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专业大学生对特殊儿童的内隐态度

2018-05-30 12:30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淮北35000
安顺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测验消极残疾人

(.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35000)

一、问题的提出

特殊教育事业随着社会文明以及教育的发展随之快速发展,特殊教育教师的需求量也随着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不断扩大;由于特殊儿童群体的独特性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师需要面对更复杂的教育情境。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均已表明,无论是特殊教育教师还是普通教师对特殊儿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这不仅影响着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还会对特殊儿童的学习、心理健康甚至日常生活等方面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这需要特殊教育教师既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又要对特殊儿童更加耐心和理解,并要用正确的观念和态度对待特殊儿童;同时也对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在大学专业学习期间形成对特殊儿童的积极态度。只有如此,才能在大学毕业后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过程中用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态度,引导和促进特殊儿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让特殊儿童能够融入社会更好的生活。因此,在特殊教育领域研究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对特殊儿童的态度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查找以往文献发现当前主要集中研究对残疾人的内隐态度或外显态度,但是被试一般都是大学生或研究生,对专业教师的研究寥寥无几[1]。陈光华[2]在《大学生对残疾人的内隐与外显态度》的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对残疾人的内隐态度强度虽然不高,但是是消极的;外显态度虽然是积极的,但是和内隐态度之间相关很低;而性别、专业和接触等因素均不显著影响对残疾人的内隐和外显态度。肖放[3]在《中国大学生对残疾人的调查研究》一文中,通过问卷调查了我国大学生对残疾人的态度问题,结果发现,大学生普遍对残疾人持有消极的态度。与此同时,目前关于特殊儿童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特殊儿童的接纳问题,或者是从普通教师、特殊儿童父母等角度探讨特殊儿童的教育或心理问题,但关于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对特殊儿童的态度方面的相关研究付之阙如。由于内隐态度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且能够作为揭示被试的真实态度,本文采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方法,以特殊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对特殊儿童的内隐态度,揭示其对特殊儿童的真实态度。

二、 研究方法

(一)被试

公开招募自愿者参加实验的被试。选取淮北师范大学在校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与非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共120人,其中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75人,男生34人,女生41人;非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45人,男生23人,女生22人。所有被试视力正常,均为右利手,以前未参加过类似实验,参与实验的学生给予提高期末考试平时分的奖励。

(二)实验方法

本研究采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的方法,Greenwald 在1998年提出了这种新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用反应时作为指标,通过概念词汇和属性词汇之间的自动化联系间接考察被试的内隐态度[4]。自内隐联想测验提出后,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研究,国内学者也进一步开始相关研究[5-6]。但是经典的内隐联想测验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问题是其只适用于相对态度的测量而不适用于单一对象的内隐态度测量[7]。例如研究者想要测量单一目标(如恩惠、群体)和评价维度(如积极、消极)之间的链接强度时,传统的内隐联想测验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即使能够找到互补对象,实验得出的结果也是相对的内隐态度,这时候研究者就无法确定被试对其中某一个对象的具体态度。

2005年,Karpinski提出的对传统内隐联想测验的修正的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SC-IAT),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测量了内隐性别认同和内隐自尊[8],实验内部一致性系数较高,内隐效果也很明显。特殊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群体与之对应,鉴于此,本研究采用SC-IAT方法测量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对特殊儿童的内隐态度,旨在揭示出他们对特殊儿童的内隐态度是积极还是更加消极,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案。

(三)实验材料与程序

1.实验材料

根据特殊教育学和心理学专家的意见,确定以题目“请尽可能多的写出你对特殊儿童的看法”为开放式问卷进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目标词汇和属性词汇的收集。开放式问卷的提词随机选取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男女在校大学生共60人,通过词汇排序与归类,按照词频前5%得出9个概念词为:残疾儿童、畸形儿童、聋哑儿童、失明儿童、脑瘫儿童、视障儿童、听障儿童、智障儿童和自闭儿童;18个属性词汇为:暴躁、悲观、低能、孤单、可怜、累赘、敏感、缺陷、自闭、单纯、积极、可爱、快乐、乐观、励志、善良、顽强和真诚。

