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师生成长的栖息地

2018-05-30 02:34钱娟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语言学课文语言

推荐语

钱娟老师的课堂清简、实在、灵动,教学风格已初步形成。曾获省首届小学语文优质课教学评比一等奖。她努力向上,勤于笔耕,荣登《小学教学》封面人物,五十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专著《简简单单教语文》由语文出版社出版。

近年来,她一直致力于打破学科限制、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影视表达课程”的实践研究。此项研究初见成效,已经被立项为国家级重点课题。

希望她能继续保持自己的行走姿态,坚持不懈,在语文教学与研究的道路上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

——安徽省小语教研员 吴福雷

个人小传

走进课堂,我是一个幸福的人。和学生一起,读书、写字、交流分享……

课堂,便成了一首欢乐的诗,一支师生共谱的绝妙曲子。

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的眼光看待世界,以学生的视角处理教材,以学生的兴趣关注学习,以学生喜欢的方式教语文,课堂又成了师生幸福成长的乐园。

阅读课上,“一课一得,课课相连”,在语言实践中发展言语智慧。吴忠豪教授评价我的课是:“简简单单教语文,课堂是如此丰满而灵动。”

作文课上,顺应学生学习的规律,着力架构起师生对话的桥梁。钱梦龙先生称我的课堂为“相看两不厌,互动见真情”。

读书课上,用一本本儿童书浸润学生的书香记忆。贾志敏老师称这样的课堂“如涓涓溪流,将书的甜美轻轻缓缓地流淌到学生的心田”。

踏一路阳光,撒一路欢笑,行走在语文路上,我是一个幸福的人。

打造一间快乐的“悦读”教室

据说犹太人在孩子一岁时,将蜂蜜涂抹到《圣经》上,让孩子舔。将书本与甜蜜、快乐联系起来,意在告诉孩子,读书是甜蜜的事,是幸福的事,是值得每天去做的事。为此,我们共读教室从环境布置到精选书籍、制定读书活动,也要让他们有甜甜的、温馨的、舒服的感觉,这样,才能带给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

当学生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我已然成为“点灯的人”。从童谣、儿歌、绘本开始,将一本本有趣生动而又耐人寻味的书,带到学生的面前,让他们带着玩一样的心情,快乐地走进书海。

“悦读”教室,一改传统封闭、单调的样子,以五人或六人一小组,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漂亮的书柜里装满了各类书籍,用不同颜色标记,学生无需办理借书证、也无需一一登记,开放式的图书漂流,实现了资源共享。在这样的教室里,我们就像《蜜蜂树》里红裙子女孩玛莉爱伦一样,有空的时候,便捧起一本有趣的文学童书阅读,一页页阅读,犹如跟在一只飞翔的蜜蜂身后有趣地追赶一般。

教室窗户上贴着读书推荐卡,墙壁上是读书成果展示区,板报

上有一棵“悦读成长树”,挂满了他们成长的印迹。最受喜欢的还是“悦读书袋”,学生在普通的布袋上,尽情涂鸦,画上个性化的图画,签上个性化的笔名。背着五彩斑斓、花样新颖的书袋,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学生乐滋滋地将儿童书带回家,和父母一起共读。

“悦读”,就是快乐地读,无负担地读。读书不是为了摘抄好词佳句,不是为了写大段的读后感,而是为了让他们放松身心,丰盈内心。每天晨诵,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诗歌、美文、古诗词等经典佳作。每天晚读,我们自由品读喜爱的书,可以在班级群里以文字或语音的形式,汇报阅读进度、阅读感受或疑惑。学习程度好的同学,可以用思维图、做批注、观点卡等方式汇报阅读发现,这些方式简单且利于学生直接分享学习成果。

“悦读”也需“月读”。我们教室的阅读还有规定内容——每月共读一本书,每月共上三堂课:阅读指导课、读书推进课,成果汇报课。在指导课上,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出示精彩片段等,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与兴趣;推进课上,设定几个感兴趣的话题,分享读书心得,交流不同观点,推动阅读走得更深更远;汇报课上,根据书籍类型,设计不同的汇报方式,或论坛、或交流、或抢答、或表演、或创写……在一次次开放性的实践活动中,感受书籍带来的无限乐趣与力量。

