媒介素养教育应以面对所有大学生、无需先学课程、富有时代特色的基础性通识课程为定位,在理论内容上更加注重相对全面性和通俗易懂性,在实践环节更注重去专业化的普适性。具体而言,课程应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是媒介素养课程概论。介绍媒介素养概念的起源和发展,阐述媒介素养课程的目标及其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中的作用,理清本门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如媒体识读、影视鉴赏、网络文化、媒介行销等)之间的关系。
第二是媒介及相关产业。分节介绍传统的大众传媒媒介和新兴的数字媒介,主要讲授包括图书、报纸、杂志、电影、广播、电视、网络等在内的媒介在国内外发展的历史、运行机制及其遵循的规律,介绍媒介产业运营模式及发展。
第三是大众传播理论与模式。分节介绍媒介传播相关理论,鼓励学生思考这些理论在数字时代的适用性和发展;分析以传统的报纸和电视媒介为代表的媒介与政府、社会及其他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及内容呈现背后所遵循的商业模式和政治逻辑。
第四是数字媒介理论与模式。阐述数字媒介传播的基本模式和理论,反思数字媒介内容本身存在的问题(广告轰炸、谣言传播、暴力色情信息泛滥等)以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正负面影响(信息获取、自我学习、媒介沉溺、电信诈骗、现实孤单、隐私泄露等)。
第五是数字媒介中的主动受众,以获取技能为导向,分节讲授数字媒介中积极受众所应具备的能力及获取能力的方法。这包括提升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专注力),数字媒介中的信息识别能力(辨别信息真假和质量),自我学习能力(搜索信息和利用学习平台),社会交往能力(传递信息和寻求帮助)以及建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广告素养,新兴消费模式)。
第六是数字媒介中的道德伦理,反思个体在数字媒介传播行为中的道德伦理。 值得说明的是,媒介素养教育包含的内容很多,從每个章节都可衍生出一门新的课程,因此实际教学可以本课程为主线,采用“课程群”教学模式,根据学校的情况来设置多门相关课程。
(二)“媒介素养”的教学方法
媒介素养课程与大学生生活及社会实践联系密切。因此,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教师应改变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模式,而是秉持“翻转课堂”的理念,将学生课后的实践作为贯穿课 程的主线,采用开放式参与及闭合式问题导向为双向指引的模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分析、思考和汇报交流,具体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第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分析法。教师可在自己剖析相关案例的基础上,请学生分小组再现和分析媒介事件案例,并通过情景模拟等方式,分辨出各利益团体的心态及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透过现象理清事件的本质。
第二是媒介使用日志法。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日常媒介使用情况进行细致的记录,从中总结出自己的媒介类型接触和内容使用习惯,反思媒介使用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并互相交流汇报。
第三是创造性媒介内容生产法。在自媒体发达的时代,让学生站在自己的立场或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参与各类媒介内容创造。前者如:在社会化媒体上撰写一则新闻、就媒介事件在朋友圈中发表自己的评论、在“知乎”上回答一个问题等,从而了解自己的媒介行为为自己及整个群体所带来的影响;后者如:站在不同类型或立场的(自)媒体机构、记者、当事 人、普通网民等角度来采访和传播某事件,从而思考媒介内容背后遵循的规则。
第四是打破常规法。例如:尝试连续一星期不使用微信。通过打破常规,让学生意识到媒介对自己的影响,感受不一样的生活。同时,教师配合实践讲授上瘾行为、社会交往、意见领袖等相关理论。
此外,教师可采用社会调查及观察法,分析、观察或访问人们的媒介使用习惯;可采用辩论法,让持不同立场的学生通过互相辩论,来反思数字媒介传播中的伦理道德;可采用游戏法,如让学生在真假混杂的信息中识别出虚假信息,从而总结出谣言的特点、增强其识别谣言的能力;也可将此课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如法学院的同学可分析媒介法、公共事务学 院的可分析政府与公众间的媒介沟通;理工科的同学也可分析各自领域常用的论坛及影响等。
[参考文献]
[1]袁军.媒介素养教育的世界视野与中国模式[J].国际新闻界,2010(5).
[2]杨璇,张凌霄.媒介素养研究之文献综述[J].新闻研究导刊,2015(8).
[3]黄文森,梁振文,陆菲.近十年国外媒介素养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共词聚类分析和战略坐标图[J].文化与传播,2014(3).
[4]New Media Consortium, A Global Imperative: The report of the 21st century Literacy Summit[EB/OL].Retrieved from: w w w.nmc .o rg /publicat io ns/glo bal - im pe rative.p df.2013 - 03- 22.
[5][美]霍華德·莱茵戈德.网络素养:数字公民、集体智慧和联网的力量[M].张子凌,老卡(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6]耿益群,徐玥.近十年国外媒介素养课程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 2014(12).
[7]王凤仙.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外考察及启示[J].商业时代,2011(15).
[8]董拓.试论新媒介环境下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模式——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中国报业,2015(2).
[9]陈晓慧,张哲,张博.高等院校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状况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6).
[作者简介] 莫莉(1983-),女,四川南充人,博士,硕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叶凤琴(1973-),女,福建浦城人,博士,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品牌与传播;曾梓萱(1993-),女,湖南安仁人,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责任编辑 李 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