本实验在笔记本电脑中完成,所有刺激均呈现在15英寸显示器中央,显示器分辨率为1280×800,刷新频率为60Hz。

2.SC-IAT实验程序

本实验用E-prime2.0专业心理学测试软件编制对特殊儿童态度的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 )程序,该程序由练习阶段(36个练习)和测验阶段(72个测验)组成。实验环境安静,被试单个进行实验,共四个步骤(表1):

第一步:被试进入实验室后,告知他们要做的实验流程和环节,告知实验数据仅作为研究使用,不会对其造成任何影响和伤害,并让被试放松下来。 第二步:练习阶段随机呈现属性词和概念词,让被试进行词汇判断练习,目的是熟悉本次实验程序,同时,让被试对相应的键盘进行预实验的操作,让被试熟悉整个实验流程,避免由于紧张或者不熟悉造成的实验误差。

告诉被试整个实验分为四个阶段,步骤一(练习阶段)要求被试对特殊儿童词汇和消极词汇进行“F”键反应,对积极词汇进行“J”键反应,步骤二(测验阶段)和步骤一相同;步骤三(练习阶段)要求被试对消极词汇进行“F”键反应,对积极词汇和特殊儿童词汇进行“J”键反应,步骤四(测验阶段)和步骤三相同。要求被试者对屏幕上呈现的刺激做既快又准的反应。

第三步:让被试在台式电脑前,让其选择舒适的姿势坐好。

第四步:用E-prime专业软件编写程序,在计算机中呈现实验并收集数据。刺激材料由计算机随机呈现,被试者的眼睛与显示器屏幕的距离约为60cm。所有刺激的呈现顺序与时间如下:首先呈现指导语,然后,在显示器中央出现一个黑色的“+”800ms,最后呈现靶刺激,被试者做出反应即消失。

表1 SC-IAT态度测量的程序步骤

为了预防形成反应偏差,特殊儿童词汇、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不以相等的频率随机呈现,而是以1∶1∶2的比率随机呈现,以至于有50%的正确反应在“F”键上,50%的正确反应在“J”键上。

在第二阶段(特殊儿童+积极词汇),将消极词汇放在“F”键上,积极词汇和特殊儿童放在“J”键上。将特殊儿童词汇、消极和积极词汇按1:2:1的比率随机呈现以预防反应偏差,这时“F”键和“J”键上正确反应各有50%。

靶词汇随着被试作出反应才会消失。

3.施测程序

主试2人,一人是研究者本人,另一人是辅助人员,考虑到行为实验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本实验在心理学实验室采用单人施测的方式进行,计算机自动记录实验信息,以毫秒为反应时单位,施测过程大约5分钟。

4.数据处理

删除错误反应试次超过所有测验试次20%的数据,其他120名被试的正确率为M=0.943,SD=0.035。删除单次实验中反应时低于350ms和1500ms 的数据,把错误反应的反应时用它所在步骤的反应时的平均值加上400ms 予以代替。

内隐效应D 分数是不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与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的差与所有正确反应的反应时标准差。内隐效应( D 值) 为0 表明被试对特殊儿童的内隐态度为中性,即不积极也不消极;内隐效应值大于 0,表明特殊儿童的消极内隐效应显著。

最后将E-Prime软件程序记录的被试反应类型、反应正误以及反应时数据导出,用Excel和SPSS16.0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特殊儿童的内隐态度总体状况

