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留守幼儿自主意识培养的路径

2018-05-30 03:22罗文双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监护人乡镇德育

方 丽 ,罗文双

(1.宁强县燕子砭镇中心幼儿园,陕西汉中 724407;2.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

一、调查对象和数据的设定

(一)调查对象

围绕幼儿自主意识教育培养,通过查阅文献,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系统分析梳理,课题组选择了陕西省宁强县10所不同类型的乡镇幼儿园开展问卷调查。在设计针对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时,重点突出了下面几个方面的设计:第一,在问卷设计中侧重调查家庭条件,家庭经济状况,监护人的文化水平;第二,在问卷设计中侧重调查乡镇留守儿童的在校表现情况和对学校生活的归属感,重点调查研究留守儿童的在校表现情况;第三,在问卷设计中侧重调查幼儿园对学生的培养,激励和发展预期等情况。在调查的院校中,调查对象涵盖了宁强县太阳岭镇、安乐河镇、舒家坝镇等幼儿园的在校留守学生,调查数据的统计整理运用了SPSS1.5及EXCEL两种统计工具,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00份,还对问卷的相关性、效度、信度进行分析,因此获得的数据有较好的代表性,满足本研究的需要。

(二)调查数据设定

考虑到乡村留守幼儿成长环境特殊性和年龄小,回答问题的困难性,采取开放式与封闭式问卷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游戏对话和家园沟通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并联系学校对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家庭背景进行了解。类型上既有单项选择题,判断题,也有多项选择题。至于排序的方式,大致按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提升、在校表现、家庭情况顺序排列。

1.乡镇留守幼儿的表现情况

主要是通过与儿童交流,游戏中发现其对世界的认识,对自我角色的判断,及其在交流中的语言,世界观,道德观的表现。包括幼儿对自己我认识,对周围事物的评价和与他人的相处关系,如何定位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等情况。

2.乡镇留守幼儿的外界反应

在针对留守儿童的问卷设计过程中,为了找准提升留守儿童建立自我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外界的反应状况进行研究,比如更好地遵守学校纪律,积极地参加学校活动,参与课堂,使其增强自我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乐观向上。

3.乡镇留守幼儿的学校环境

为了弄清楚现在乡镇留守幼儿学校教育的发展情况,在设计问卷过程中,针对乡镇留守幼儿教师参见培训的形式、内容、效率以及影响其实施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等问题进行了重点设计。

4.乡镇留守幼儿的家庭经济状况

调查研究乡镇留守幼儿的生活状态,包括考察乡镇留守幼儿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对家庭劳动力结构分配的影响,家园联系的沟通交流,家庭环境对幼儿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5.隔代教育对留守幼儿的影响

通过家庭走访,调查了部分留守儿童的家庭隔代教育情况,包括考察其家庭成员的职业分布和文化水平,并对隔代教育和父母教育的儿童进行了对比,针对性地研究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二、调查结果与成因分析

(一)乡镇留守儿童自我认知的情况

关于乡镇留守幼儿的自我认知情况,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18%的留守幼儿有具体的自我感知,有自我意识,有着基本的对错观;21%的留守幼儿表达清晰,能够正确地交流,并且积极主动地思考、问答,说明其思维活跃,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能力较强,成长良好;24%的留守幼儿有意志力差、道德是非观念不强的表现,说明其自我认识和是非观念不强;37%的留守幼儿有交流障碍,有着情绪过激,过于害羞,表现欲望不强等症状,说明其在自我认知中存在自信缺失、缺少关爱等不良症状(见表1)。

表1 乡镇留守幼儿自我认知情况分析

(二)乡镇留守儿童的外界反应

笔者结合乡镇留守幼儿工作的实际,将乡镇留守幼儿对外界的反应进行了具体细化(见表2),并与学校科任老师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围绕乡镇留守幼儿的课堂参与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集体活动参与情况、家庭表现活跃情况、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的5大方面的表现设计了题目,让老师和家长集体合作,按照每个幼儿的表现进行打分排序。笔者对所有家长和老师的排序表进行整理后,排出了最终的参与程度表,具体数据如下所示:

