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沪教版四下)教学及评析

2018-05-30 03:13谈永康景洪春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渑池赵王廉颇

谈永康 景洪春

一、导入:初步感知“和”意

师: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历史故事。谁来读课题?

生:《将相和》。

师:《将相和》这个历史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时有好多国家,最主要的有7个:齐楚燕赵韩魏秦。这些国家之间战争不断,其中有个秦国,依仗自己力量强大,常常寻找借口进攻别的国家,人称虎狼之国。《将相和》讲述的就是发生在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一个故事。

师:大家预习了课文,“将相和”是什么意思?

生:廉颇、蔺相如和好了。

师:你说出了“将相和”的意思,还指出了将和相是谁。课文中有一句话说的就是“将相和”这一层意思,谁找到了这句话?

生:(读)从此以后,两人结为知己,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这里有一个词语,(出示:同心协力)一起读。

生:同心协力。

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统一认识,共同努力。

师:谈老师小时候学这个成语,就把“协”的偏旁写错了。古人是这样写“协”字的,(出示古文字“协”)这个字从十从办。大家有没有办法记住“协”是“十”字旁?

生:“十”说明人多,“协力”是合力,很多人一起做。

师:她的理解很好,把字形跟字义联系起来识记是非常好的方法。我们学过哪个字也有“十”字旁?

生:博。

师:对。一个人知识多,我们怎样夸他?

生:博学。

师:知识最多的学生,我们怎么称呼?

生:博士。

师:汉字真有意思!

二、学渑池之会:读读讲讲议议

1.读中入境,讲述故事

师:同学们,课文当中讲将相和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讲到了哪两个故事?

生: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师:对的。渑池相会是秦王约赵王在秦国渑池会见,在这样的外交场合,说话是非常重要的。请大家看看故事中的哪些人讲话了,讲了什么?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生:(读)秦王饮了几杯酒,忽然说:“久闻赵王精通音律,请鼓瑟一曲。”

生:蔺相如也说话了,他说:“聽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还有一句话是:“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师:这位同学一下子找到两处,这些都是第一人称直接叙述的。故事中还有一些人物语言,能发现吗?

生:(读)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师:说得对,你能不能放下书,就像当时的秦王一样,听完赵王为自己鼓瑟,秦王就说——

生:帮我记下来,就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我鼓瑟。

师:不错!我给你一个词,更能反映秦王当时的心情和神态,“来人啊”,你放在句子开头说。

生:来人啊,给我记下来,就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我鼓瑟。

师:说得太好了!哪位同学还有补充?

生:(读)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师:你也像当时的蔺相如那样说一说。

生:来人,把秦王为赵王击缶的事记下来。

师:好,你再自信地说一下。

生:来人,把秦王为赵王击缶的事记下来。

师:你就像一个蔺相如!

生:(读)赵王和大臣们商议,去,怕有危险;不去,显得胆怯,让人瞧不起。

生:(读)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

师:有这么多呢。让我们进入历史故事,借助填空,同桌合作一起来讲讲这个故事。(出示)

过了几年,秦王又约赵王在渑池会见。

赵王和大臣们商议,“_________________。”一时决定不下,蔺相如站了出来,说:“________。”

渑池会上,秦王喝了酒,说:“________。”赵王勉强鼓了一段。秦王喊来手下,“______。”赵王气得脸都紫了。

就在这时,蔺相如捧着一个缶,跪到秦王面前,“________。”秦王不理他。

蔺相如忽地站了起来,声色俱厉地说:“___________!”秦王只好胡乱敲了几下。

蔺相如也叫来手下,“_____。”

2.品一品“声色俱厉”

师:渑池之会中,蔺相如说话最多。大家读得特别好的是第三次,我们一起再来读一下。

生:(齐)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觉得你们读懂了这个词:声色俱厉。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师:对,蔺相如说的短短两句话,有一个字特别能跟他当时声色俱厉的神态相呼应?

生:拼。

师:你们从这个“拼”中,看到了怎样的一个蔺相如?

生:勇敢。

师:就像完璧归赵中一样勇敢,你们还能读到怎样的一个蔺相如?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生:蔺相如很聪明。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蔺相如让秦王击缶,秦王不答应,看秦王跟自己比较近,蔺相如就跟他拼命。

师:同学们,这位男生很会思

考:联系了前文,蔺相如先请秦王击缶,他是很有礼貌的。他又发现了自己跟秦王很近,所以他才采取了这个办法“拼”。谁还有补充?

生:蔺相如一开始是请求,第二次是逼着秦王去击缶。

师:是啊,逼出了什么效果?

生:秦王只好拿起棒子胡乱地敲了几下。

师:同学们,我们从蔺相如的语言中读到了他的勇敢,也读到了他的智慧。

3.议一议两国输赢

师:这一次,秦王没有占到便宜,只能放赵王回去了。你们觉得赵国和秦国是打成了平手,还是决出了胜负?