“悦读”更要提倡“越读”,跨越式阅读。不拘于指导阅读一本书,而是要举办“一本书,一类文”及“一个作家,多本著作”的主题式阅读活动,既是比较,也是研究。学生在一定数量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材料中,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阅读后,还可以跨越学习任务的禁锢,打通“阅读”与“习作”、“影视”与“名著”之间的界限。因为,阅读既是一次思想之旅,也是领悟作者写作方法与技巧的学习之旅。经典是最好的写作老师,用名家的技巧与语言风格,来写自己的故事,这是学生习得规范语言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思维能力的独特平台。其间,将与名著有关的影视作品积极引入,并作适当点拨、引导,达到“观看影视作品,形成感性积累,增强阅读兴趣,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在我们的教室里,读书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低年级开展读绘本、“绘”故事,亲子绘本剧表演等活动;中年级分享经典片段诵读,故事大王PK,剧本续编排演……到了高年级,我们还增设了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同书论道” 和“悦读大讲坛”。“同书论道”类似于竞赛,经过知识竞答与专题论辩两轮PK,展现学生个性閱读的闪光点;在不同见解的碰撞中,形成个性而深入的阅读方式。“悦读大讲坛”更是展现个人阅读才华的平台。在童话月系列活动中,欣怡同学为大家谈新美南吉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作家对人世百态的忧伤与无奈。台上的她,娓娓道来,颇有“百家讲坛”于丹教授之风范。子涵同学阅读了沈石溪系列动物小说,提炼其中观点,谈《动物身上的人性》……

把阅读当成童年时代最重要的课,就是在为他们的人生起草最精彩的序言。我能做的,就是让孩子们爱上阅读,这是送给“悦读”教室里每一个孩子最好的礼物。

语言学用:阅读教学的应然追求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如何脱离繁琐单调的分析,改变“碎问碎答”的教学习惯,建构起“用教材学”的教学策略呢?我为此做出了探索,积极践行“语言学用”的教学,意在通过精心而有创意的活动设计,改变课堂教学的形式,更好地实现“学习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理解:“语言学用”的教学本质

“语言学用”的研究,是依据语文学科特点,切实从语言文字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课堂上践行“语言学用”,前提是教师心中要有一个基本理念——“用教材教课文,用教材学语文”。

1.确定用语文核心价值教课文

课文内容不同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间互动,形成有效学习的动态生成的素材。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不能力求面面俱到,而是要以“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为中心,基于教材,基于学情,根据年段、单元和课时目标,敏锐地选择能体现文本的独特性、适合学生迁移运用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而展开教学。

确定了内容,又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有价值的教学学习点,薛法根老师说过三个不教:“学生已懂的不教,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暂时不教。”排除这些不需要教的,可教的内容自然就有所减少,因此,课堂教学就会将有限的时间,集中在那些最具有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上。

2.确定用儿童的方式学语文

备课时,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不是自己怎样教,而是学生怎样学。每一节课设计前,试着思考这些问题:学生这节课學什么?怎样学?兴趣点是什么?学习盲点是什么?原有的认知结构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探究,就是从“学情分析”的构思进入“学习状态”的践行。

如,《穷人》一课中描写桑娜心情的段落——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很多执教者常问类似于“从这段文字中能读出什么”的已知问题,却未发现课文为了表现桑娜“忐忑不安”而采用的特殊的语言形式。细读你会发现桑娜的九个想法之间毫无连贯性,这正是语言文字传递出那种紧张、担忧情绪的关键所在。这是个学习盲点,常常被遮蔽、被忽略,却是最值得咀嚼的语言。教学时,以“如果桑娜心情平静,她会怎么想?”为切入点,帮助学生理清语序,加以比较、理解、朗读,来体悟“语序的颠倒,特别的组合”所传达出的不一样的情感。这种以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为视角开展的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领会语言的运用之道,还能帮助课堂达成“教”与“学”的平衡。

二、发现:“语言学用”的教学内容

学习一篇课文,先从语言到思想的角度,来理解“写什么”;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表达的角度,体会作者“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这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所在。围绕着核心,如何有效开展“语言学用”的教学,需要从文本中去发现、去品悟、去习得。

通常情况下,发现“语言学用”的教学内容有两个层面:一是内容意义的理解,即对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教师在引导学生触摸语言实践过程中,首先,应从理解词句开始,除了揣摩词句所表达出来的意思,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篇章语境,深入品味词句运用的准确性、生动性及形象性。其次,思考作者主要选择什么来写,按什么顺序写,以此明了“写了什么”。其次,形式意义的理解,即对语言文字表达形式的理解。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个秘密。”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于每学一篇课文,都要立足言语形式,以表达的眼光发现课文的教学价值。

