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英,陈惠婷
(1.龙岩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福建龙岩 364000;2.厦门市同安区大同中心幼儿园,福建厦门 361100)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社会领域”要求指出:“3-6岁幼儿能够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有同情心,教师要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与合作的态度,学会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为每个幼儿提供实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1]游戏是幼儿期主要的活动,对幼儿的社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角色游戏是幼儿认知社会角色、理解社会角色关系的主要途径。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再现生活事件和社会事件,并在其中通过多体验各种社会角色,幼儿在与同伴的互动中逐渐学会理解他人;通过迁移生活经验和还原真实社会事件,在真实与假装的情境转换中,幼儿经历着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洗礼。同时,角色游戏能有效地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减少冲突。[2]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学会了如何与同伴交往的基本技能技巧,学会了运用元交际语言进行交流互动,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使幼儿学会与人合作分享,养成了活泼开朗的性格。[3]同时,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和根据要求完成任务的意识和能力都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慢慢发展起来。[4]
在西方幼儿教育界,Dramatic Play,Socio dramatic Play,Creative Drama等词与我们谈及的“角色游戏”一词相近。Dramatic Play按字面意义可翻译为戏剧性游戏,其本质特点是“假装”或“象征”,包含我们所说的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Socio Dramatic Play按字面意义可译为社会性戏剧游戏,是幼儿围绕共同的目标或主题进行的集体假装,它主要强调这种游戏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与特征。[5]4Creative Drama可译为创造性戏剧表演, Rosenberg 认为“它是一种即兴的、非演出的、以过程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参与者在引导者指导下想象、扮演和反思人类真实或想象的经验。[5]4邱学青教授这样定义角色游戏:“幼儿自主自愿的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人物,运用模仿,采用想象的心理活动,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的反应的一种游戏。”[6]刘焱认为角色游戏是以“角色扮演”为主要表征手段自主地表现和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和环境的认识与体验、法与愿望的一种象征性游戏。[7]478-479国内外的学者对于角色游戏的界定都集中在强调幼儿的自主自愿,通过身份的假象,运用游戏材料进行现实生活的再现。本研究将角色游戏的概念界定为:幼儿根据自身的经验,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扮演角色,借助材料,以模仿、想象,运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创造性地反应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具有自主自愿性、愉悦性。
互动即相互作用或相互影响。狭义的互动,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与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互动发生的过程有两种,一种是发生在个体与他人之间,另一种是发生在个体与自身之间。[7]郑航生认为互动包括三种含义:第一,互动一定要发生在两个及以上的个体之间;第二,是否发生互动是有一定标准的,要有依赖行为或产生影响才算是互动;第三,社会互动的形成并不是只有在相互见面的情况下才发生,即使相隔很远,也可以形成社会互动,借助一定的信息交流工具即可。[8]150
同伴互动是指发生在同龄儿童或者是年龄基本没有差异的儿童之间产生的效应,即交织在行为和心理上;它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呈正相关的趋势,一个儿童因另一个儿童的改变而改变,体现在行为或观念上。
本研究运用观察法,在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过程中观察幼儿的同伴互动情况,对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同伴互动行为进行记录。本研究收集了72个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同伴互动行为,借用华洁琼的同伴互动观察框架[9],其中在互动主题方面的选取上,选取了6个最为明显的、可观察的互动主题,并做整理与分析,将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做以下分类(见表1)。
表1 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以观察框架
由表2可以看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同伴互动性别差异体现为:男孩-男孩的互动占42.9%,男孩-女孩的互动占23.8%,女孩-女孩的互动占33.3%。从同伴互动性别方面来看,大班幼儿更多的是进行同性别之间的互动,其中男孩同性互动的比例最高,而异性之间的互动则比较少。
表2 大班幼儿同伴互动性别的频次及频率分布表
由表3可以看出,在大班幼儿同伴互动的主题中,幼儿对互动主题的选择是不同的:排在前三位的互动主题依次是协商主题(28.5%)、质疑和纠错(23.8%)、维护规则(15.9%),其次是争抢(12.7%)和寻求帮助(11.1%),而索借物品主题只占8%。可以看出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同伴互动主要以协商、质疑纠错和维护规则为主;索借物品这一主题在角色游戏中较少出现。
表3 大班幼儿同伴互动主题的频次及频率分布表
由表4可知,大班幼儿同伴真实互动占23.8%,幼儿同伴角色互动占76.2%。从同伴互动类型来看,大部分幼儿都能够融入到角色游戏中,以角色游戏中的人物身份进行互动交往。
表4 大班幼儿同伴互动类型的频次及频率分布表
由表5可知,大班幼儿使用不同互动方式的频率是不同的。语言互动方式占14.3%,动作互动方式占23.8%,语言和动作互动方式兼有的占61.9%。可以看出,大部分大班幼儿同伴互动方式是语言互动与动作互动兼有。
表5 大班幼儿同伴互动方式的频次及频率分布表
由表6可知,大班幼儿同伴互动时正向情绪占23.8%,负向情绪占20.6%,中性情绪占55.6%。由此表明大班幼儿的情绪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表6 大班幼儿同伴互动情绪的频次及频率分布表
由表7可得,在互动的过程中71.4%的大班幼儿都能够被同伴接受,只有28.6%的幼儿在互动中被同伴拒绝。