生:我觉得赵国赢了。

生:我觉得打成了平手。

生:赵国赢了。

师:大多数人的观点是赵国赢了。再读读课文,想想理由。

生:我觉得赵国赢了,秦王输在了面子上,如果传到了百姓那里会感觉很没面子。

师:你为什么说秦国输在了面子上?

生:秦王丢的脸更大,秦王为赵王击缶,而赵王为秦王鼓瑟。

师:你觉得两个人用的乐器不同决定了赵国赢了。来认识一下瑟与缶。(出示)

瑟:古代的一种弦乐器,鼓瑟就是弹瑟,这是一种雅乐。

缶:一种肚大口小的瓦器,古时候人们用缶来盛酒,秦国老百姓歌唱时喜欢击缶伴奏。

师:赵王鼓瑟,这是雅乐。秦王拿起棒子胡乱敲了几下,这个传到秦国老百姓那里,老百姓会——

生:哈哈大笑。

师:还有其他理由吗?

生:因为秦国的势力比赵国大,赵国势力比秦国小。赵王给秦王鼓瑟的话,面子丢得就小一点。秦国那么大,秦王还给赵王击缶,所以面子丢得大一点。

师:她联系了三年級学的一篇课文,“战国时期,秦国最强”,这个时候,秦王就想占赵国的便宜,占不到便宜就是输了。

生:秦王是一国之君,请赵王鼓瑟。而秦王击缶,是赵国的一个臣子让他击的,丢得面子要比赵王大。

师:掌声送给你。刚才有一位同学认为两国打成了平手,是哪一位同学?你现在怎么想的?

生:秦国输了。蔺相如让秦王击缶,而赵王鼓瑟是秦王请的,赵王更有面子。

师:这位同学观点的转变是有理由的,他是听了大家的意见啊。

4.悟一悟“和”意师:渑池之会,将相二人是和还是不和?

生:(齐)和。

师:同学们,在我们古老的字典《说文解字》当中,“和”的意思解释为“相应也”。(板书:相应)那么,廉颇和蔺相如是怎样相应的呢?

生: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跟秦王斗争,为赵王赢得了面子;廉颇是带领军队,做好了打仗的准备。两个人就是这样配合的。

师:理解得太棒了!廉颇和蔺相如就是这样行为相应,才让赵王在渑池之会中有了面子,赵国也赢得了尊严。

三、学负荆请罪:读读比比说说

1.合作学习,比较中发现

师:因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立了功,所以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接下去有故事发生了。请大家自己读课文,你如果能够完成这个填空,就说明你读懂了这个故事。(出示)

蔺相如在渑池之会又立了功,做了上卿。廉颇_______,蔺相如就______________。有一天见廉颇骑马过来,蔺相如______________。后来蔺相如说自己不是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廉颇听闻后就______________。

生:蔺相如在渑池之会又立了功,做了上卿。廉颇很不服气,蔺相如就故意不上朝,避开廉颇。有一天见廉颇骑马过来,蔺相如立刻叫车夫往回赶。后来蔺相如说自己不是怕廉将军,而是怕两人闹不和,别人就有机可乘,廉颇听闻后就负荆请罪。

师:此处应该有掌声啊!后来廉颇认识到错误就负荆请罪,于是两人又和好了。怎么从不和到和的呢?这次我们还是抓住两个人的语言来读这个故事。(出示)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别人不是就有机可乘了吗?”

师:我们前后四个人一起来品味将、相说的话,来找一找二人和好背后的秘密。(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分角色朗读将相二人的语言。

(2)讨论:将相二人的话有什么不同?

(3)推荐一位同学发言,其他人可以补充。 (生讨论)

师:哪一组来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

生:廉颇说的语气强烈,只想到了自己,没有想到国家。蔺相如呢,想到了保卫国家,要跟廉颇一唱一和,才能保卫好国家。

师:他们组发现了两个人说话内容的不同,在处理个人跟国家的关系当中,廉颇想到的是个人,而蔺相如更多想到的是国家,用蔺相如的话来说就是——

生:我们。

师:你们发现了。(板书:我们)其他组有补充吗?

生:廉颇说这句话的时候,很骄傲,是从个人方面出发的。

师:大家注意,这个组注意到了廉颇说话的语气。

生:蔺相如是很谦虚的,而且是从国家出发的,也没有贬低廉颇,而是变相夸了廉颇。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体会廉颇的骄傲,只想到自己;体会蔺相如的谦虚,时时想到国家。

(生声情并茂地读两个人的话)

2.情境对话

师:是啊,好在这时候廉颇也听到了别人转述蔺相如的话,于是他就上门请罪。这个时候他一定会对蔺相如说些话,他会怎么说呢?

生:对不起,蔺相如。

师:廉将军,快快请起。

生:我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国家的利益,误会了你,对不起,请原谅!

