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

2018-05-30 06:01刘慎义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面瘫患侧益气

刘慎义 姜 宾 李 伟

面瘫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且多发于冬春季节,患者多具有患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以及口角向健侧倾斜等临床症状[1]。多数患者能够在治疗1个月后痊愈,但是一些患者恢复速度比较慢,且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影响正常生活。当前,临床治疗多采用针灸方式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关研究显示,在常规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加入补中益气类的中医药治疗能够提升临床效果[2]。基于此,为了进一步了解针灸与补中益气类中药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效果,本研究选取7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不同治疗方式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症状恢复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于大连黄海医院接受诊治的7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编号法分组,研究组36例患者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19~68岁,平均(52.61±4.51)岁;其中左侧面瘫19例,右侧面瘫17例。参照组36例患者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19~69岁,平均(52.58±4.53)岁;其中左侧面瘫20例,右侧面瘫16例。两组间患者年龄、性别资料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①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初次发病;③急性期1~7 d之间;④单侧面肌麻痹;⑤患者年龄在 18~70岁之间;⑥患者及其家属均了解本次试验研究内容,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①继发性周围性面瘫患者;②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患者;③合并具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肝肾功能疾病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的患者;④精神病或存在智力障碍的患者;⑤产妇与哺乳期妇女;⑥病例资料不全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实施针灸治疗:①取穴:风池穴(双侧)、翳风穴(双侧)、晴明穴(患侧)、四白穴(患侧)、承泣穴(患侧)、地仓穴(患侧)、大迎穴(患侧)、下关穴(患侧)、头维穴(患侧)、足三里(双侧)以及上巨虚(双侧)。②针灸:足三里实施艾条针灸,时间为 30~40 min。晴明穴、承泣穴不施手法,留针30 min。其他穴位发病1~5 d内应用泻法,浅刺,留针15~20 min;15 d后实施宜平补平泻,深刺且留针20~30 min。10次为1个疗程,间隔2 d后实施第2个疗程的治疗,为患者连续治疗3个疗程。

研究组患者在此治疗基础上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药方组成:地龙、僵蚕各9 g,全蝎3 g,防风与羌活各6 g。基于患者的症状实施加减治疗,风火湿热型患者去羌活,增加桑叶12 g,竹茹与石菖蒲各6 g;气滞血瘀型患者增加当归、赤芍、三棱各9 g,川芎5 g;肝风上逆型患者增加龙胆草6 g、钩藤12 g、杭菊9 g。清水800~1000 ml浓煎为400 ml,1剂/d,分早晚饭后30 min服用。10 d为1个疗程,间隔2 d后实施第2个疗程治疗,为患者连续治疗3个疗程。

1.5 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恢复情况及疾病复发率。基于《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内容,为患者制订症状恢复情况的评价标准:痊愈即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其面肌功能恢复正常,眼睑闭合良好,口角、鼓腮对称;好转即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呈现出不断改善的趋势,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佳等症状显著缓解;无效即患者未达到上述标准或者病情加重[3]。症状改善率=痊愈率+好转率。

1.6 统计学分析使用统计软件SPSS 20.0实施数据处理,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采用百分率及±s表示,应用卡方与t值予以检验,差异性比较应用P值予以评价,P<0.05则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改善率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改善率为97.2%,参照组患者症状改善率为8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比较

2.2 痊愈时间比较经过治疗,研究组与参照组患者痊愈时间分别为(20.07±6.87)d和(40.11±12.12)d,两组比较,研究组痊愈时间相对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3,P=0.000<0.05)。

2.3 疾病复发率比较治疗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均未发生疾病复发情况,参照组有 3例患者发生疾病复发,复发率为8.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2,P=0.000<0.05)。

3 讨论

面瘫为临床治疗中常见的疾病类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西医学认为,面瘫是由于受寒所引起的营养面部神经血管痉挛、缺血症状,或者是由于病毒感染所造成的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反应[4]。但西医治疗不够确切,中医则在面瘫治疗上取得显著效果。中医学认为,面瘫症状的形成与患者的气血状态密切相关。正气不足、脉络空虚状态下,受到风寒之邪侵袭则会致使患者经气阻滞,气血不畅,而诱发疾病。面瘫患者发病多具有突然性特点,很多患者睡眠醒来后发现自身一侧面部麻木、松弛,鼓腮与皱眉等动作受到较大影响[5]。患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早期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且有助于降低患者治疗后的后遗症发生率。

目前,中医主要采用针灸进行治疗,在经气阻滞、受风寒邪侵的穴位下针,以风池穴、翳风穴及晴明穴等为主,达到疏通经脉、扶正祛邪之功效。针灸治疗能够有效疏通患者面部经气,促进患者局部血液循环,提升气血运行效果,已成为当前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常用方式,且实际临床治疗效果相对比较理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多数面瘫患者能够在针灸治疗 1个月后痊愈,但是一些患者恢复速度较慢,且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而影响其正常生活。相关研究表明,在常规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加入补中益气类中医药能够提升治疗效果[6]。基于此,笔者尝试在常规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加入补中益气的中药方剂进行联合治疗。于常规针灸治疗基础上,辅以中药辨证施治,是中医的常用疗法,通过这种联合治疗的方式有助于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提升患者的风寒抵抗效果,发挥内服外治的作用价值;还有助于缩短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时间,提升临床症状改善率。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其中僵蚕具有息风止痉之功效,当归为补血益气之良药,龙胆草能够发挥疏肝解郁的作用价值,石菖蒲能够祛风散寒;赤芍、三棱为补气通络的中药,辅以钩藤、杭菊能够发挥健脾祛火的功效[7]。诸药联合应用能够快速地恢复患者的机体功能,调理阴阳气血,发挥标本兼治的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能力,早期恢复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神经功能。

本研究基于数据比较结果来看,研究组患者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参照组,且研究组患者的痊愈时间相对较短。结果证实,针灸联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能够显著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且患者治疗效果更加理想,多数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能够得到显著改善。同时,治疗后 6个月研究组患者均未发生疾病复发情况,参照组患者疾病复发率为8.3%,说明针灸与补中益气汤联合治疗后患者的疾病复发率相对较低,能够避免疾病反复发作对患者生活质量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切实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患者的症状恢复时间,且患者疾病复发率相对较低,建议广泛应用到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治疗中,早期恢复患者的生活质量。

[1]蔡秀丽.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周围性面瘫 6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5):798-799.

[2]李文瑶,郑佩峰.初探针灸为主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案[J].中医临床研究.2016,8(8):29-30.

[3]谢卓君.针灸分期治疗与常规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对比分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2):66-68.

[4]李瑛,李妍,刘立安,等.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针灸,2011,31(4):289-293.

[5]洪钰芳.针灸加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临床观察[J].世界临床药物,2011,32(5):287-289,315.

[6]陈余圣,王欣燕.龙惠珍应用益气祛风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J].广西中医药,2012,35(3):41-42.

[7]钟李锋.牵正散与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 40例[J].中外健康文摘,2011,8(7):383-384.

猜你喜欢
面瘫患侧益气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更 正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及观察
益气温阳通便方治疗老年性便秘31例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