表7 大班幼儿同伴互动结果的频次及频率分布表
对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同伴互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这种现象主要与男孩、女孩的性别差异有关。这种性别差异形成与社会文化的长期影响及家庭对不同性别的角色观念是分不开的。每种文化从个体降生的那一刻起,就通过各种途径传达其对男女性别的不同的期望,从而形成了一套男女有意无意必须遵守的刻板的性别模式。,它使个体在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一整套既定的模式化的观念去期待和评价不同性别的人的人格特征、行为表现,并以这种观念来指导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幼儿也不例外。同时,家庭对不同性别幼儿的教养方式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强化这种性别差异。不同性别的幼儿对角色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是不一样的。有研究指导出:男孩大多喜欢动脑的创造性游戏和需要剧烈运动的游戏,而女孩则喜欢具有模仿性和较为安静的游戏;游戏角色选择上,男孩更多选择扮演爸爸、警察、消防员等 ,女孩则更有兴趣扮演妈妈、营业员等。游戏区域选择上,男孩偏好结构区、科学探索区,而选择音乐区、美工区和娃娃家等区域女孩居多。[10]所以,在游戏中幼儿更加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一致的同伴,这样在游戏中的同性互动就要多一些。
这与大班幼儿年龄发展阶段的特征相吻合。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已经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能够事先计划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行动过程,并能够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大班幼儿具备了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能力,在冲突发生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自行解决,他们已经能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同伴交往中的问题,以共同建立的规则,作为解决游戏过程中角色轮换的依据。正是由于他们思维的发展,他们在游戏中会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并敢于就游戏中的困惑提出自己的疑问,对游戏中幼儿出现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同时,按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的观点,这一阶段的幼儿属于“他律道德阶段”,规则对他们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不可违背的。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遵从规则的要求便成了幼儿在同伴互动时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角色游戏中,大班幼儿的互动以同伴角色互动为主。大班幼儿相比小班幼儿,他们的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生活经验也较之前要丰富。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尝试不同的游戏情节,扮演不同的游戏角色,通过多种角色身份的互换体验,经历不同思想、感情的冲击,承担起角色期待和所有的角色态度。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体验着他人的人生,社会化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从而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状态。
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过程中,以语言参与的互动方式占优势,单纯以动作互动的方式仅占23.8%。这也体现出语言在同伴互动中的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幼儿言语水平与其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如果幼儿使用比较长的且清楚的言语更能明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以便对方可以更好的理解,使同伴交往顺利进行。[11]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与同伴互动活动的开展[12]”。同时,在角色游戏中,语言和动作的相互配合能更好表现游戏的内容,提升同伴互动的真实性。所以,语言和动作兼有的互动方式出现频率最高。
在华洁琼的研究中,将同伴互动的情绪分为:正向、中性和负向三种。所谓的中性情绪是指不含鲜明感情色彩的、相对平淡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的情绪控制能力更强,情绪的波动性更小。在角色游戏中,大部分幼儿能以相对稳定的情绪进行同伴互动。
幼儿认知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水平。Cassidy(2005)研究发现,幼儿在做出积极行为之前,他们必须能够感知到另一个人的需要和感受,然后给予正确的揭示,然后才能决定以什么样的方式与他人交往。[13]大班幼儿处于皮亚杰思维发展阶段的前运算阶段中的直觉思维阶段,其特点是既能反映事物的一些客观逻辑,同时又受直接感知形象的影响,因此思维也还有一些局限性。他们一方面能够理解同伴的需要,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同伴互动。另一方面,又受“自我中心”思维的影响,倾向于从自身的立场认识事物,从而导致在同伴互动出现受阻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提升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进行同伴互动的技巧,教师可以从下几方面进行。
由于社会文化及家庭教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男孩和女孩不可避免地在各个
方面存在性别差异。作为幼儿园教师,首先应当承认男女差异,看到不同性别的优势与不足。庞丽娟教授认为“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关心和热爱儿童,并且热爱每一个儿童。……教师的爱是普遍而广泛的,需要将自己的爱给予全班每一个可能招人喜爱和不招人喜爱的儿章,并保证他们受到同等的教育机会,都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14]在游戏中,教师要平等地对待不同性别幼儿,创造平等的参与机会;在同伴交往过程中,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让孩子看到不同性别的优势所在,如女孩在同伴交往中语言与表达的优势明显;男孩在空间思维方面更具优势,并在游戏中发挥优势互补的原则,让幼儿互相学习,尝试更多机会。作为教师更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积极地关注幼儿同伴间的互动,公平、民主、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幼儿,为幼儿提供锻炼其同伴交往问题解决能力的机会,使幼儿在充满爱的环境里,以积极的方式解决同伴交往问题。
