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戎 关 系 再 议
——以陇右秦墓为例

2018-05-28 03:09马格侠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墓地文化

马格侠

(天水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甘肃 天水 741000)

陇右自古以来就是华戎杂居之地,秦人僻居西土,久与戎狄为邻。秦与西戎的关系问题,近年来是秦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有的学者从考古学角度研究秦与西戎的关系,如赵化成[1]、梁云[2]、刘军社[3]、史党社[4]等,有的学者从文化来源研究秦与戎人之间的关系,如滕铭予[5]、陈探戈[6]、马春晖[7]等。秦与西戎之间除了战争导致的互动之外[8],还有没有其他互动方式?陇右秦地发现的西戎之墓应为西戎哪一支的墓地?这些西戎墓的出现说明了什么?本人不揣浅陋,试就这些问题求教于方家。

一、陇右秦墓所见之诸戎遗物

大约从商代晚期,秦中潏“在西戎,保西垂”[9]卷五《秦本纪》,126,这里的西垂就是今天甘肃天水西南的秦西县,即今甘肃礼县[10]。其后“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于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因此孝王“分土为附庸,邑之秦”[9]卷五《秦本纪》,128。此时非子建邑的“秦”在今天天水东北的清水一带[11]。周宣王时,秦嬴四世孙庄公讨伐西戎,西戎败走,被封为西垂大夫,都西犬丘,成为西周在西北的附庸小国。《诗经·采薇》毛序说:“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12]卷第九(九之一)《鹿鸣之什训诂传第十六》,541王国维认为猃狁就是秦时的匈奴,又名山戎、荤粥、北戎、无终[13]。“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9]卷一百十《匈奴列传》,2205西周末年,周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又因护送周王室有功被封为诸侯,“赐之岐(今陕西省岐山)以西之地。”[9]卷五《秦本纪》,129秦襄公由此列为诸侯,“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9]卷五《秦本纪》,129。西周到秦代,与秦有关的戎狄见于文献记载的有犬戎、猃狁、西戎诸种、北狄(主要是白狄)、氐、羌、巴、蜀、百越、滇、夜郎、胡-匈奴等[4]514。“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于是渭首有狄、豲、邽、冀之戎,泾北有义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骊戎,伊、洛间有杨拒、泉皋之戎,颍首以西有蛮氏之戎。”[14]卷八十七《西羌传》,1941如果从商代晚期秦中潏算起,到秦穆公独霸西戎拓地千里疆域,秦人在戎狄中共生活了800多年。为了向东方扩张,进一步扩大祖先功业,从秦孝公起,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就开始一系列兼并戎族和图谋重要的领土扩张活动。战国初期秦的统治范围从今天甘肃东南部、陕西沿渭河两岸及河西地区扩张到“东和魏、韩及大荔之戎接壤,南和楚、蜀交界,西和豲、绵诸、乌氏等戎族交界;北和义渠、朐衍等戎国交界。”[15]225在东扩的战争中,秦人曾经与比邻而居的戎族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这种秦戎之间的战争,不仅有《诗经·秦风·小戎》有关秦人“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16]134驾驶着战车与戎族作战的历史记录,而且有《诗经·秦风·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16]140秦人同仇敌忾地与戎族奋战的场景的记录。在与戎族比邻而居的过程中,秦戎之间除了战争冲突之外,肯定还有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一面。秦人长期起着连接中原文化与陇山周围诸戎的纽带作用,是周王室与诸戎关系的一种稳定剂。周孝王时期秦人在诸戎中具有一定的威望与号召力,当时“申骆重婚,西戎皆服”[9]卷五《秦本纪》,128。那时秦人在诸戎中具有一定的威望与号召力,秦人与诸戎之间的互通婚姻成为促进其和睦共处的重要因素。从申侯的话中可知,秦人与申戎宗室之间至少有两次婚姻:一次是中潏之父戎胥轩;一次是大骆,都为秦人之君娶了申戎之女。当然秦人也将宗室之女嫁到戎族中去,秦“襄公元年,以女弟繆嬴为丰王妻”[9]卷五《秦本纪》,129。这里的丰王,清人已经指出其“为戎王之号”[17]155。秦人通过与诸戎部族的互相通婚,促进了其和平共处。在相互和平共处时,秦人自觉不自觉地吸收了戎族的文化,在礼县圆顶山M1号秦墓中就出土了一件车型器。

