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
【摘要】本文根据象山区教育主管部门推进教师培训的定位、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展开分析,对区域内推进教师培训进行思考,采取“名校长工程”培训、“名师工程”培训和“青蓝工程”培训等途径提高区域内教师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教师培训 区域推进 名校长工程 名师工程 青蓝工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A-0027-02
象山区是桂林市的老城区,教育实行县区管理近20年以来,因原有的摊子大、底子薄,导致各类学校发展层次不一。我们深知,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促进辖区教育均衡发展,才能整体提升辖区教育教学质量。在2002
2005年以及2005
2009年间,我区先后开展了第一轮骨干教师、“名师工程”培训项目,所采取的一系列培训措施,为辖区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留下许多思考:如何让培训人员的受益面更大?如何让培训的层次更清晰?如何让培训的效益更大化?目前,辖区教师队伍中名师、骨干教师等领军人物占比太少,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等参差不齐,职业倦怠现象较为普遍,习惯于按照传统的方法和惯性思维开展工作等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因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这一客观现实导致了“强校不强,弱校很弱”的现状,依然是制约区域内实现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与新时期、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
通过专题调研,我们从区域层面上整体设计了我区“十三五”中小学、幼儿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和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规划,确定了教师培训“梯次人才培养工程”,开展一系列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设计的教师培训规划体现了“四新”目标:即按照“区域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推进、创新品牌模式”的培训新思路;构建由我区教育局主管,整合局人事股、区教研室、教师发展中心、电教站和中小学校等资源共同参与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新体系;创新“1+1+n”的双导师培训新模式;以5
6年为周期,全体教师为对象,专业发展为重点,探索教师培训新机制。围绕“四新”目标,探索“梯次人才培养工程”,即名校长、名师、骨干教师和新教师培训。
一、系列教師培训的做法和举措
第一,开展“名校长工程”培训工程。2015年,我区教育局和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举行了名校长培训签约仪式,开始了依托具有优质教师培训资质的江浙沪名校实施“名校长工程”培训。近三年来,我们认真遴选培训对象,组织校长们从吴越文化的苏州到岭南文化的广州,从江南名校到岭南名校,围绕校长“思想力”“领导力”“凝聚力”设计了培训课程,采取“专题讲座+案例解析+实地考察+深度对话+跟踪诊断”等主题实战型研修模式展开培训。
第二,开展“名师工程”培训工程。坚持“向外借力,向内聚力,精准发力,实处着力,内整外联”的宗旨组织培训。一是“向外借力、向内聚力”请好培训的专家。2015年启动了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领衔专家分别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江苏省最美教师、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学校校长薛法根和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原副局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朱乐平。有知名专家领衔的同时,也向内挖掘优秀教师潜力,成立了以辖区内名师命名的“广西特级教师李敏先模工作室”“桂林市学科带头人蒙艳先模工作室”“广西优秀班主任李彩虹先模工作室”等7个工作室。二是“精准发力”选好培训学员。每个工作室的学员遴选,按照“自愿参加—学校推荐—教研室初审—考试选拔—谈话面试”的程序,把一批有事业心、有教学专长、有共同研究意向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出来,参与工作室的研训学习。三是“实处着力”设计好培训课程。学科培训的课程主要以领衔专家研究的方向作为培训的课程。以小学语文为例,薛法根校长以研究“组块教学”见长,我们就以薛法根的组块教学理念下的语文能力训练为研究内容,围绕“以建构以语文能力发展为主线的课程单元”,导师将学员分组进行建构识写能力、朗读能力、概括能力等八个课程单元研究。四是“内整外联”抓好培训的管理。本区名师工作室的培训模式是“1+1+n”双导师制,双导师制模式确保了在专家集中培训后,本区域内的导师及时跟进落实。
第三,开展“青蓝工程”培训工程。2012年以来,我区通过公招、特岗等方式招录了大量的新教师,新教师培训主要从以下方面着力。一是健全完善制度。制订了“新教师三年适岗培训方案”“公招教师试用期业务能力考核方案”“特岗教师服务期满考核方案”系列文件,按照方案对新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以及试用期满业务能力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转正定职和入编的依据。二是搭建活动载体。从2014年开始,我区组织开展一年一届的“师徒结对”学科教学技能比赛活动,师徒同台展示帮扶的效果。三是集中技能培训。对新教师集中开展普通话、书法、信息技术培训,督促新教师自觉学习,磨练内功强化素质的提高。四是跟岗带教培训。让新教师跟着身边的名师学习,新教师走进辖区内其他学校优秀教师的日常工作,从课堂到课外,从教材到学生,从教学到育人,每学期一期,每期两周的跟岗学习。
二、系列教师培训的特色和成效
