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
统编本二年级上册开始出现“写话”教学板块,共设计了三次:第一次为记实型“写自己喜爱的玩具”,第二次为应用型“学写留言条”,第三次为想象型的“小老鼠电脑前的遭遇”。大部分教师第一次遇到“写话”教学都感到困惑——第一次教写话,该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才算达标呢?
2011年版课标中将第一学段的习作定位于写话。我们不禁追问:“话”到底写成什么样才算“好”?曾有人请教叶圣陶先生:如何判断一篇文章的好坏?叶先生举了个很有趣的例子:让孩子拿着文章在屋子里高声朗读,大人在窗下静静地听。听着感觉像“话”了,就是好文章。可见,优秀的写话作品其实就是写出来的话“像话”。因此,写话教学的核心要义就是“像话”。有意思的是,在我们追溯原文时发现,叶圣陶先生在表述这段话时,所说的“话”,依然是指“文章”,是写作的文字结果。他认为“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我们借用这段话来阐述“写话,如何是好”,仅是让大家形象地感受到文章写作的总体审美标准。但必须认识到,有总体审美标准还不够。针对“写话”这一独立的教学板块,还应思考的是,一线教师应如何执行,怎样操作,施与何种评价,才能厘清写话教学专属的教学体系。
“话”,学生日常都在说。写话其实也是一种自然状态——“怎么说就怎么写”“说什么话,就写成什么样的文”。因此教写话并不难,但要教好写话就不容易了。教师必须先明确“话”应该是什么样的,才有可能指导学生做到“像”。所谓的“话”,词典中解释为“说、谈论”,指“说出来的,能表达思想感情的声音信息”。作为日常交际交往中常用的表达形式,返璞归真,就是我们教学中追求的“化”境,我们不能舍本逐末,更不能为了迎合部分教师的误解而把“话”认为是“老师所希望的那样”。“话”有四个属性,简称“四化”。第一是“口语化”。口语相对于书面语,更加轻松、自然,较多地使用语气词辅助表达情感,具有随意性、随机性。与书面语相比,“话”缺乏严密度,但生动程度更胜一筹。第二是“情境化”。说话更多考虑的是话语的对象——和谁说;话语的环境——在哪里说;交流时的心态——以怎样的心情说。这些都能决定或改变话语的表达效果。第三是“功能化”。说话就是为了达成目标。即便是两个人毫无目的地漫谈,也是有目标的,聊得多了,能增进谈话双方的了解。因此,实现功能,是“话”最具价值的属性。第四为“个性化”。什么人就说什么话,说的话往往反映这个人的个性、气质。有时,我们通过听人说话,就可以大致了解对方是怎样的人,这正体现了话的个性化属性。教师明确了“四化”,就等于拥有了写话教学的判定标准:写成的话应该是轻松、自然,带有口语色彩的;应该是针对明确的话语对象,具有情境感,符合语境的;应该是代表儿童个性,符合其真实心态的;应该要实现一定功能,达到交际目的。2011年版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恰恰符合“像话”的标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并非心中没有内容,只不过有的时候内容太多,但又不能一股脑儿都倒出来。所以,必须用一定的手段把它们有序地表达出来。这就是一种组织的功夫了。从“说”到“写”是需要转化的。叶老将转化看作“组织”,而下此功夫的应是作者本人。教师的存在则是为了促成这样的“组织”顺畅进行,这也就是教学存在的价值。所谓“有序”,应以说作为预备,说清楚了,便能助其奠定基本的表达序列;应在写出“话”后相应调校,教师的指导有助于学生稳定表达序列;应借助学生自己的修改实现表达序列的呈现;应在整个表达过程中,结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写”,互动完成。反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说”为先锋。在写话前,教师先要让学生充分说话。例如第一次写话练习“我喜爱的玩具”,教材中直接标明了提示语:你最喜爱的玩具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好玩在哪里?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抛给学生,然后要求“先和同桌交流,再写下来”。这样的要求直接指向先说后写。