通高52厘米,宽46厘米。整体呈椭方形。深子口外敞,长颈束腰,深腹下垂,腹底为最鼓处。高圆足,前后两侧各附两只卧虎为支足。盖为大圆顶覆盘式。双腹耳,结构别致,兽首耳套璧形环,兽口衔方折柱高高支起镂空的凤首。兽嘴和凤喙两侧均弯出一对如角的獠牙,含义颇为神秘。盖沿及腹部饰线条疏散的双钩蟠虺纹,颈部饰线条风格与腹饰相同的波带纹,并在盖沿和颈部突饰行虎。[18]117-128

这件车型器的铸造工艺和原有的礼器功能已经完全中国化,但是器物的风格,四轮的车样,仍未摆脱中亚、西亚异域风格的深刻影响。这种风格的车型器在作为秦人王陵的礼县圆顶山出现,就说明当时这件车型器已经成为秦国贵族祖先的随葬礼器之一,也说明其所代表的戎族器物与戎族文化在商鞅变法之前已经深入到“始秦戎狄之教”[9]卷六十八《商君列传》,1767的秦贵族日常生活中,秦贵族希望其祖先在死后的世界中继续使用这些戎族器物。

二、从陇右诸戎遗物看诸戎的地区分布

随着秦、晋的日趋强大,西北诸戎的处境和居住地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少戎族远离故土而东迁,晋国已形成“戎狄之民实环之”[19]《晋语》二,288的局面。这与秦国对诸戎采取逼迫追逐的政策,晋国采取和戎政策息息相关。“此时的犬戎可能已分成各有其名的许多支族。渭首的狄、豲、邽、冀诸戎,当属犬戎族系。”[17]154居住在陇山周围,与秦人关系密切的戎族最著名的有十二国,即绵诸、绲戎、翟、豲之戎、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以及在秦穆公之前,已被秦人消灭的彭戏氏、邽、冀、茅津戎四国。由于这些戎族,大都是起源于“陕西西部至甘、青地区”,“祖源相同或相近的畜牧和游牧部落”,所以史籍统称其为“西戎”[20]180-192。

这种西戎文化的深入,不仅表现在青铜礼器车型器的发现,更表现在大量西戎所使用的青铜工具、金银器在陇右地区的发现上。

2000年,在甘肃清水刘坪战国墓地中,出土器物有青铜器、金器等共630余件,其中出土了鹤嘴锄、锛、小型刀、削等铜生产工具6件,出土了镦、剑、刀等铜兵器5件,泡、马络饰、马项饰、方策、轴头饰、车軎、牛首形饰、盖弓帽、伞顶帽、管状饰等铜车马器467件,铜牌饰42件,铜装饰品152件,铜镂空牌饰56件,铜环状饰8件;金饰50件,分7型。其中一件虎噬羊纹金饰片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据介绍:

长8.4~8.5厘米,宽5.5~5.7厘米。工艺技法采用常见的锤鍱法,在薄的金片的背面錾刻虎形,正面隆起,边缘剪切,四角有钉孔。虎呈蹲踞形,眼、鼻、耳、嘴、齿、爪都十分清晰,虎张嘴,伸钩状前爪抓住一羊。[21]94

身饰连环纹。由于采用了先在背面錾刻连环纹后又在正面錾刻一道钩边的方法,使花纹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虎尾饰“<”型纹。四角有钉孔。[22]

鹤嘴锄、锛、小型刀和削等草原民族青铜器工具的出现,说明清水刘坪墓地为西戎墓地,其生活的草原民族特征明显。但刘坪西戎墓地到底是哪支西戎墓地?《史记·匈奴列传》载:

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豲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有百余戎,然莫能相一。[9]卷一百十《匈奴列传》,2208