移情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14]366移情训练可以提高幼儿体察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使幼儿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立场考虑问题。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某特定角色来展示相应的角色行为、角色规范及相关联的社会关系,来形成对游戏组织的“泛化他人"的理解。 Villanueva(2000)等人的研究发现,儿童对同伴的情绪理解能力越高,他们在同伴群体中就越受欢迎,同伴接纳度也越高。[15]我国相关研究表明,儿童的移情能力与同伴交往能力组成部分的亲社会行为存在着高度相关。[16]发展生态理论家提出,游戏是儿童获得和表达其社会交往能力的情境,可以帮助儿童摆脱自我中心倾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教师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让幼儿逐渐学习考虑别人的想法与感受,并在相似情境中进行自我感受;同时让幼儿体验换位思考,学会共情,改变幼儿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能够使他们认识并观察到对方的观点及需求,改变自己不合理的想法与行为,从而在游戏中进行积极的同伴互动。
不同的游戏交往情境可能会导致幼儿不同的同伴交往行为表现。只有贴近幼儿生活、满足幼儿发展的环境才能激起幼儿主动参与的兴趣,幼儿在游戏中才会有更积极的同伴互动。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游戏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提供物品材料,以多元化的布景来刺激幼儿的想象力;对幼儿活动区域进行规划,设立宽敞自由的互动区域,注意考虑各游戏内容的动静需要,尽量减少和避免不同角色游戏之间的互相干扰,给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游戏氛围;教师对于游戏材料数量与种类的需要要及时进行调整和投放,满足幼儿对游戏材料的需求,减少和避免幼儿因为游戏材料产生冲突行为;在角色游戏材料投放中,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废弃物,变废为宝,打造更为真实的游戏环境;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动手操作,适当参与角色游戏环境的布置,让幼儿在游戏中能够看到自己制作的道具,增强角色游戏的有效性;同时,考虑主题式的角色游戏环境创设,让让幼儿与环境进行充分的互动,提高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积极性,让幼儿真正进入角色的世界里,体验同伴互动的乐趣。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幼儿学会一些常用的同伴交往技能,如轮流、商量、交换角色、如何加入和支持同伴活动等,为同伴交往奠定情感基础。同时,在角色游戏课程设计时,适当设计一些锻炼幼儿交往能力的课程或游戏,让幼儿学会处理同伴间常见的人际交往问题,学会倾听同伴建议,提高人际交往技能。教师不仅要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引导幼儿在交往中多运用规范的交际语言,用积极的方式处理幼儿同伴交往中的各种事宜,帮助幼儿提高交往技能;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幼儿关注同伴的榜样示范。同伴的榜样作用更易于被幼儿模仿。因为同伴间的认知、社会性、情绪发展水平非常接近,幼儿看到和自己水平相近的同伴能做到的事情,更有可能判断自己也同样能做到,从而敢于尝试,进行模仿学习。当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表现出消极的状态或者与同伴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当适时介入,实施隐性参与[17],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自然加入游戏,协助幼儿解决游戏中的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指导幼儿在交往中多观察,学会谦让与合作,让幼儿多思考如何解决故事或游戏活动中的社会交往问题,积极成功交往的经验,提升同伴交往水平。
总之,角色游戏作为一种重要的幼儿游戏类型,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同伴互动行为会影响角色游戏的质量。教师要采用多种策略提升角色游戏中同伴互动的技巧,才得更好地实现角色游戏的价值。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李春丽.5-6 岁幼儿同伴交往问题解决方式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3] 李林慧.学前儿童角色游戏中的元交际语言[J].幼儿教育,2009(12):44-48.
[4] 钱旻.浅谈幼儿自定角色游戏规则能力的培养[J].上海教育科研,2010(3):1.
[5] Rnberg.H.Creative Drama and Imagination[M].New York: CBs College Publishillg,1987.
[6] 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7]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78-479.
[8]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50.
[9] 华洁琼.大班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的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4:13.
[10] 陈友娟.幼儿游戏中的性别差异现象分析[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7(2):16.
[11] 陈琴.4-6 岁儿童对合作本质的认知特点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5):36-39.
[12] Chen,H.Y.&Lai,W.F.Peer relationshiPs of children born to immigrant Parents In Taiwan:A case study.PECERA7conferenc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orsocial.competency and global citizenship,2006(7):1-12.
[13] Cassidy,k w.Theory of Mind May Be Contagious.but You Don’t Catch It From Your twins[J].Child Development,2005(76):1263-1277.
[1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5] Villanueva,illanueva L,Clemente R,Garcia F.Theory of mind and peer rejectionat school[J].Social development,2000(09):112-125.
[16] 王磊,谭晨,寇彧.同伴冲突解决的干预训练对小学儿童合作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04):83-88.
[17] 马媛. 角色游戏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4(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