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质教育已唱响多年,越来越多的高中语文教师意识到戏剧教学中课堂表演的重要性,于是纷纷在课堂上“搭台唱戏”,却因用心太急,或矫枉过正而未收到实效。其实,课堂表演虽不是终极目标,却是重要环节,切不可等闲视之,必须下一番苦功,才能做到“是我非我,演谁像谁”!
关键词:解读;表演;入戏;回味
素质教育已唱响多年,核心素养又应运而生,当下随着语文新课标的日趋完善,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高中语文教师意识到戏剧文学的教学仅凭文本鉴赏这种方式既无法引导学生把握人物情感,深解台词蕴趣,也无法满足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充分考虑戏剧文学舞台表演的特性,在课堂上“搭台唱戏”!
不就是让学生“当一回明星,过一把戏瘾”吗?于是乎他们干劲十足,发愤图变,真是热情如火马蹄疾,恨不得“一周演遍一单元”:有的教师果断不羁,干脆省去剧本解读环节,直奔课堂表演而去,不设预演,不管学况,现场点兵,咚咚锵锵。结果表演者手忙脚乱,旁观者眼花缭乱,前言不搭后语,上剧不接下戏,这样的课堂舍“文”逐“戏”,终成一出闹剧!有的教师集解读与表演于一堂,一节课中又读又演,学生往往人物未识,关系未辨,剧情未明而锣鼓已息,这种授课方式可谓“上读剧本下演戏,两处茫茫皆可气”!解读没到位,表演像猴戏,其效果反不如传统的文本品鉴,令人啼笑皆非。有的教师讲求时效,剧本“读”得细致,课堂也“演”得出彩,只可惜未把握好最后环节,一剧刚完一剧又起,学生戏后正有千般话,却千般感触无处诉!尽全力而未获全功,错失良机,令人叹惋!
经过多年的课堂实践,笔者认为要处理好戏剧教学的课堂表演这一环节,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预先布置,未教先学。课堂表演前的熟悉剧情人物和组建剧组、背词对练都需较多时日,“解读”和“表演”相隔太久,效果不佳,最好在戏剧单元授课前一个月由教师选取片段预先布置表演作业,学生选聘剧组导演,招募演员与相关人员,角色名单商定后上交老师,老师审核完粘贴公布,剧组人员无异议便可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准备。正所谓为了“台上十分钟”,要花“台下一月功”。
其次,且读且品,深入研读。上台表演前至少要花一节课时间认真详细解读剧本人物,弄清楚剧中的“我”分别是谁?是什么样的人?和别人是什么样的关系?没有幕后扎实的解读基础,台前的表演只能是空中樓阁。因此,在时间安排上一幕剧至少要安排两个课时,一课认真解读,一课倾情演出,从时间上保证“读”得深入,“演”得到位。在内容安排上先“读”后“演”,从理论到实践,符合认知规律,
最后,营造氛围,力求入戏。要求学生运用场景画、背景音乐、桌椅摆设、摄像机等多种元素布置剧场,舞台场景力求鲜活逼真。在服装、化妆、配饰等方面细下功夫,尽量还原人物形象,在严肃庄重的现场氛围中拉开帷幕,给学生的“入戏”表演创设最适合的环境。
下面以高中语文必修4戏剧《雷雨》第二课时课堂表演的教学设计做示例,在第一课时充分解读剧本的前提下,第二课时做如是安排:
环节1.开场白。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剧情——最熟悉的陌生人和最陌生的熟人的两场巧遇;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剧中人——不在一起生活三十年的一家四口人!上一节课,我们从剧本上认识了周朴园、鲁侍萍和鲁大海。这节课我们主要是表演,将文字变成生活,将课堂变成舞台,在实践表演中检验同学们对剧中人物把握的深度。正所谓“醉过方知酒浓,演过才晓戏味”,走下舞台,或许你会有另一番领悟!
[设计说明:开场白简要复习上堂课内容,点燃学生表演热情,在大家充满期待的眼神中拉开帷幕。]
环节2.登台演出。场务布置舞台,灯光师、音响师、摄影师到位,表演组学生12人上场。
[设计说明:角色少,学生多,建议安排大量的幕后人员,避免有些学生无事可做,让大家参与进来;也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展示他们各自的特长;在摄像机的注视下让演员更加用心表演,让观众更加专注观赏。]
环节3.演员自评。主要演员谈表演后的感受与对戏剧语言的体会
[设计说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上台”。趁热打铁,演完就说,与上一堂的分析比照交流,让学生掌握更全,体会更深。]
环节4.观众点评。教师将评论向两个方向引导,一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二是对同学的表演技巧。
[设计说明:此环节对表演的学生是一种督促,对评鉴的学生是一种锻炼和展示,对其他同学则是一种分享与交流。]
环节5.再品台词。 分析下面潜台词的丰富内涵并模仿剧中人的语气读一读,说一说。注意语调与语速,尽量读出剧中人物的情感。
周朴园:“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
(与“鲁大海原来是我的儿子”一句对比演读,体会情感的差异)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第二句话妙在哪里?表现了鲁侍萍怎样复杂的感情?)
[设计说明:至此,演员感触良多,观众跃跃欲试,因此,我们抓住机会,趁热打铁,“ 演”后再“读”——重回文本,再品台词。一方面满足学生的表演需求与好胜心,再一次将戏场所得的理论在实践中淬炼一番,于回味咀嚼中及时提升学生戏剧鉴赏水平;另一方面,让大家一起演一演,说一说,将成果尽量扩大化,让更多的同学掌握话剧表演的评价方向与标准,提升他们对戏剧语言的鉴赏能力。]
环节6.评选“最佳演员”。
[设计说明:模仿时下流行的评奖模式,激发学生兴趣和好胜心,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培养学生分析剧本和看戏评戏的能力,肯定优秀,激励后进。]
环节7.教师总结。课堂如戏,《雷雨》是戏,课堂雷雨是戏中戏!这么短的时间内,布景如临其境,道具如此齐备,表演如此精彩,殊为不易!我发现同学们不但有极强的表现欲,而且也有极好的表演天分,你们过了一把戏瘾,我们看了一出好戏!当然,要想扮演好剧中的人物,需要深读剧作,把握人物的性格,更需体味人情冷暖,在世俗的假恶丑中去追求人生的真善美,上演一幕幕精彩纷呈的红尘大戏!
[设计说明:归纳总结要激情洋溢,让学生有成就感,充分肯定学生的付出和努力,进而将对剧本舞台的收获引向对现实人生的思考,使其生发出对未来学习与生活的美好向往。]
环节8.布置作业。观看电影《雷雨》相关片段,仔细揣摩影视演员对剧中人物的把握与表演技巧。
[设计说明: 留一个高度,让学生仰望,不至于自满于平庸;留一双眼睛,让学生自察,不至于看不清自己的位置;也留一个角落,让学生欢笑,自信与创新在这里成长。]
且读且品,这样的课堂,学生或布景、或配乐、或化妆、或摄像,忙得不亦乐乎;这样的课堂,学生口在说,眼在看,耳在听,身在动,思维更在高速转;这样的课堂,将枯燥无味的文字变成了鲜活生动的场景,让学生与剧中人物有了最亲密的接触;这样的课堂,将独立的“自我”凝聚成和谐的“大家”,让学生间有了最真诚的协作。这样的课堂,有弹性的预设,也有动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堂,既不忘却戏剧文学鉴赏的共性,又彰显了其舞台表演的特性;这样的课堂,铃声终了,却总让人意犹未尽!
作者简介:高永东(1976— ),男,福建省建瓯市第三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