其中绵诸,《史记索隐》在注《匈奴传》时说:“《地理志》天水有绵诸道。”《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绵诸城,秦州秦岭县北五十六里。汉绵诸道,属天水郡。”[9]卷一百十《匈奴列传》,2208《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县“有蛮夷曰道”[23]卷十九《百官公卿表》上,624,可见绵诸道是因为有绵诸戎居住而设置,其位置在今甘肃天水市麦积区社棠镇绵诸村[24]215。早在秦武公(前697-前678年在位)时期,秦人“势力东起今甘肃张川、清水,西至甘谷,南到礼县,几乎占有整个天水地区,绵诸地处其中。”[25]在秦武公消灭邽、冀这两个戎人国家的时候,绵诸戎与秦人大约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臣服于秦,所以秦人能跨过绵诸,占有邽、冀之戎之地。从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霸西戎,到秦厉公六年(前471年)这一百五十余年间,绵诸戎不仅未被秦所灭,而且与秦保持着友好关系,并臣服于秦。所以秦厉公六年,才“义渠来赂,绵诸乞援”[9]卷十五《六国年表》,542。“乞援”的本身说明秦能左右绵诸戎,绵诸戎臣服于秦的事实。但是这种友好臣服关系不久破裂,秦厉公“二十年(前457年),公将师与绵诸战。”[9]卷十五《六国年表》,547从秦厉公六年至十四年,仅仅十四年时间,秦与绵诸戎的友好臣服关系,一下子变为敌对的交战关系,绵诸戎与秦人之间的战争一直持续到秦惠公五年(前395年),史载“秦惠公五年伐绵诸”。可见此时秦人与绵诸戎仍在对峙,从秦惠公讨伐绵诸戎之后,再也看不到有关绵诸戎的记载。也就是说在秦穆公独霸西戎之后,到秦惠公讨伐绵诸戎,绵诸戎在今天水地区居住并与秦人战斗了三百多年。由于绵诸戎与翟豲之戎都居住在天水一带,因此清水刘坪所发现的西戎墓地很可能就是绵诸戎或翟豲之戎的一支。

绲戎,即犬戎族的一支,很早就由泾水流域进入渭水上游,出现在陇山以西,并南涉西汉水中上游。秦人祖先秦仲一族就是被这支犬戎赶走的[17]158-159。秦仲一族的中心居住地“西”被犬戎占领,后来便有了犬丘(西垂)之名。秦人与犬戎的斗争,集中表现在对西垂的争夺上。犬戎族经过若干世纪的发展,种族不断壮大,又受周、秦文化的影响,其某些分支可能已经逐渐转向相对安定的农牧生活,所以生态环境相对优越。很久以前秦人先祖开发经营的西垂地区就成为犬戎与秦人争夺的焦点。秦人与犬戎对西垂的争夺异常惨烈,秦人付出了大骆主族被灭、庄公长子被俘、秦仲和襄公均死于戎事的代价赢得了西垂地区的控制权。秦襄公后期,陇山以西的戎人气焰得到遏制,都邑西垂已相对安全,与犬戎的战斗已推向了陇山以东。文公继承了襄公的未竟事业,在继位的第四年,就迁都于关中西部的汧邑,在其执政的第十六年,终于彻底打败了犬戎。而前文所介绍的圆顶山秦墓为秦国早期国人墓地[26],由于其随葬品中发现有戎族器物,这些器物很可能与很早就居住于此的犬戎一支绲戎有密切关系。

《集解》徐广曰:“在天水。豲音丸。”《索隐》《地理志》天水豲道。应劭以“豲戎邑。音桓。”《正义》《括地志》云:“豲道故城在渭州襄武县东南三十七里。古之豲戎邑。汉豲道,属天水郡。”[9]卷一百十《匈奴列传》,2208

可见豲戎也是居住在天水郡豲道的西戎一支,但在“秦献公(前424-前362年)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灭狄豲戎。”[14]卷八十七《西羌传》,1943这里的渭首,是指渭水之北,豲戎居于天水郡的豲道。由于“《百官表》曰:县有蛮夷谓之道,公主所食曰邑。应劭曰:反舌左袵,不与华同,须有译言,乃通也。汉陇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置。应劭曰:有陇坻在其东,故曰陇西也。”[27]卷二,《河水》47,豲道故址在今甘肃省陇西市西南,渭水之北。可见在秦献公初年(前424年前后),秦人已经拥有豲道之地。秦封泥中有“豲道丞印”[28],秦“孝公元年,西斩戎之豲王”。也就是说居住在陇西以北的豲戎可能是在秦献公刚继位时(前424年前后)被秦人攻灭,而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81年)“西斩戎之豲王”[9]卷五《秦本纪》,149。这里秦孝公所斩杀的戎之豲王,可能就是秦献公所灭的狄豲之豲戎的豲王。因此清水刘坪遗址,可能是绵诸戎或豲戎一支的墓地。

2006年8-12月,甘肃省文物局委派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张家川县博物馆对位于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东北的马家塬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被盗掘的墓葬3座(M1-M3)。其中:

出土有陶、铜、金、银、铁、骨及玛瑙、绿松石、琉璃灯器物2200余件,多为车马器和车马饰,另有一部分饰件还保留在车厢侧板上。[29]

陶器有罐、鬲、甑、釉陶杯等。罐有鼓腹单耳罐和鼓腹双耳罐。铜器有鎏金壶、双耳素面鼎、戈、镞、银杯套以及茧形壶,壶底部铸造有1“鞅”字铭文。

此次发掘中发现数量最多的为各类车饰件及车构件,车饰件有金、银、铜、铁、错金银铁、铅、骨、玛瑙、绿松石、釉陶珠等器物。

金饰件:

金箔条形车饰 1件(标本M1:73-1-3)。条形面锻出连续桃形纹。装饰于车厢侧板边缘,在条形两端还饰有背对的兽首。长13、宽1.5厘米。

金箔鹦鹉(标本M1:13),残,锻制。顶部为花瓣状。长6.9、高5.3厘米。

包金铜泡(标本M3:66),用于车厢侧板装饰。直径3.5厘米。

金箔十字形花(标本M3:28),锻制。十字中心为旋云纹,十字末端为螺旋纹,打有小孔。长、宽均为7.2厘米。

金箔虎,锻制。标本M3:13-1,头前伸,张嘴,下唇圆,毛卷翘由背部延续至头顶,尾前卷于背部,呈行走状。宽7.6、高5.2厘米。标本M3:13-2,头前伸,张嘴,下唇方形,毛卷翘由背部延续至颈部,尾巴前卷于背部。宽7.6、高5厘米。

金箔车轮饰(标本M3:29),锻制,上有“S”形纹,左右对称,用于车轮外侧装饰。宽11.2、高6.7厘米。

银饰件:

银箔虎(标本M1:73-3),上部残,锻制。框内虎呈行走状,翘首,张口,尾卷于腹下。身饰螺旋纹,装饰于车厢侧板边缘。宽6.8、残高3.7厘米。

银箔龙(标本M1:78),上部残,锻制。框内龙体卷曲呈“S”形,双耳、双眼、双足。宽6.1、残高3.5厘米。

银箔大角羊 4件。4件纹饰细部略有不同。标本M3:46、47锻制。嘴微张,角外侧呈圆弧形波浪状卷于后背,尾上翘。四蹄及角部有固定用的小孔。长6.9、高7.1厘米。

三角形银箔(标本M3:29-1),锻制。外围三角形,镂空对称“S”形纹。底边宽11.4、边长8.2厘米。标本M3:29-2,底边宽8、边长7、3厘米。这2件大、小不等的三角形为1组,构成车辐外装饰。

条形银箔饰(标本M3:29-2),锻制。长条形,中央有镂空对称的“3”形图案2组,为车辐饰件。长10.6、宽4.1厘米。

……

大角羊 6件。标本M3:25,行走状,嘴微张,大角弯曲至背部,眼微凹。背面有桥形钮,饰于车厢侧板。宽5.2、高5、厚0.1厘米。

锡饰:

卧羊 1件(M2:8)。昂首,闭嘴,犄角后卷于耳部。身及颈、唇部残留朱色。通高6、厚1.5厘米。

立羊 1件(M2:6)。昂首,闭嘴,扭头侧视,腿残。残高3.6、厚1、8厘米。

俑 1件(M3:75)。站立,侧身,双臂伸直,似为射箭状。头戴护耳尖帽,着交领上衣,系腰带,裹腿长靴。手臂及右脚残。高7.5厘米。

牛2件。标本M3:63,低首,弓背,身前倾作用力状。头顶两侧有圆孔,尾卷翘,腿残。长10、高8、厚2.6厘米。

壶4件。标本M1:12,直颈、球腹、圆底。口径1、6、高4.2厘米。

……

装饰品主要有玛瑙珠,绿松石珠,汉紫、汉蓝珠,金、银帽饰等。其中以玛瑙珠和汉紫、汉蓝珠最多。这些饰品除一些在盗洞中采集,发现最多的地方在墓室车的车轮和车厢侧板边缘。仅在M3墓室西边车軎处就出土有800多枚玛瑙珠,以及一些金、银帽饰,依据出土位置初步推断这些饰品应是车上某部位的帘子。[22]