表2 师和家长眼中留守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情况排序

表2中,在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留守幼儿参与度最高的活动是与其他小朋友的沟通交流情况,说明乡镇留守幼儿更倾向于与同龄小朋友玩耍进行活动;同时受好奇心、求知欲的影响,大部分儿童也能积极主动参加集体活动,说明学校应该多组织集体活动,激发孩子学习交流的兴趣,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认知水平。

表3 老师家长对留守幼儿在家、校表现情况中最为满意或最不满意的是

表3的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对乡镇留守幼儿的课后作业参与情况表示不满意,乡镇留守幼儿在参与课后作业,完成作业的情况非常不乐观(最不满意比例达41%)。此外,乡镇留守幼儿课堂参与情况也令人堪忧。留守儿童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个性心理等诸多方面存在偏差和过失,从以上表格便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如课堂上不够活跃,课后不能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等。

(三)乡镇留守幼儿的学校环境

通过走访当地宁强县县教育局和乡镇的幼儿园教育机构,并对其政府教育文件及政策进行解读,对学校环境进行实地考察。从与县教育局相关人员的交谈了解到,学前教育不完善,教育发展不均衡。县城的公立优质幼儿园较少,不够容纳城镇的儿童,各个乡镇的公立幼儿园更少,虽然私立幼儿园较多,但管理、教学等都不够完善,存在很多问题。很多留守儿童的家长为追求优质的教育资源,把孩子送到县城,因而乡镇学校人数减少,甚至有些村子学校倒闭,有些没有完整的小学,甚至部分学生直接读小学。农村地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齐全,师资力量薄弱,且缺乏专业对口教师。在访谈中了解到,部分幼儿园教师是身兼多职现象,但其专业性达不到教学要求,同时由于基础设施设备不齐全,有的课程停开,即使开设也是形同虚设,比如体育、美术、音乐、品德等一些“副科”,就让语文或数学老师带,他们缺乏专业性,所以学校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四)家庭状况对乡镇留守幼儿的影响

通过调研,发现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因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4%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的生活就是一场灾难;13%的留守儿童很悲观,他们对生活没有什么期待;24%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过得不幸福,认为没有人关心自己;29%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快乐,也很少与父母通话联系;30%的留守儿童在跟监护人家长相处过程中产生矛盾,这其中有85%的留守儿童在处理矛盾时闷不吭声。他们渴望亲情渴望疼爱,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照顾他们,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缺乏幸福感。可见家庭环境对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和人格塑造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留守问题在留守幼儿成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五)隔代教育对留守幼儿的影响

留守儿童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父母的守护,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他们被托付给祖辈或其他亲戚抚养。由于祖辈的文化水平较低,很多只有小学水平,有的还是文盲。在谈及孩子的教育时,更多倾向于选择使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在问及“您觉得对孩子的教育应注意哪些情况?特别针对德育方面?”36%的老年监护人不知所云,64%的老年监护人按照传统教育方法,守旧思想进行教育。一部分老人过于粗暴,一部分老人过于溺爱。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孩子吃饱穿暖,不懂得教育的重要,缺乏德育的观念。他们思想落后,迷信愚昧,甚至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祖辈的隔代抚养往往意味着过多的溺爱,这样容易让孩子形成孤僻、任性等不良的人格特征;托付亲戚监护的孩子,亲戚们则普遍认为不方便过多管教而过于放纵。由于长期缺乏管理约束,一些留守儿童道德状况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三、乡镇留守幼儿自主意识培养的建议