师:大将军,你说什么呢?我们外面有个秦国,正虎视眈眈呢!

生:那我们一起去击败秦国吧!

师:大家注意了吗,这位同学的话里出现了非常重要的词——

生:一起。

生:我们。

师:谁还想来做廉颇?

(师生对话)

师:同学们,将相两个人之所以能和好,是因为两个人都想到了什么?

生:一起保卫赵国。

师:对,同学们,这就是同心。在渑池之会上,两个人共同出力,保卫赵国,这是协力。所以,和,是和好,和好的秘密是同心协力。(板书:同心协力)

四、尾声: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师:同学们,蔺相如、廉颇的故事已经成为佳话。有人说“以史为镜”,把历史当成镜子,就可以知兴替,就可以为今天的人们提供启迪和帮助。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是一个泱泱大国,已经崛起在世界的东方,我们一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所以回头看历史故事《将相和》,它会给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怎样的启示呀?

生:要同心协力。

生:要以大局为重。

生:要团结。

师:是的,就像将相和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最出色的自己,同时也要像你们说的,同心协力,做最出色的我们。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评析】

《将相和》是较为经典的传统课文,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我有三点体会:

一、这是一堂说文解字的好课

《将相和》这类课文,容易出现育人概念化、浅表化的问题,往往重故事轻文本,重概念轻语言,由此导致学生感知而不感悟,知道而不走心。谈永康老师准确把握文本特点,切中了学生学习需求与身心特点。

蔺相如、廉颇的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和”是他们结为知己的秘密,也是他们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的路径。谈老师紧扣“和”,将“和”字的理解与人物形象的把握合二为一,他从“和”在《说文解字》中的意义出发,梳理文脉,深入理解人物,学生理解也有了抓手。

学完渑池之会,学生讨论后明白“赵国赢了”,他们开始了对“和”的再次体悟。这时老师问学生“渑池之会,蔺相如与廉颇是和還是不和?”“他们是怎样相应的?”使学生领悟了“和”在这里还有“行为配合”的新意。

谈老师巧妙地利用汉字的“意美”,推动学生准确认知,打动学生心灵。文字之神奇,为文之巧妙,尽在一个“和”字。

二、这是一堂价值辨析的好课

《将相和》学生很爱读,但常常出现这种情况:老师一教,学生反而不想读了。如何落实价值取向的辨析与判断,又让学生学有兴趣呢?谈老师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认知特点,即儿童是用色彩、声音和形象来思考的。这节课抓住了“我们”这个词,体现了谈老师确定教学内容的智慧与文本解读的深刻。

课文主要人物是蔺相如与廉颇。蔺相如,做人与做事坚持这样的标准:只要对国家有利,他可以拼命,也可以忍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想到“我们”。而廉颇在渑池之会后错误地采取了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就是“为了个人地位,不顾国家利益”。这个“我”与“我们”,体现了两人不同的价值取向,导致了两人不同的思想、言行。

找到了结合点,如何教学,谈老师抓住将相二人的语言,引导学生品读,学生读出了两人智勇背后的“我们”,读懂了“顾全大局”“有错就改”的背后就是“我们”,亦即考虑赵国的利益,这才是将相和的根本原因。

一个“我们”,让“高大上”的国家观念“接地气”,在学生心里扎了根。这就是汉语的魅力、汉语的力量。

三、这是一堂体现思维训练的好课

谈老师这节课还有一个特点,思维为重,在动情朗读与深入讨论中获得扎实的进步。

语文核心素养诸要素中,语言的建构与发展是关键,而思维则是灵魂,是催化剂。谈老师抓住渑池之会蔺相如的语言,这是第一层面的“筛选”,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入情入境。然后抓住关键词“声色俱厉”,这是进一步的“筛选”,学生聚焦于此,联系历史背景与文本语境,思考、讨论:蔺相如怎样声色俱厉、为什么要声色俱厉以及声色俱厉有何效果。这是动心动情,学生深入阅读,读懂一个词,读活一个人,有效增强语感。

学生对语言的表层意义容易理解,但背后的意蕴、品味不易发现,谈老师通过讲解、引导、点拨,巧“点穴位”。

比如“渑池之会两国是打成平手还是有输赢”,问题看似不难,但有学生答错了。这很值得思考。当然,这也是小学生思维的一个特点,出答案快,但考虑不全面、不深刻。因此,这看似语言表达对错的问题,本质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好时机。因此,教师就引导学生再读,再思。果不其然,学生纠正了原先的想法,发言也有理有据。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渑池赵王廉颇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首届“赵王杯”全国小小说征文启事
掬一捧光阴,握一份当下
河南渑池:技术培训促花椒产业提质增效
电法在水源地勘探中的应用——以河南渑池电厂为例
赵王骨折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将相和》缩写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中电工程西北院设计的华能渑池热电联产工程1号机通过168小时试运行
河南渑池韶山省级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价值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