从马家塬墓地发现的以错金银铁为车厢骨干,以金银花、镂空铜花及髹漆装饰的车乘极为豪华,1个多达800枚玛瑙珠组成的帘子,应不普通人所用。以数量众多的金银车饰装饰的车乘应为戎人贵族或者戎王所用之物。墓葬中出土的素面铜鼎以及底部有汉字“鞅”字铭文的铜茧形壶,反映出了这些墓葬深受秦文化的影响。从出土的单耳鼓腹陶罐、双耳鼓腹陶罐、陶甑、铜鬲、戈、镞以及大量的装饰有大角羊、虎、牛等动物的金银铜铁锡车马饰的出现,说明此墓有着显著的草原文化特征。从双臂伸直,似为射箭状,头戴护耳尖帽,身着交领上衣,腰系腰带,腿裹长靴的立俑形象来看,应为当时戎人武士形象。绿松石珠和汉紫、汉蓝玻璃串珠以及白玛瑙珠的发现说明此墓又有着显著的西方文化特征。

马家塬墓地这些深受秦文化影响,又保留有北方草原戎人文化特征和西方文化特点的西戎族,其墓地是战国晚期,“公元前350年左右”,生活在天水东北马家塬一带的“西戎诸族的一支”[30]。公元前350年左右,正处于秦国孝公(前381—前338年)和秦惠文王(前356年—前311年)统治时期,此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于是秦孝公“乃出兵东围陕城,西斩戎之豲王。”[9]卷五《秦本纪》,145“秦惠公五年(前395年)伐绵诸。”[9]卷十五《六国年表》,568-570秦惠王“十一年,县义渠。归魏焦、曲沃。义渠君为臣。”[9]卷五《秦本纪》,147在诸戎之地设县,并非秦惠文王首创。因为早在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9]卷五《秦本纪》,131邽、冀是陇山以西的两个小戎国,邽戎居住在今天水境内,冀戎居住在今甘肃甘谷县境内。秦“初县之”也就是秦人首先在邽戎、冀戎之地设县,对这两个西戎小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

这是秦武公解决西戎问题的一项具有改革性的新措施。往昔,大国征服了小国,或者将其彻底灭掉,变成某个贵族的封邑;或者在被征服国的统治集团表示归附的前提下,让原君主或原君主的后代继续保持权位,而成为征服国的属邦。秦武公对戎族不再那么干,他在被征服地区设“县”,将该地区直接纳入国家行政体系之内,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员去管理当地事务。在那里建立一套政治和军事组织,并征收赋税,征调劳役和军役。[17]159-160

秦孝公斩杀豲戎之王,秦惠文王以义渠之君为臣,说明了当时秦人已经逐渐完成了对陇山之西豲戎与义渠戎的征服。如前所述,此时在陇右天水地区活动的还有绵诸戎,因此有学者认为,马家塬为绵诸戎首领的墓地[31]。但从其墓地的规模以及戎王安葬的规格来看,应不是在战败后不见于记载的绵诸戎王在仓促失败之后能够完成的墓地,因此此墓地应该为义渠戎王或豲王之墓地。既然豲戎之王被秦孝公所杀,但没有按照戎人习俗以及西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习俗行安葬之礼,那么此墓只能是此时臣服于秦惠王,向秦称臣的义渠王之墓。因此《史记》注释说:“《索隐》韦昭云:‘义渠本西戎国,有王,秦灭之,今在北地郡。’《正义》《括地志》云‘宁州、庆州、西戎,即刘拘邑城,时为义渠戎国,秦为北地郡也。”[9]卷一百十《匈奴列传》,2209北地郡,原为义渠地,秦昭襄王时征服此地而设郡。《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昭王时……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9]卷一百十《匈奴列传》,2209郡治在义渠县(今甘肃庆阳市的西北县)。秦北地郡下辖六县,即义渠县(故城在今甘肃宁县焦村乡西沟村)、阴密县(故城在今甘肃灵台县西)、安武县(故城在今甘肃镇原县南)、彭阳县(故城在今甘肃镇原县东)、方渠县(故城在今甘肃环县南)、泥阳(故城在今甘肃宁县东南)、卤县(故城在今甘肃崇信县)、郁郅(故城在今甘肃庆阳市)。由此可见,义渠戎居住在今天甘肃东北部马莲河流域的庆阳地区和宁夏东南部、天水东北部,是以秦昭襄王所修建的秦长城为界的民族。将马家塬墓地与宁夏南部已发现的义渠戎墓地进行比较后发现,他们有共同的葬俗,即盛行以马、牛、羊的头骨和蹄骨来殉葬,也流行偏洞墓,随葬品及车马装饰品所表现的内容也基本相同,再将马家塬墓地随葬品与庆阳春秋战国墓葬的随葬品相比较,发现其无论是铜矛、铜戈还是铜剑都有相似之处,因为两地发现的器物与墓葬中,既有草原文化的因素,又有浓厚的秦文化因素,因此马家塬戎人墓地应为义渠戎墓地。