(一)确立家园合作的育人目标

乡镇留守幼儿的家庭环境过于复杂,较低的经济水平和日益增长的教育、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隔代教育,缺少亲子教育也为儿童自我意识的确立增加了极大的阻碍。这就需要树立合作育人、家园共育的工作目标。合作育人最大的优势在于结合实际情况,同心同力开展育人工作。父母应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父母在关心孩子身体的同时,也应关注孩子的教育、学习情况。学校应该加强家园交流,召开监护人座谈会,提高他们的素质,帮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和育子方式,并提醒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由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较大,因此德育的重任不能完全托付给学校,应该建立健全家园合作育人机制。[1]学校在教育中应做到与家长合作,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参与意识,强化他们多方面关注儿童的意识。父母虽在外地,也应该与老师保持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关注其品行和生活习惯,对孩子做好监督和引导。

(二)完善学前教育的内容体系

通过对乡镇留守幼儿自我意识的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中可以发现,乡镇留守幼儿自我意识教育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对乡镇留守幼儿的管理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小部分乡镇留守幼儿的学校环境的基本设施是合格的,相当一部分乡镇留守幼儿教育机构设施是有待完善、发展和进步的。

学校教育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因此,学校需要改善教育现状,强化德育观念,优化师资力量的配置,确保每个学校有专业的品德老师和政治老师。加强学校的基础教育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尤其是德育,十分重要。落实行“一村一幼”的幼儿教育格局,同时完善学校教育制度,积极汲取人才,加大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的投入。[2]增强家园沟通,要抽出充足时间,利用家长回家之际,召开家长座谈会,与留守儿童家长交流、谈心,让留守儿童在家长和老师的关爱中健康成长,及时解决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迷茫,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的感染和渗透,让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实施有效的幼儿德育措施

研究结果也表明,乡镇留守幼儿教师队伍的工作现状、管理方式、考核办法以及发展培养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这些不足和问题也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学校要树立以德育人的教育方针和理念,要将德育与智育结合起来,摒弃学校教育中重成绩、轻德育的传统思想观念,将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德育标准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对留守儿童进行系统科学的价值观念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关注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社会赋予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更能体现学校对学生人文关怀和教育的内在本质特征。[3]监护人在日常生活中应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留守儿童”处于弱势群体中的底层,大多自身防护意识较弱,安全意识不强。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安全意识的培养,提高孩子的自我防护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老师要采取个性化的、有效的德育方式。德育的开展应该更具灵活性,不断深入到教学和集体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开放性,多元化地看待每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对其进行多元化评价和引导,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四)改善监护人和幼儿的关系

调查中,因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24%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过得不幸福,认为没有人关心自己;29%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快乐,也很少与父母通话联系。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正值上学期,尽量让有文化的亲属予以看护,或者没有比较可靠的第三人作为监护人,建议父母双方留一方在家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进行照顾,这样可以保留家庭教育的完整,与此同时,家长可以经常与学校进行交流沟通,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4]此外,经常在外的一方要定时、定期和孩子取得联系,在这个过程中要变换交流方式,同时,父母也应该与老师加强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动态,请教教育子女的方法,共同商讨教育策略。首先,父母或监护人要杜绝单纯地以物质代替教育的方式。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单纯的物质给予不能起到弥补亲情缺失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滋生留守儿童“拜金主义”的不良倾向,作为父母或者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在以物质弥补亲情的基础上,加上适量的精神奖励,从根本上防止留守儿童产生不良的思想倾向,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其次,父母可以将孩子交给身边文化水平较高、道德素质高尚、行为习惯良好的亲戚或朋友监管,通过改变留守儿童监管方式,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5]最后,家长及留守儿童监护人要重视孩子日常道德习惯的养成,父母与留守儿童联系时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思想动态。

[]

[1] 段成荣.我国流动和留守儿童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46-50.

[2] 江立华,符平.转型期留守儿童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272.

[3] 李翠英.亲子沟通对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影响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研究,2011(9):119.

[4] 刘宗发.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研究[J].教育评论,2013(2):33-35.

[5] 王静.幼儿园亲子活动中的家长角色定位[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1):12-14.

猜你喜欢
监护人乡镇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石狮市妇联依职权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监护人责任之探究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党委重视 人大尽责 乡镇人大立出新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