已经开展了近3年的教师培训,我们既借鉴了其他地区的经验,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区域教师培训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1.出体制,组建“教研训”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机构。机制建设更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在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机制方面,我们成立了“象山区教师发展中心”,立足于区域实际,充分协调、利用各职能部门、各学校资源,发挥导向、计划、组织、管理、指导、评估、激励等功能,全面实施区域教师培训的总体部署和落实。从区域行政层面上突破目前教研室等同于教师培训机构的现状,组建独立、专门的“教师发展中心”,统筹资源,推进区域培训工作,解决了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及培训存在的无规划、无体制、无模式的“三无”现状。
2.出规划,整体设计,形成教师专业发展序列。2014年我区教育局经过全面调研,按照“区域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推进、创新品牌模式”的思路,整体考虑并制订区域性教师培训的实施方案,方案的制订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紧密结合区域实际,进一步学习借鉴教育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决定从2015至2020年,实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梯次培训。计划用6年时间,重点培养一批名校长和名师,建立起我区中小学骨干教师群体和梯队。让区域内的教师培训能有序、协调、生动、活泼地发展,让每一名教师能在发展序列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和努力的目标,形成教师培训更长的“培训链”。
3.出模式,“双导师”制,形成教师培训联动效应。我区各个培训项目均按照“1+1+n”的模式,组成不同学科或不同层次的教师学习团队。“1+1+n”中的两个“1”即双导师,“n”即培训学习的教师成员数,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及目标,“双导师”的领衔人是不一样的。如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工作室”这个培训项目里,两个“1”是指“一个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加上“一个学科教研员”;在“草根名师跟岗带教”培训项目里,则是“一个教研员”加上“一个一线优秀教师”。总之,“双导师”让有限的教育专家资源通过学科教研员、优秀教师层层领悟,持续跟进,不断共享,全面辐射区域,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4.出团队,向内聚力,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根据培训项目的不同,每个项目约由25
45名学员构成。在培训中,根据学习情况,分成5
8人的学习小组,学科同质、水平异质组合,目的是培养各学员学会合作、分享,懂得“抱团发展”的重要性,促进教师之间打破校际之间的距离,促进共同学习、共同修炼、共同提高。此外,借助全國知名特级教师、身边优秀教师所在学校的资源优势,让学员能接触更多外地的、身边的优秀教师,借鉴他们的经验,在更高的视野上审视自身的专业发展。
5.出人才,专题研训,形成教师知识能力结构。我区各个学习团队的教师,有的已是骨干教师,有的是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还有的是刚走上工作岗位未满5年的新教师。面对不同类型的教师,选择确定培训的专题是关键。我区的培训专题是根据领衔专家研究领域的专长,并结合学员的实际情况形成,逐步培养不同类型教师构建现有发展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同时,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区教研室主动为学员搭建各种实践历练的舞台,优先推选参加竞赛和科研活动,完成带教或送教帮扶任务,让学员的能力不断增强,专业水平得到发展,并形成自身的风格。
6.出成果,立足课堂,促进区域学校均衡发展。近3年来,我区各级培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有2人入选自治区基础教育名校长“领航工程”培养对象,3人入选桂林市“名校长”培养对象;有1人成为自治区“深蓝工程”培养对象,3人被评为桂林市学科带头人、8人荣获市级教学能手称号,32人被评为市级青年骨干教师。这批优秀校长、名师都是我区各教师培训项目中的成员。此外,学员中担任教学班参加市级、区级统一检测,成绩大部分排在城区前列或位居学校年级前茅;申报“十三五”科研课题,工作室学员立项课题的比例约占我区所有立项课题的60%,学员在科研领域中起到了良好的引领、辐射作用。
三、教师培训的思考
作为一个区域教育的教研部门,我们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且行且思,尽管系列教师培训取得不少成绩,但是还有很多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一是我们的名师工作室还没有能够做到全覆盖:从学科方面看,艺术、体育、科学、心理健康等工作室尚未建立;二是边远薄弱学校推荐工作室学员有难度,符合条件的学员人数少,且优秀教师不稳定;三是工学矛盾的问题,一线教师工作任务繁重,集中学习时间太长则影响日常工作,学习研讨时间短则效果不佳。部分骨干教师还存在如何处理好参加市级培训和本级培训之间的关系,这些矛盾或不足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针对这些应该改进的地方,我们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下一阶段我们将充分挖掘潜力,加强综合学科、薄弱学科教师培训,教师培训要充分考虑学科平衡;充分吸纳“草根”名师、各级优秀教师领衔学科培训,以加强本级教师培训的指导与管理,协调好各级各部门培训之间的关系;通过多种激励手段,调动领衔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期盼着教师队伍建设继续立足区域发展的实际,坚持教师培训的正确方向,不断反思与改进,为提升教师职业生涯质量而继续前行,让每一名教师在常态的课堂里享受生命的滋味!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