再如“电脑前的小老鼠”,教材提示:看看下面这幅图,小老鼠在干什么?电脑屏幕上突然出现了谁?接下来会怎样?快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吧!“想”就是预先构思,构思之后的输出,口语自然成为首选,可见,从“想”到“写”之间的桥梁依然是“说”。因此,如何组织写话教学中的“说”是关键。教师可以设计“展示说”的环节,让想好的学生先依次表达,此处的“说”须面向全体;再安排“自由说”,这一环节强调的是“说”的交互性,如同桌互说等。当课堂上形成其乐融融的“我说你听,你说我听”的场景时,其实“说”就已经完成了对“写”的预备、辅助作用。
其次,“写”为主力。很显然,写话教学中的“写”应该是主力军。教学中,我们要思考三个问题:何时写?如何写?写后做什么?其一,我们主张“当堂写”,即说完就写,马上说马上写,这更有益于从说到写的转化。其二,我们主张“完整写”。教师应保障写的环节完整,让学生可以一口气写下去。遇到“不会写”的情况,教师应允许学生适当用拼音、图画来代替,甚至直接空着,稍后再说,而不要过分在意当下的写话结果。在学生写话的过程中,教师即便发现已写的内容有不够理想的地方,也不要随意打断,因为教师看到的很可能仅仅是局部,并不是学生想要表达的完整的意思,如果要求学生立即修正,很可能造成误读。而且,思路一旦被打断,要想再续接上就不容易了。遇到个别学生实在写不出的情况,教师可以在其他学生进行分享时,鼓励他们聆听、借鉴、模仿,其实只要学生能够参与交流、倾听、思考,便都是学习,都会有收获。其三,我们主张“读写联通”。学生初写完成并不代表教学的终止。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自改。对于低段的学生而言,最合适的“改”法便是从“读”入手,读后再改,读不下去了,就改一改。“读不下去”是一种简单且易于操作的教学观测。“读不下去”就说明表达中有不通顺的地方,原因可能有如下方面:一是没有恰当运用逗号、句号等标点符号,二是句子过长、意思过于复杂,也会导致读得拗口。
再次,“改”为补给。此处的改,主要是指教师的修改。低段写话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评改帮助学生树立写作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之前在“写”的环节,我们已经强调学生自己读、自己改,不管改的结果怎样,意在培养学生改的习惯,让他们形成改的意識。在低段的教学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就是微观的规范意识建构。教材在这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例如写“我喜爱的玩具”中,教材用泡泡的形式提出“我会写在方格纸上”“我知道标点符号也要占一格”等要求,这对于二年级初次写话的学生来说,都是必须做到的。2011年版课标在这一方面也极为强调,例如在关于习作的“教学建议”部分中提出“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规范习惯的养成将影响日后的写作,因此,教师务必从第一次的写话指导开始,就予以夯实。
最后,“用”为大帅。既然说话是要达到一定的目的,写话更要努力实现既定的功能,达成交际交往的目标。写出来的话如果仅是“上交的作业”,限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无异于一开始就走上了“岔路”。如果让写的话被使用且用得上、用了有效,就等于让写话拥有了价值。因此,写话教学要注意让学生将写话用起来。统编本二年级上册专门设计了“学写留言条”这一课,属于实用文体写话,正是在引导师生注意“用”。教材中虚拟了两个实际的生活场景,如“去办公室还书,老师不在”“去小芳家里,通知她明天九点到学校参加书法小组的活动,但是她家里没有人”,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体会到写留言条的意义,其实也是写话的“内部驱动”。当学生写完留言条后,教师还可以设计任务,让学生送留言条或交代同伴转述留言。这便为学生的写话提供了“外部驱动”。在内外两种驱动作用下,留言条真正发挥了作用,解决了问题。“用”得有意义,写话就有意思、有意义了。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