三、结 语

综上所述,陇右的礼县圆顶山秦墓具有明显的犬戎文化特征,犬戎在与秦人争夺西犬丘的过程中,将其具有的草原文化传播给当时居住在这里的秦人,因此在圆顶山秦人墓地中出现了具有西戎文化特色的随葬品。而清水刘坪遗址则为居住在这里的绵诸戎或豲戎的一支所建立的墓地。从马家塬遗址的随葬品来看,马家塬戎王墓地并非绵诸戎王之墓,而是居住在这里的义渠戎王的墓地。秦人在陇右与西戎各族有着密切的交往与互动,这种互动除了长达几百年的战争之外,也间有互通婚姻与和睦相处。正是在这种战争与和平的不断交叠过程中,秦人不但吸收了西戎草原文化因素,在其祖先墓地中的葬品,出现了具有明显草原特色的随葬品。戎人也受到了秦文化的影响,因此在清水刘坪、张家川马家塬西戎墓地中的葬品才出现有秦文化特色,正是这种多元文化的互动与融合,才造就了以后秦人东扩与统一中国的强大文化基础。

[1] 赵化成.甘肃东部秦和羌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D].北京:北京大学,1984.

[2] 梁云.考古学上所见秦与西戎的关系[J]. 西部考古,2016(2):112-146.

[3] 刘军社.从考古遗存看早期周秦文化的关系[J]. 考古与文物,2000(5):32-38.

[4] 史党社.考古资料所见秦史中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C]//吴永琪,等.秦汉文化比较研究: 秦汉兵马俑比较暨两汉文化研究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514-543.

[5] 滕铭予.秦文化的考古学发现与研究[J]. 华夏考古,1998(4):63-72.

[6] 陈探戈.春秋战国时期秦戎关系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1-37.

[7] 马春晖.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发现战国墓葬群再探西戎[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4):59-62.

[8] 马格侠,张琳.从陇右秦墓看秦人与戎人的关系[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7(2):125-128.

[9]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 徐日辉.对秦嬴“西垂”及相关问题的考察[C]//康世荣.西垂文化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282-289.

[11] 戴春阳.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有关问题[J]. 文物,2000(5):74-80.

[12] 李学勤.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3] 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C]//王国维.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1981:583-611.

[14] (南朝刘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5] 后晓荣.战国政区地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16] 褚斌杰.诗经全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17] 祝中熹.早期秦史[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3.

[18] 李永平.甘肃出土新石器时代、先秦时期雕塑品及有关问题[C]//赵逵夫主编.先秦文学与文化:第3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

[19] 徐元诰撰.国语集解[M].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288.

[20] 俞伟超.古代“西戎”和“羌”、“胡”考古学文化归属问题的探讨[C]//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1] 俄军.甘肃省博物馆文物精品图集[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22] 李晓青,南宝生.甘肃清水县刘坪近年发现的北方系青铜器及金饰片[J]. 文物,2003(7):4-27.

[23]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4] 朱小丰.中国的起源[M].上海:上海文物出版社,2014.

[25] 徐日辉.古代西北民族——绵诸考[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84(1):121-124.

[26] 高士荣.从秦公器看秦人早期的历史文化[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5(3):96-100.

[27]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校证[M].陈桥驿,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

[28] 周晓陆.于京新见秦封泥中的地理内容[J]. 西北大学学报,2005(4):116-125.

[29]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2006年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战国墓地发掘简报[J]. 文物,2008(9):4-28.

[30]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西戎遗珍: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文物[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31] 赵吴成.甘肃马家塬战国墓马车的复原兼谈族属问题[J]. 文物,2010(6):75-83.

猜你喜欢
墓地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包山底
无天于上2035 第4话 新任务
谁远谁近?
最大坟场
莫斯科墓地拟覆盖免费WIFI方便扫墓者
四川屏山宋代家族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