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丽
摘 要: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在全域旅游时代面临改革挑战。现有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嚴重问题,导致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发展与服务学生发展功能弱化。高校培养适应全域旅游时代的旅游管理人才就要尝试探索创建复合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完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支撑体系,建立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下的旅游管理人才职业素养网状培训体系。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人才;复合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866 (2017) 04-001-013
工业经济论坛 URL: http//www.iereview.com.cn DOI: 10.11970/j.issn.2095-7866.2017.04.001
Abstract: The talents training of university tourism management faces the challenge in the global tourism era. There are serious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training mode of tourism management, which leads to the weakening of the fun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ervice to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ervice to students. Adapt to the times, we must try to create a model of complex tourism talents training, optimize the course system of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and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support system of tourism management talents training.,and establish a network training system for tourism management talents.
Key words: Global Tourism; Tourism Talents; Composite Type; Cultivation Mode
引言
中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即从景点旅游转向全域、全程旅游时代。2016年国家旅游局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旅游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海南全省和包括重庆市渝中区、大足区、南川区、万盛区、巫山县、奉节县、武隆区、石柱县等在内的全国500个市县区先后分两批被确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域旅游是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行业由过去单一的服务及经营项目转换成综合服务结合体,这就对旅游部门的管理方式尤其是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更对高校旅游教育和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变革提出了新课题,如何让高等教育更好的服务社会发展与服务学生发展,文章提出复合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观点。
一、现有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 旅游人才培养定位不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需要
我国对旅游管理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适应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全域旅游视野下,旅游人才并不一定是在旅游行业工作,而是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中与旅游相关或融合的任何行业[1]。全域旅游强调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要求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人才相互流动,相互渗透,旅游人才不再局限于以“食、住、行、游、购、娱”为代表的旅游业,而是分布于所有“旅游+”中所涉及的旅游及其他行业中。旅游人才的概念已涵盖行政、服务、技能、管理、销售、设计、客运、会展等各个工作种类[2]。目前我国旅游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科专业知识体系远不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需要。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不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需要
目前本科院校在旅游类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缺乏灵活性和前瞻性。相关课程设置局限于传统思维,重专业知识传授,轻操作技能训练,即使部分院校采用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等方式也存在合作对象难找对,合作对象难契合,合作对象难深入的现象,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实践能力普遍较差,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缺失,且道德观念薄弱,难以适应全域旅游的发展新要求[3]。如何培养出能够快速适应旅游市场环境变化,并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的旅游人才,是大众旅游时代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
(三)基于传统旅游人才成长路径的培养体系与全域旅游模式下旅游人才成长路径脱节
传统旅游人才发展的路径强调专才式发展,例如一个典型的酒店总经理的职业路径是“服务员→领班→主管→部门总监→驻店经理→总经理”的专才式发展路径。在全域旅游视野下,传统的专才式发展路径应转变为专才与通才相结合的发展路径。一个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应对旅游行业有深刻的理解,对旅游信息化、旅游投融资以及旅游业新的技术趋势保持敏锐的嗅觉,这需要旅游人才有比较宽厚的知识基础,具备较强的通用性能力。旅游人才需要在旅游业内及“旅游+”相关行业的不同岗位上进行历练,在职业态度及观念上有一种无边界思维模式,愿意去旅游业内其他部门及“旅游+”相关行业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全域旅游为旅游人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职业空间,全域旅游视野下旅游人才的职业发展可以突破从下至上的直线型,可以有双重路径型、水平型、螺旋型等多种职业生涯形态。双重路径型使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和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均能得到组织的认同以及合理的报酬,水平型和螺旋型职业生涯路径则增加了工作丰富性,旅游人才可以从旅游业的一个部门转移到旅游业内其他部门或“旅游+”相关部门的同级职位,经过跨部门或跨行业的历练之后得到晋升的机会。总之,更为广阔的职业前景有助于解决困扰旅游业已久的人才流失问题。与此同时,也为旅游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路径设计提出了新课题。
(四)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主体及其治理架构不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需要
全域旅游視野下的旅游人才培养主体更为多元,培养形式和方法更为多样。从高校内部看,旅游人才培养主体不应仅是专业性的旅游院校或旅游院系,而应拓展至其他学院、系部和专业。具体而言,“旅游+”所涉及的其他产业部门对应的学科可以开设涉旅专业或与旅游相关的选修课程,或者采取由旅游学院或旅游管理系与其他学院或系部联合培养涉旅人才的方式,为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做好人才储备。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看,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建立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政府、学界、企业界”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形成政府主导、院校教育、企业内训三者互为补充、有机结合的格局。但从目前看,高校内部院系人才培养的部门分割、专业分置和全社会政产学用的融合浅化、联结稀疏,远不适应全域旅游发展对应用性、复合化、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复合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服务社会发展与服务学生发展是高等教育两种基本价值取向[4]。深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必须处理好人才培养服务面向这一核心理念与价值问题,努力实现服务社会发展与服务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基于这样的价值取向,大旅游时代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如何协同实现服务全域旅游发展和服务旅游人才成长的目标,如何为此变革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并开展实践探索,这无疑是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基于现有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文章提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策,以做参考。
(一)全域旅游理念下更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观念
