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力铭
中国话剧演员的表演体系多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的影响,简单分为体验派和体现派,其实仔细分析成熟的话剧演员的表演是综合性的。无论何种表现方法,演员在声、台、行、表上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揣摩。由文本到台词的转化是第一道关。台词是演员塑造人物性格、诠释戏剧主题、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可以分为对话、独白和旁白。
台词是剧本内涵的语言体现,是演员诠释角色的基本技能,是戏剧展现剧情的基础要素,对一部剧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话剧注重以“话”演剧,通过语言传达思想主旨和意向冲突。表演艺术和语言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优秀的表演者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为剧本加分,所以演员的台词功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臺词是演员把握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一把钥匙。通过情绪化的表达刻画剧中的那个“我”,配合动作形体展现人物的真情实感,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鲜活、更丰满。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在舞台上一句台词可以有一百种说法,或舒缓或急速,或轻柔或雄厚,或低沉或高昂。在语速语调上失之毫厘,在表达意思和情绪上就会差之千里。在深入分析人物思想、心理活动和语言环境后,台词表达的方法技巧才会驾轻就熟。
重音。台词重音位置不对是很多年轻演员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对人物理解不够深入,对感情把握不够准确,甚至缺乏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和社会生活阅历的局限等都有可能造成台词逻辑重音位置不正确的情况发生,大大削弱了艺术表现力。甚至有些对话的潜台词作用发挥不出来,让观众看得一头雾水。演员只有对文本、对角色、对人物关系和故事背景等多方面因素反复推敲揣摩后,才能达到成熟的台词状态。比如曹禺的《雷雨》中,蘩漪的一句台词“我不愿意喝这苦东西”,如果重音放在“不愿意”上,表现出的是人物的拒绝和反抗的心理状态;如果放在“苦东西”上,则暗示了生活状态。对周朴园封建大家长式的专治,反抗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到底重音放在哪个词上还在于演员对于人物关系的把握和剧情主旨的确立。
音调。音调可分为音质和语调,二者都是可以训练和改变的。舞台剧演员要求音质饱满,气息流畅。声音不洪亮、语音不清晰、发音不规范、口齿不清楚等问题都可以通过训练来纠正。演员要具备扎实的台词基本功,否则会大大削弱人物的艺术魅力。笔者曾看过一出舞台剧,该剧演绎了民国的一位才女跌宕的感情生活。由于女主演台词发音位置较低,缺少女性特征,影响了观众的审美体验,难以达到共情的效果。所以话剧演员要善于用气,“气动则声发”,吐字如珠,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吐字。话剧演员因为是现场表演,吐字要力求清晰。音量不足、气息柔弱,会让观众听不清楚台词,影响表达效果。但是有的演员字字清晰,很卖力气,反倒是没有真正理解人物的情感。著名演员奚美娟曾说过她的一段表演经历:有一次她演一位刚干完一天活儿的农村妇女,台词说得很清晰,但导演却和她商量,台词应再“水”一点,介于清晰和模糊之间,也不要字正腔圆,太有都市感。经过调整后,果然就表现出了疲惫感,人物状态就对了。
节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过“节奏直接影响情感”。戏剧节奏取决于剧本的感情色彩,台词的节奏取决于人物的思想感情、身份地位和内心世界。单位时间内的台词速度、人物对话之间的停顿都直接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比如老舍《月牙儿》中的虫儿的台词中语调轻柔舒缓,则展现了少女在爱情憧憬中天真又害羞的状态。期间还要增加节奏加快而又明朗的语调,以展现妓女卖弄时的放荡成分,以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节奏中设计的元素越多,对人物的把握就越准确,人物形象就越饱满。
无论是进入角色,还是“疏离表演”,都要对角色有信念。演员自己不信,观众就更不信。演员要先揣摩剧中人物的心理,再进行语言和肢体的外化塑造。有个人风格的表演艺术家,台词魅力往往自成一体。用心用情,才能入臻入化。
责任编辑 李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