1.探究体式特征

课文的文体不同,采用的阅读路径不同,选择的教法也不同。准确辨识文体类别,遵循文体特征,依此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的教学价值。如《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说理文,教学时不能停留在论点、论据、结论上,而要探究作者如何“以事说理”的表达要领。一是事与理有什么关系?举出“三位名人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和“雨水不能滴穿石块”的事例,与各自得出的道理相对应。说明“事与理要一致”。二是事与事有什么关系?为了让事例更有说服力,举出的三位名人的事例,涉及到古今中外的时空跨度。说明“事与事要多样”。三是理与理有什么关系?虽用的是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但表达的意思都集中在一个观点上。说明“理与理要集中”。教学中,牢牢抓住说理文特点组织教学内容,逐层比较,就能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文章图式认知。

2.体会布局谋篇

这是需要厘清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篇章意识。整体把握篇章结构的特点,就能发现每一篇课文的特色与表达效果。仍以《滴水穿石的启示》为例,作者先用太极洞“水滴穿石”的奇观,引出“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的观点,接着列举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坚持不懈的事例,并结合雨水与水滴的对比事例,论证这个观点,最后得出 “滴水穿石”带来的启示,这也正是说理文常用的“提出观点,论证观点,得出结论”的写作方法。在探究“写了什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么写”,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分析、解释和评价”的阶段,对弄清作者的布局谋篇有一定帮助,这是更高层次学习表达的关键。

3.探寻语言运用

一篇课文的学习,要善于发现作者语言文字运用的技巧,并创新性地安排教学实践活动,是“语言学用”的教学关键。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事例论证”的方法是这篇课文的独特表达之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及体验,笔者设计了三次比较的学习活动。一比,比出“简练”。通过三个正面事例的比较,发现都是按照“认准目标—努力过程—取得成就”的顺序叙述。并与写事文比较,进一步发现将漫长的努力过程只用一句话概括,更突显说理文“重在说理”的特点。二比,比出“典型”。生活中成功的例子有很多,学生列举后,试想,将所说的例子放到段落中或是更换原有的事例,会有什么表达效果。通过比较,明白事例并非简单叠加,而是要选择“典型事例”,以此增强说服力。三比,比出“多样”。将思考进一步延伸,三个正面事例完全可以说明作者提出的观点,是否可以将反面事例去掉呢?这样的比较交流,促使学生辩证思考,体会到正反两面结合着去写,更能强有力地证明观点。

三、实践:“语言学用”的教学策略

培根提出“蜜蜂式学习”的方式,倡导学习后的理解、吸收、内化、提取,创造出属于个人的语言认识。这种学习方式也诠释了个体“语言学用”的过程,通过语言文字的听、读,将信息传到大脑,经过大脑的“酝酿”后,再通過说或写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语言世界。

1.学会积累

学生看得多、读得多,却不能运用到表达中去,仍出现苍白无力、语义混乱的现象。这是因为在阅读与表达之间缺少一座重要的

桥梁——积累。教学一篇课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积累。最常见的是语言积累,这是建立语言图式最基本的内容,便于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从记忆仓库中迅速调取所需要的恰当词汇或语句。二是情感积累。课文因写作目的、表现内容及文章体裁不同,所传达出的情感基调也各不相同。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情”传达出的言语的温度,在体会选材的匠心、行文的真谛的同时,巧妙地与人文情感有机融合,这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教会学生积淀情感的最佳体验。三是叙述方式的积累。阅读一篇篇课文,我们常会对一般场景、事件、人物故事的习惯性叙述的方式、结构、顺序等,定格在大脑中,形成叙述的图式。

贾志敏老师曾说过语言学习的三部曲:入乎其内,化乎其中,迁移运用。只有对大量材料的积累、内化后,才能在恰当的时候做到恰当运用。当然,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文本材料、儿童学习规律等方面,适当处理这三个方面积累的比例,以达到教学效率最大化。余映潮老师在执教《庐山的云雾》一课时,用“语言学用”的视角,设计了三次积累活动:(1)10个两字词语、10个四字短语、4个句式的美读与积累。(2)“先概写再细写”的段落形式。(3)“总—分—总”的文章结构形式。学习过程形成了字词、句子、段落、篇章的“语言学用”的教学层次,学习重点落在(1)(2)处的积累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积累与思维同步发展。