利用SPSS16.0 对内隐效应D分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总体男女生被试的D 值、非特殊教育学专业男女学生的D 值和特殊教育学专业男女学生的D值与0 相比,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均p>0.05,Cohen ’s d 依次为0.93、0.90、0、85、1.07、0.97、0.82)。SC-IAT 内隐态度测量结果显示,无论是总体男女学生的D 值,非特教男女学生的D 值,还是特教男女学生的D值与0 的差异都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但是,总体男女生的D 值,非特教男女学生的D 值以及特教男女学生的D 值均为正,说明整体上被试对消极词汇与特殊儿童词汇之间存在消极联系,即被试整体上对特殊儿童存在着消极的内隐态度。

表2 SC-IAT特殊儿童测量D值的描述统计及独立样本t 检验

(二)特教专业大学生对特殊儿童内隐态度的性别、年级效应

选取36个特殊教育学专业的大学生被试,以D值为因变量指标,做2(性别)×4(年级)的方差分析,各条件下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各年级下男生对特殊儿童均存在显著的消极内隐态度,而各年级条件下女生对特殊儿童的内隐态度为中性。

表3 各条件下D值的描述性统计(M±SD)

注:括号内为各条件下的被试量。*表示该条件下内隐效应与0进行的单样本t检验结果,表示该条件下内隐效应的显著性。*P<0.05, **P<0.01,下同。

选取剩下的特殊教育专业的被试,以D值为因变量指标,做2(性别)×4(年级)的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在大学生对残疾儿童的内隐态度任务上,年级的主效应差异不显著(F=1.034,p>0.05),这说明年级在内隐态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性别的主效应差异显著(F=42.558,p<0.001),这说明性别在内隐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年级的交互作用差异不显著(F=0.200,p>0.05),这说明性别和年级对内隐态度交互作用不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男生对于特殊儿童的内隐态度效应量(0.43±0.21)显著大于女生(0.01±0.19),P<0.001。

表4 年级*性别方差分析结果

(三)特教专业和非特教专业大学生对特殊儿童内隐态度的年级效应

选取全部非特教专业大学生和另一半特教专业大学生,做2(专业)×4(年级)的方差分析,各条件下的描述性统计如表5所示:各年级条件下非特教专业大学生对特殊儿童均存在显著的消极内隐态度,而且特教专业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对特殊儿童也存在显著的消极内隐态度。

表5 各条件下D值的描述性统计(M±SD)

选取全部非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和另一半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做2(专业)×4(年级)的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在大学生对残疾儿童的内隐态度任务上,年级的主效应差异不显著(F=0.038,p>0.05),这说明年级在内隐态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专业的主效应差异不显著(F=0.002,p>0.05),这说明专业在内隐态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年级×专业交互作用差异不显著(F=0.015,p>0.05),这说明年级和专业对内隐态度交互作用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6 方差分析结果

四、讨论

(一)大学生对特殊儿童内隐态度的基本情况

测量内隐态度主要是用于被试想隐藏或者不能意识到的态度,可以防止被试由于顾虑外界一些原因而受到影响下的回答[9]。本研究发现无论是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还是非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都更加倾向于将特殊儿童与贬义词汇联系起来,即说明他们对特殊儿童的内隐态度是消极的,这和丁永兵、王文文与孟崇峥[10]、马子媛、王俊刚与薛继婷[11]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另外,研究发现男生对特殊儿童内隐态度消极,而女生对特殊儿童态度为中性,导致该结论可能是由于女性比较感性,对于特殊儿童更加同情和关爱,更加倾向于对弱者表现出同情心,而男性的情感比较理智,更加倾向于用实际行动去对弱者施加帮助;也可能是由于样本大学生缺乏了解特殊儿童,造成了实验结果的偏差。

(二)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对特殊儿童内隐态度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中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在特殊教育专业样本大学生中,特殊教育专业大学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的样本大学生对特殊儿童存在显著的消极内隐态度,而大学一年级的样本大学生却没有存在显著的消极内隐态度。导致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刚入学的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对有关特殊儿童的负面素材没有接触到,例如有些特殊儿童的易攻击性、易怒等,而随着专业知识的学习,会更加细致地接触到每一类特殊儿童积极的或消极的一面。

