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厚的学养,是贯彻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基础

2018-05-28 12:24相正平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养参考书理念

摘要:无论多么先进的教学理念或教学方法,都是以教师丰厚的学养为基础的。教师的学养不仅关乎知识储备,更关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学养是“源”,理念是“流”。教师只有不断地丰厚自己的学养,不断地充实自己,方能在课堂上做到科学性、知识性、丰富性、趣味性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学养;教学理念

在前不久的一次教学交流研讨活动中,来自不同学校的两位老师分别讲授了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黔之驴》。两堂课设计得都很精巧,都有许多精彩之处,但两堂课在讨论、归纳这则寓言寓意时,都留下了一个不小的遗憾。这一环节,本该是这堂课最重要、最出彩、最有丰富性的环节,但面对两个不同班级的十多位学生不同的回答,两位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却不约而同地把学生的讨论与回答引向了同一个方向,把本文的寓意归纳为:“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文艺理论告诉我们:“形象大于主题。”作家的作品一旦写出,就具有了无数的意义,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这则寓言也不例外。实事上,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也确实如此。有学生从“好事者”的角度回答道:“不要多事,不要做与客观情况不适合的事”;也有学生从老虎的角色回答道:“不要害怕强大的东西”,“有些东西看起来强大,却没有什么本领”;还有学生从毛驴的角度回答道:“不要过早暴露自己的实力”,“发怒容易失去理智,让对手找到自己的弱点”……学生的回答可谓丰富多彩,而且也不无道理,但两位教师对此要么否定,要么不置可否,最终都把学生引向共同的结论:“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可是,当有一位同学问道:“那这篇课文的题目为什么不叫‘黔之虎”呢?老师顿时语塞,只能“机智”地说:“这个问题我们下课后可以继续讨论。”

两位不同学校的老师为什么会把不同班级的学生引向同一个结论呢?是因为课本上就这样归纳的,教学参考书上也是这么写的,恐怕老师自己上初中的时候老师也是这么教的,这似乎就是一个唯一的“标准答案”。

《黔之驴》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之后所作的《三戒》中的一篇。“三戒”一词出自《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夫子的“三戒 ”,其意是警告君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当自戒。柳宗元所作《三戒》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故事。三篇寓言故事有共同的创作意图,在内容上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三戒》写作目的,作者在《三戒序》中说的很明确:“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序文是解读《三戒》的钥匙,序文明确地告诉我们作者写这三篇寓言的本意是警戒世人:毫无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祸患。可能是担心后人误读其文,柳宗元在每个故事叙述完之后,都特意加了几句议论来点明中心。他加在《黔之驴》之后的议论是:“噫,形之尨(通庞,巨大。吴小如先生认为当读máng或 méng[1])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显然,作者的本意是批评驴徒有其表、外强中干,既不知自己无能,又不知对手强大,轻举妄动,最终自取灭亡。借此来讽刺那些无德无能而又身居高位,仗势欺人而外强中干的统治集团中的某些人,指出他们最终会有可悲的下场。清代的学者常安在其《古文披金》中也非常简洁地概括了《三戒》的主旨:“麋不知彼,驴不知己,窃时肆暴,斯为鼠辈也。”由此可见,对于《黔之驴》的寓意,无论是作者的原意,还是后代名家的解读,与教参、教材都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对于经典作品的教学,我们可以参考教学参考书和教材中的教学建议,但不能唯教学参考书与教材教学建议是依,尤其是在当前某些教学参考书或教案集的水平实在让人不能恭维的情况下;对于经典作品,我们可以有自己的见解,但是也应该尊重作者的原意;对于学生的意见,只要言之成理,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尊重。这些理念,我相信所有老师都是认同且牢记的,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本文开头叙述的那种课堂情形呢?我想恐怕还是受制于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吧。正是因为老师学养不够丰厚,所以面对学生丰富的思考,担心超出自己的掌控,只好以限制学生高涨的探究热情来草草收场。如果教师的学养足够丰厚,面对学生丰富的思考、积极地回答,不仅不会限制他们,一定还会予以更丰富的引导和更多的赞赏。

庄子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无论多么先进的教学理念或教学方法,都是以教师丰厚的学养做支撑的,都是由教师的本体知识来为它托底的。如果一个教师的学科素养足够丰厚,那么他在教学中贯彻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就能驾轻就熟,举重若轻;反之,如果一个教师本体知识欠缺,即使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使用了很好的教学方法,他的教学行为也会处处受制,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的。近些年来,在对教师的培训中不断地强调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地要求老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丰富合理,在课堂环节的设计上精益求精,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要丰富、适切,但是,却忽略了对教师本体知识的要求与培训,甚至还对部分青年老师的成长产生了误导,让他们错把“流”认作了“源”。为了上好一堂公开课,很多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备课、磨课、试讲,在教学技巧上下了太多的功夫,却轻视了学科本体知识的提高,最后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为了公开课,许多老师把优秀教案阅读了一份又一份,把教学流程设计了一遍又一遍,教前的试讲、试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但上课过程中一旦遇到超出自己预设的内容,就茫然不知所措,要么不置可否,要么轻描淡写地略过。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过一个典型的案例:一位有30年教龄的教师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公开课,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都“听得入了迷……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面对邻校一位教师关于备课时间的发问,这位老师发自肺腑地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2]。”

读书决不只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就每一门学科来说,学校学到的知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里包含的知识,仅仅是老师的入门常识,对于博大精深的语文学科来说,更是如此。在语文学科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常识,仅仅是沧海一粟。教学内容背后的学科知识才是托举教师教学行为之舟的大海,它的背景越宽广,积淀越丰厚,教师的教学行为才会越轻松自如,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才能得以更好的贯彻。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我们对这句话的认识还不到位。我们把教师不断补充知识、加强知识储备只看成是为了供学生索取,以便在传授知识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忽视了这恰恰是养成教学风格、贯彻教学理念、形成教学技巧的重要途径。不仅文章的解读、兴趣的激起、学法的引导与此相关,就是课堂上的设疑、释疑,启发、诱导无不与此相关。一些优秀教师精湛的教育技巧,大多是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背景知识的结果。

老师的学养不仅关乎知识储备,更关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学养是“源”,理念是“流”。教师只有不断地丰厚自己的学养,不断地充實自己,在本体知识方面有所选择,有所舍弃,厚积薄发,方能在课堂上做到科学性、知识性、丰富性、趣味性的完美统一。这样才不至于出现教学形式丰富多样,而常识性错误却层出不穷的尴尬现象。如果之前讲授《黔之驴》的两位语文老师读过《三戒》,或者读过《黔之驴》没有删减的原文,我相信学生在课堂上关于寓意的讨论就会变成丰富而有趣的思维拓展活动,老师就不会将学生本该丰富的理解引向“死胡同”, 也就不会有“黔之驴”变成“黔之虎”的尴尬了。

注释:

[1]吴小如.古文精读举隅[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魏松根.强化逻辑推断,剑指核心素养[J].语文教学之友,2017,(12).

作者简介: 相正平(1966—),男,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静安区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主研方向为高中古诗文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学养参考书理念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收不到货可要求赔偿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用心处事
教师要正确使用参考书
以《小英雄雨来》为例谈关于小组合作的思考
不要让参考书牵着你的鼻子走
文献馆员之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