2.学会阅读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拥有理解、运用和反思书面文本的能力。“教阅读”,教师需要深度解读文本,立足教材,教会学生学习多种阅读方法。统编本教材将预测能力作为重要的阅读策略,一年级有看图猜字音、猜字义词义,到二年级想象猜测、推测文章隐含的意思,三年级开始猜测故事即将发展的动向。不断“预测”,也是不断自我提问的过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也是在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当然,阅读中的“提炼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与阅读后的“解释与评价的能力”,都是阅读教学中利用文本信息,引发深入思考,有序进行阅读建构,帮助学生发展阅读力的重要策略。

3.学会创造

“教材是一个一个的例子,这些例子只有举一反三的运用,才能让学生逐渐熟练、妥帖、合理甚至有创意地‘使用语言。”对于“语言学用”特别强调“有创意地使用语言”,需要在表达运用的活动方式上进行创新,需要创设与表达价值点对接的生活情境。

(1)“我会这么写”。

①理解性练笔:课文中有很多留白处,可以在此进行构思。结合课文内容设计问题,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与表达。《唯一的听众》结尾处写道:“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课文中,作者还有很多事要想,很多话要说,可课文在结尾处却用省略号省略了一切。结合着内容及作者当时的心境,想象“现在你就是这位作者,当你再一次走进树林拉小提琴,面对这位老人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这样的写话设计,便于体会作者在明白一切后的真实感受。

再如《将相和》一课,为了加深对人物性格及品质的理解,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练笔活动:你敬佩蔺相如还是廉颇,请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式写出你的理由。这是一个典型的基于阅读的表达练习,通过适宜的途径、借助最佳的方法,把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这样,语言的“学”与“用”才能真正地融合与发展。

②主题性练笔。这是将文本当作“用件”使用,帮助学生通过“这一个”的独特价值去构建语用的实践活动。比如跟着《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课,学习“人物动作”的描写。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连续性动作的表达并非重点,而借助动物的特点写人物动作和“对战”画面交替转换的方法,才是这一课独有的表达奥秘。将内化后的方法迁移到生活中,可以描写精彩的球赛、默契的配合、激烈的争执……

(2)“怎么写更好”。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对话需要读者走进文本、解读文本,获得独特的文本体验。再以《唯一的听众》语言训练为例,出示作者原文中的结尾,以“作者写的哪些内容是你没有想到的”为思考点,与自己的练笔进行比较。这是与作者直接对话,在感受作者心路历程的同时,也发觉自我想象的缺失。思考并未结束,继续追问:可编者在选入课本时,却将作者的一大段话改成了省略号,这又有什么用意?这一次的比较,是直接与编者进行对话,体会编者设计留白的好处和意图。在一次次批判性阅读中揣摩文章表达的优劣,就是在帮助学生掌握阅读与写作此类文章的思维方法。

(3)“还可以怎么写”。

选入教材的课文,文质兼美,语言堪称规范完美,可以成为表达模仿的样本。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从创意的角度去尝试新的表达形式,在有趣又有新意的实践活动中“学用”语言,对于训练语感及优化课文的价值,可起到推动的作用。

①集句成文。学过《乡下人家》,指导学生从文章的意境或内容的角度,选取文本中的词与句。可将它们打乱顺序,自由变化,再经过细心琢磨,比较品味,润色补充,重新组合成一首符合文章写作意图的田园小诗。

②转换角色。薛法根老师在执教《哪吒闹海》一课时,以故事教学贯穿始终,分三个板块:概述故事、讲述故事、转述故事。在转述故事中,薛老师让学生分别以龙王和哪吒的身份向李靖转述事情经过,再通过与作者讲述的内容对比,发现“龙王在告状,哪吒在解释,编者在颂扬”。由此,体会到故事中人物的身份不同,意图不同,讲述的重点也随之变化。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唯一的听众》以“我”的角度重新认识作者的心境,《鲸》以自述的方式展示它的习性和特点,让知识的传递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珍珠鸟》一课,以“鸟”的角度讲述自己的所见所思,感受与人逐渐建立信赖关系的过程……

③多向假设。如《搭石》,可以结合课后习题创设一些话题,帮助学生在语境中创写微文:假如你要推荐《搭石》这篇文章,请写一篇课文简介;假如你是家乡的小朋友,请你以“家乡的搭石”为题写话;假如你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老人,请你说说“搭石里的情”;假如你是电视台的编辑,请以“美说搭石”为题写一段宣传语。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是课标关于语言教学的重要要求。基于此的“语言学用”的活动,需要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根据学生学习的起点与落点的“差距”,在开展大量的课堂读写实践活动中,既达到阅读课文,又进行语言表达学习运用基本功训练的目的。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

(作者单位:安徽铜陵市人民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语言学课文语言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背课文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