本研究结果发现,性别和专业因素在有关特殊儿童内隐态度的影响方面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特殊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并没有表现出比非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对特殊儿童有更加积极的内隐态度,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Vilchinsky等人[12]的研究发现,女性被赋予有更多的爱心和同情心,从而比男性表现出对残疾人有更加积极的态度;Parashar等人[13]认为一些能与残疾人接触或了解更多的专业会对残疾人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中的被试在选择专业时并未真正接触和了解过特殊儿童,因为大多时候专业的选择和特殊儿童的生活及教育是没有直接关联的。

(三)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展望

尽管本研究通过实验揭示了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关于特殊儿童的内隐态度特征,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和结论,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比如,本研究未考虑对特殊儿童的接触因素对内隐态度产生的影响,很多样本大学生并没有真正接触过特殊儿童,对特殊儿童的生活学习状态也缺乏了解;而马子媛,王俊刚和薛继婷等人[14]的研究中表明是否接触过残疾人在对残疾人态度上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在测量内隐态度的时候未能考虑到情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而Wright[15]认为人们对残疾人的态度是发生在某种情境中的,用联合分析技术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点,在以后对特殊儿童的态度研究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以上局限,需要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不断加以改进和深化。

五、 结论

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即:特殊儿童的内隐态度能用中文版SC-IAT有效地测量;大学生对特殊儿童的内隐态度总体上是消极的,男生对特殊儿童内隐态度消极,女生对特殊教育儿童内隐态度中性;在特殊教育专业中,不同年级的男生对特殊儿童均存在显著的消极内隐态度,但女生对特殊儿童的内隐态度为中性;在特殊教育专业中,大学生对特殊儿童的内隐态度存在着显著的性别效应。

参考文献:

[1]Wilson M C, Scior K. Attitudes towards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as measured by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A literature review.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2014,35(2):294-321.

[2]陈光华,张治星.大学生对残疾人的内隐与外显态度[J].中国特殊教育,2012(08):22-28.

[3]肖放,落合俊郎,朴在国.中国大学生对残疾人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08):3-10.

[4]Greenwald A G, McGhee E, Schwartz J L K.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 74(5):181-198.

[5]何安明,惠秋山,刘华山.SC-IAT范式下大学生感恩的内隐性[J].心理学探新,2011,19(4):536-541.

[6]艾传国,佐斌. 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在群体认同中的初步应用[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11,19(4):476-478.

[7]Karpinski A. Measuring self-esteem 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The role of the othe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4,30(1):22-34.

[8]Karpinski A. Lytle J.Measuring implicit gender attitudes,gender identity,and s-elfesteem using the 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Unpublished Man-uscript,2005.

[9]贺雯,梁宁建.态度内隐测量方法的发展与探索[J].心理科学,2010,33(2):384-386.

[10]丁永兵,王文文,孟崇峥.高校研究生对残疾人的内隐态度的情景效应[J].中国特殊教育,2015(6):16-21.

[11]马子媛,王俊刚,薛继婷.大学生对残疾人的内隐态度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32(4):88-90.

[12]Vilchinsky N, Werner S, Findler L.Gender and attitudes toward people usin-g wheelchairs: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nti-n,2010,53(3):163-174.

[13]Parashar D, Chan F, Leierer S.factors influencing asian indian graduat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people with disability.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2008,51(4):229-239.

[14]马子媛,王俊刚,薛继婷.大学生对残疾人的内隐态度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32(4):88-90.

[15]Wright B A. Extension of Heider’ s ideas to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1989,44:525-528.

[16]Greenwald A C. Revised top ten list of things wrong with the IAT. Presentation at the attitudes preconference of the fif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ustin.TX.2004.

猜你喜欢
测验消极残疾人
两个处理t测验与F测验的数学关系
数字测验
我骄傲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你知道吗?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为何当代艺术很多都是消极的,血腥的?
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