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春艳 薛法根
一、抓住题眼明主线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
生:《黄山奇石》。
师:从课题你知道黄山的石头有什么特点吗?
生:很奇特。
师:如果要表达黄山石很奇特,怎么读呢?
生:黄山奇石。(朗读侧重“奇”字)
师:你看,朗读的侧重点不同,传递的信息也不同了。
二、连词成句练语言
师:课前预习读了几遍课文?
生:5遍。
生:很多遍。
师:那老师要检测一下,看看课文中带生字的字词你们是否都能认识了。(出示第一组词)
(生读,师相机正音。)
师:你去过哪个风景区?
生:我去过北京的香山。
生:我去过南山牧场,那里风景很美。
生:我去過日月潭。
师:什么是“闻名”?
生:就是有名。
生:就是出名。
师:同学们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真好。我们也可以通过看字形想字义来理解词语。看看“闻”的字形,你能猜猜字义吗?
生:一个人的耳朵在门边。
师:是啊,“闻”的字形就像一个人把耳朵贴在门边倾听的样子,(出示图片)所以闻的本义为听见。
生:老师,就是说黄山风景区很有名,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听过它的名字。
师:是的,和“中外闻名”相近的词还有哪些呢?
生:远近闻名。
生:举世闻名。
师:学一个词,要学会积累一类词。(出示第二组、第三组词语。)
(生读,师相机正音。)
师:“部”是什么旁?与什么有关?
生:耳朵旁,与……
师:“部”字的耳朵旁在右边,也叫右耳旁,古文写右耳旁是这样的—— (出示:■)下面部分是席地而坐的人,上面部分是一个方形的区域,表示人所居住的地方。现在根据字形猜猜这个“部”指的是什么意思。
生:好像是指一个地方吧。
师:是啊,右耳旁往往与区域或一个地方有关,北方的区域叫——
生:北部。
师:南方的区域叫——
生:南部。
师:真好。学习就是要学会举一反三。现在老师加大难度,你能用上这三组词语说一个完整的句子吗?
生:黄山风景区风景秀丽,中外闻名,在我国安徽省南部。
生: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它风景秀丽,中外闻名,尤其是怪石十分有趣。
生:中外闻名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风景秀丽,尤其是怪石十分有趣。
……
三、梳理内容明大意
师:刚才大家读的词语全部集中在第1自然段,一起来读读——(出示)
中外闻名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师:“尤其”是什么意思呀?
生:就是“特别”,是说那些怪石特别有趣。
师:“奇松、云海、怪石、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在所有景物中,作者觉得最有趣的还是——
生:怪石。
师:所以,朗读的时候还要突出“尤其”。
(生再次练读)
师:黄山的石头到底奇特、有趣在哪儿?作者又写到了哪些奇石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圈出文中写到的奇石。)
生:文中写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 “仙女弹琴”……
师:这些石头的名字就很形象、很有趣。这么多的石头,哪些是作者具体描写的?
生:“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四、精读文段学比喻
师:你觉得哪块石头最有趣?请反复读读那段,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出石头有趣的?
(生读后交流汇报)
生:我觉得“猴子观海”最有趣——“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师:你读得真好!奖励再回答一个问题吧。什么是“陡峭”?
生:就是山很高,很陡。
师:从部首我们也可以看出“陡峭”两个字与山有关。
生:老师,“峭”是山字旁,与山有关。
师:那“陡”字是——
生:耳朵旁。
师:耳朵旁在左边,就叫左耳旁。你看,左耳旁横倒像什么?
生:也像山的样子。
师:是啊,左耳旁的字往往与山岭或高地有关。“陡峭的山峰”说明山很高、很陡直。
生:我觉得这句中猴子的动作“抱着腿,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最有趣,这只猴子可爱极了。
师:请大家把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圈出来。
(生圈出“抱、蹲、望”,并带上动作朗读体验此段。)
师:同学们,一“抱”一“蹲”一“望”,因为融入了作者的想象,于是石头便“有趣极了”。所以,想象很重要。
生:我觉得“仙桃石”很有趣——“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作者把这块石头比作一个大桃子了。
师:桃子我们都熟悉,这样一比,石头的样子就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了。这个大桃子是怎样的?
生:是从天上飞下来,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师:一“飞”一“落”,便让这块石头有了灵性,还把石头的状态写清楚了。看来,要写出好的比喻句,不仅需要写出什么好像什么,还可以写具体这个事物怎么样。[板书:(什么)好像(什么),(怎么样)。]
师:课文还有哪里用了比喻?
生:“‘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第4自然段也用了比喻。把巨石比作了仙人。
师:怎么把仙人样子写具体的?
