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表演传神论

2018-05-30 05:31张新爽
剧作家 2018年1期
关键词:程式化形神传神

张新爽

如果只用两个字概括戏曲表演的审美特征,那么“传神”二字应该是首选。“传神”是戏曲表演的最高境界,是戏曲演员对表演藝术的最高追求。

一、中华艺术的“传神”传统

“传神”,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显著特征,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文物考古发现,五千多年前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造型极其简约,但猪的神态憨态可掬,特别传神。著名的汉代画像砖与玉猪龙异曲同工,以粗线条勾勒传神的形象而著称。到了魏晋时期,大画家顾恺之(字长康)论绘画,首次提出“传神写照”这一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著名命题。《世说新语》记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此后,唐宋元明清之文人画与书法,乃至诗词曲,皆以神韵为第一,以传神为妙品。五四以后,许多艺术家继承古代艺术的传神传统并推陈出新,创造出许多传神精品,如众所周知的“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等等。孕育于先秦两汉时期、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在追求神韵、追求传神的美学思想影响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自己的传神美学。

二、形神关系的辩证比较

任何以刻画性格塑造形象为中心的艺术,都存在神与形的辩证关系。都要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即所谓“传神写照”。无论是写实的艺术还是写意的艺术,离开形似就无法塑造形象,首先总得像才行,“不像不是艺”,绝不能画虎类犬,画鹅似鸭。差别只在于像到什么程度,怎样达到像,像的目的是什么。比如,西方油画或话剧的形似,是以写实的方法创造出的逼真的素描,而中国绘画或戏曲的形似,则是以写意的方法创造出的简约的速写。前者像到照相般的程度,后者只是“离形得似”约略相像。前者像的目的在于写真,以逼真的技法与画面令人惊叹;后者像的目的在于传神,以传神的方式与境界令人陶醉。前者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以写实精神和写真方式达到像,具有数学般的精确性;后者以主体精神为主导,以写意美学与写意的方式达到像,具有超越现实的空灵性。总之,中外艺术,包括戏曲与话剧,关于形神关系问题,“做什么”(以形传神)和“为什么做”(塑造形象)是一致的,区别在于“怎样做”,也就是在于表现方式。人类各民族的人性、文化、艺术,在深层本质上是相同的,差别主要在于方式,在于风格。

三、戏曲艺术的传神方式

戏曲表演所传之神,并不神秘。神就是人物在规定情境中鲜明的性格特征,鲜活的情感特色。换句话说,就是一个角色个性化的神韵。这种神韵是一个人骨子里的东西,内心深处的东西,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敏锐地发现这个东西,紧紧抓住它并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就会达到传神的目的。

戏曲艺术有独特的传神方式,这个独特的方式就是写意。写意与传神互为表里。除了超越性,典型性、含蓄性、简约性是写意方式的显著特点。戏曲往往用简约的典型特征含蓄地刻画形象,给读者和观众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具体来说,戏曲剧本主要的写意方式,一是情景交融。如《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二是画龙点睛。如《西厢记》写张生偶遇崔莺莺,对莺莺的所见所感:“且休提眼角留情处,则这脚踪儿将心思传。”“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三是隐喻象征。如《柳荫记》的“十八相送”。

戏曲表演的写意方式,主要是程式化的唱做念打。戏曲的唱较之日常说话,能更传神地抒发感情,表现性格。戏曲程式化的做,如旦角的“兰花指”较之日常手势,更能传神地体现女性的柔美;武生的“起霸”较之日常身段更能传神地表现武将的威武。戏曲程式化的念白,较之日常说话,显然更能表现人物的内在神韵。即便是程式化的哭与笑,也要比实际生活的哭与笑更传神。还有乐队的一记响锣、一阵鼓板、一声唢呐等等,都有写意传神的显著功能。

总之,演戏要演人,演人要传神。

责任编辑 李 蕊

猜你喜欢
程式化形神传神
形神兼备,聚焦小学数学公式定律教学策略
诗中人物贵传神
形神之间 浅谈古代人物故事画的发展历程
意象、形神
诗笔白描,写照传神
捕捉精彩,描写传神
形神是中医辨证要素的首要元素——中医辨证常用20个基本要素与形神的关系
论西方戏剧的写实主义对当代戏曲的影响
京剧服饰的文化内涵
程式化语言在中国英语学习者汉译英中的使用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