大众旅游时代背景下,需要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在全域旅游理念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观念需要更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共同逻辑是理念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适应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的新理念。全域旅游理念的核心是“六新”,即全新的发展观、全新的合作观、全新的资源观、全新的产品观、全新的市场观和全新的服务观[5]。全域旅游理念的落实体现在旅游人才培养上,首先必须变革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的思想观念,从面向旅游行业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观念向面向“旅游+”行业培养应用性、复合型旅游人才的观念转变。
(二)推进旅游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从旅游业发展角度看,全域旅游是在产业边界模糊,行业跨界融合,生产范式、商业模式、消费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产业结构调整和需求转型升级大背景下而产生的,旅游专业教育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一直以来采用立足于理论本位,重理论知识,轻能力培养的培养模式,社会诟病很多。全域旅游发展需要高校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构建“旅游+”和“+旅游”框架下的全产业关联、跨部门协同、产学研融合,行业标准、职业资格、人才培养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的应用性、复合型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体系构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在全域旅游视角下构建产业导向的多元化理论教学体系和能力导向的专业化实践教学体系。探索构建并实施“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的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双向并进的应用性、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如图1所示。
1.“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的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通识教育”主要基于现代服务业对服务者素质的人文素养要求,在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中主要包括文化通识课程和学科通识课程。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的专业理论教学体系改革中,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大一大二不选专业,以通识课为核心,通过美学、文化与阐释、历史、社会与个人、社会科学与技术、伦理与公民等文化通识课程和旅游学概论、酒店概论、会展概论等专业通识课程,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最大潜能激发出来。“专业教育”主要针对旅游管理大类的学生展开旅行社业、酒店业、会展业专业理论教育。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要以产业化思维为导向,将旅游放置到与其他行业的产业融合高度上,在教学体系中体现理论教育“多元化”特征,即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方式多元化、教育手段多元化以及教师的文化教育理念的多元化,以此形成“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的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文化教育理念的多元化”尤其重要,教师要改变自身教育理念,即由原来的知识占有者思维转变成为教学活动组织与引导者思维,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中的“传”改变为“解”,引导和帮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实现自我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具备科学获取信息,精准筛选和整理信息以及进行教学手段的变革以更好的进行教学传播。
2.“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现代旅游跨界“+”思维成为趋势,“旅游+”行业和各种业态“+旅游”成为国家旅游事业的指导方向。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旅游+”模式涉猎行业类别超过20余类,如“旅游+美食”、“旅游+投资考察”、“旅游+养生”、“旅游+医疗”、“旅游+极限运动”、“旅游+科技”等等。现各种业态“+旅游”又如火如荼发展,“会展+旅游”,“民宿+旅游”以及“康养+旅游”等等,以万达文旅城 “商业+旅游”为典型代表。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要有长板思维,深耕“+”语境下的事物发展深度,院校定位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更要拓深教育的理论内涵和实践领域,结合地方优势拓深专业理论和实践,不断链接外部有效专业资源,培养人才的一专多能。以重庆为例,重庆在发展山地旅游以及乡村旅游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专业就可以以产业化意识拓深专业教育,并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在“旅游+”行业和各种业态“+旅游”的发展规律基础上,以培养能力为导向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自助式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全域旅游发展视角下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传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以《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等基于行业为主的涉猎管理学和经济学为主的课程体系。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构建专业基本能力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平台课程、行业实习实践训练课程、相关产业通识素养拓展平台课程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探索基于“旅游+”产业(行业)的旅游新模式课程群建设,探索基于区域特色资源的特色课程开发。通过实施系统化改革的思路,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积极探索与实践“分段式模块项目化与分组分工自主学习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学业和行业双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四)完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支撑体系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要对专业建设进行系统化改革,包括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及激励引导机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教学管理及考核制度的配套性改革等内容。着力探索一套更为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内容包括:专业负责人制度、课程项目师资团队管理制度、旅游管理专业辅修制度;项目化学生团队管理制度(与现行的学生评优奖励制度相衔接,注重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效果激励);实践教学“双向选择、三方协议”管理制度。着力探索更具实效的双师队伍建设机制,建立健全实习基地考核评价及兼职教师管理制度。着力优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通过与行业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探索实施教学评估社会化、项目化与公开化。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探索学生动态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五)建立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下的旅游管理人才职业素养网状培训体系
全域旅游在时间、空间、行业、对象上全覆盖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给旅游人才成长、旅游专业教育、旅游技能培训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对旅游人才职业素养及其培训体系提出了新要求。本科院校旅游人才培养要改变单纯重视职前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现状,要探索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网状培训体系,通过政产学用联动,实施分级分类培养人才的策略和整体提升计划。探索将旅游主管部门培训中心主的导游员考试、旅行社经理、旅游饭店高级经理人、乡村旅游实用人才等实用短期培训,高校学历教育和深造培训,行业企业内部在岗培训统筹考虑、联动推进的改革方案并开展试验。
三、结语
在全域旅游成为常态的背景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经不可避免。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与“旅游+”关联行业(业态)的应用性、复合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引发全域旅游模式下旅游教育的理念、理论研究与变革探索,另一方面可为大旅游时代背景下重构旅游学科体系、厘定专业内涵、调整目标定位和优化课程结构提供理论支撑,有助于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和特色培育,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促进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达成服务社会发展与服务学生发展相统一的目标。
基金项目:
本论文是笔者主持的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下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探索”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201723
参考文献
[1] 罗东霞.全域旅游视野下的旅游人才培养浅析[N].中国旅游报.2016年10月5日第3版
[2] 李曉东.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亚太教育.2016(26):114
[3] 金小琳,吕珊珊.全域旅游背景下提升导游服务技能的新路径[J].中外企业家.2016(8):125-126
[4] 林杰,刘国瑞.关于深化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5(3):21-25
[5] 罗淑梅.论全域旅游背景下的高职旅游类课程改革[J].考试周刊.2016(5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