生:“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
师:你看,这个比喻句写清了什么真像什么,也具体写了仙人怎么样。[板书:(什么)真像(什么),(怎么样)。]
师:你能像作者一样用上这样的比喻句式,把这些石头的状态写具体吗?(师出示课后练习2。生练写5分钟。师巡视指导。)
生:(这块石头)好像(一只可爱的小狗),(静静地趴在山头,望着远处的山峰)。
生:(那巨石)好像(一个老人),(正在陡峭的山峰上采药)。
生:(远处的那块石头)真像(一只巨大的鸟),(正站在树枝上望着翻滚的云海)。
……
师:(出示黄山奇石图片,在背景音乐中反复用学生所写的比喻句式描述。)同学们,黄山奇石以多著称,以奇闻名,你看——
(山峰上那块石头)好像(一只可爱的松鼠),(正准备跳到对面的天都峰上吧)。
(这两块巨石)真像(两位仙
人),(正面对面坐着下棋吧)。
(那几块直立的石头)真像(几
位童子),(正在月色下拜见观音娘娘呢)。
……
师:黄山的奇石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下面请同学们静静地欣赏奇石,想想它们好像什么,是怎么样的。(出示图片)相信你一定可以想出更多贴切的比喻句来。
(生静静欣赏,各自用本节课所学的比喻句式描述奇石状态,并饶有兴致地给各种奇石命名。)
【评析】
让儿童经历语言的建构过程——《黄山奇石》教学评析
儿童个性化的“语言大厦”是怎么建构起来的?这是一个有待破解的秘密。语文教学通过设计有目的的言语实践活动,通过儿童言语行为的相应变化,探究言语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课堂观察的要诀就在于把握“教师的教学指向”与“儿童的言语表现”之间的内在关联,从中评判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推断儿童言语活动的内生过程,进而实现教学的不断改进。侯春艳老师执教的《黄山奇石》,聚焦“词句训练”,设置了“字词认读、归类积累、句式仿写”三个阶梯式的活动,让儿童充分经历语言的建构过程,促进了儿童言语能力的发展。
一、让字词植根于生活经验
儿童识字学词的过程,也是认识世界的过程;积累字词,也是丰富人生经验。侯老师深谙此理。在字词教学活动中,她始终将课文中陌生的字词与儿童熟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建构儿童鲜活的语言世界。如“闻”的教学,侯老师出示图画,让儿童猜测字义,进而说说自己去过的中外闻名的风景区。这样,这个字就从多个维度编织进了儿童的经验之网,无论从哪一个点(字理、字形、字义以及相关的生活经验等)触发,都会激活这个汉字。
值得探讨的是,不是每个汉字都要这么教、这么学,选择哪些汉字精讲细读呢?一是“基本字”,具有强大的构字功能的字,比如“走、肖”等,加上不同的偏旁就构成不同的汉字。这样的字要教字理,要讲汉字背后的文化意义。汉字中大约有300个这样的基本字,我们提出“教好300个,学会3000个”,学会方法才能以少胜多。二是“关键字”,对语句的理解具有决定作用的字,在阅读中绕不过去的字,非下功夫停下来读一读、想一想,甚至需要辨别、品味一番的字或词。比如“陡峭”,不用说读音需要辨识,就是字形也需要点醒,重要的是字义、词义的理解,需要结合课文插图,建立一个具体的形象,才能有所体验。这种体验是间接经验的积累,字词往往带着他人的经验与儿童相遇。教学中忽视了这个经验的传递,就在无意中消解了字词的教学意义。
二、将形象归类于词汇图式
相对于具体的事物来说,语言是抽象的;但是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语言又往往和具体的事物相伴相生,是形象的。语文教学需要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是,用“形象的语言”把握“语言的形象”。尤其是低年段的阅读教学,要在朗读、想象中,感受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进而将这种具体的事物形象借助词语进行归类积累,储存在知识图式中。这种知识图式,一般是以词汇为基本单元,而词语归类学习,实质上是建构与丰富个人的知识图式。侯老师熟练运用这一教学原理,先引导学生将《黄山奇石》一文中所写的事物进行归类: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再指导学生将这些词语结合课文语段与插图,在朗读与联想中把握它们所描绘的具体形象,感受奇石之美;最后让学生展开想象,为更多的奇石命名。这样的语文教学,饶有情趣,且充满着语言的魅力。
需要深思的是,这些奇石的名字,都有鲜明的画面感,一读就能让人产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即使是课文中没有详细描写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也能浮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来。因此,让一块怪石变成一道美景,需要的是丰富的想象与审美的眼光,更需要貼切的语言加以凸显和命名。教学中如能在学生想象“小狗、仙人、松鼠、童子”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一个类似的词语来呈现动态感的画面,构造“小狗抢食、仙人舞剑、松鼠下山、童子早读”这样的命名,就是一种言语创造,比单纯地想象出一个事物,要更为生动与深远。
三、把句式迁移到真实语境
儿童的语文能力是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步建构与发展起来的,教师的讲解与知识的记忆,都无法替代儿童的言语实践。听说读写是四种运用语言的行为方式,其间的排列组合与生动演绎,就构成了丰富多变的言语活动。侯老师根据低年段儿童善于模仿的特点,巧妙地设计了“迁移比喻”的实践活动,让儿童根据怪石的画面,借助想象仿写比喻:什么像什么,怎么样。这一句式仿写的关键点在两处:
一是比喻,能够根据怪石的模样,想象出贴切的喻体。想象出一个事物并不难,难的是要“像”,要“传神”:在你没有说出“像什么”之前,别人怎么都看不出这块石头的妙处,而一经你的点醒,越看越像,越看越有滋味。这样的比喻,才能说考验出了儿童的想象力与表现力。因此,教学中需要提供怪石的图片或者真实的石头,是一种真实语境中的言语创作,绝非文字游戏或者随口戏说。“那块石头就像两个仙人”这样的语句,是儿童已有的言语水平,教学就是要在此基础上往前推进一步,创造出更具体、更形象的语句:正面对面地坐着下棋,一个伸手落子,一个低头沉思。
二是连贯,能够根据怪石的模样,想象出动态的过程。根据此文特点,句式仿写的难点在于将静态的物象想象成动态的过程性画面,并且要用前后连贯的几个动词描述出来。教学落点于此,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已有言语水平的提升。比如“那巨石好像一个老人,在陡峭的山峰上采药”。可以再引导学生将“采药”前推后延,分解出几个连贯的动作来:背着竹篓,攀着藤条,在陡峭的山峰上采药。于是,“采药老人”的形象就变得栩栩如生,让人越想越有滋味。这,就是用语言建构形象,建构起的是儿童自己的语言。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局教研室/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