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艳波
摘要:数学知识通常都来源于实践,并且最终也要应用于实践才能够体现出其真正价值,由此,新课程标准就对数学学科教学提出了相应要求,即任课教师不仅需要致力于传授基本数学知识,更要在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方面投注较多精力。具体到高中阶段,各数学教师就有必要在上述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加强相关探索研究活动,从而借助科学有效的措施展开优质教学,促使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大幅度提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知识;应用教学
一般而言,进入高中阶段,随着数学知识抽象性显著增强、教学难度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免就会遇到更多的阻碍与困难,且在锻炼提高自身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环节体现得尤为明显。面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首先需要充分认知一点,即依靠传统落后措施,通常难以高效完成既定学生培养目标,甚至还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造成不利影响。由此,实际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高中数学教师就有必要充分了解所教学生当前的知识应用水平、学习潜力等,并据此探索科学措施,有效推动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发展。
一、优化学科储备,夯实学生数学知识应用基础
一般而言,很多高中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都有所欠缺,而最为基础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丰富的基础知识储备,解决数学问题时无法准确探知相对应的考察内容。由此,实际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高中数学教师就有必要着意引导学生加强知识学习,以优化自身学科储备,有效夯实学生数学知识应用基础,为其相关能力发展增添良好助力。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等差数列》相关内容过程中,我刻意在基础教学方面增加了力度,意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本课数学知识。首先,在正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我基于“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等数学知识向学生提出了系列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学习中自主探索解答。接着,进入教学课堂,具体讲课过程中,我基于对学生的了解而选用了游戏、合作探讨等科学方法,从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激发了出来,进一步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更加高效地完成了基础知识理解学习任务。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慢慢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储备,从而为他们持续进行应用能力锻炼奠定了坚实基础,益于既定学习目标达成。
二、联系生活设题,提高学生知识应用锻炼兴趣
在现实之中,不可否认,高中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养成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每一个学生都需要为此付出长时间的努力,朝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而在此过程中,学生显然无法离开兴趣的推动作用,否则他们的学习实践积极性势必将大大削减,阻碍相关能力提升。因此,平时教学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就可以联系生活设计诸多问题,以有效引发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锻炼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不等关系与不等式》部分内容的时候,完成基础教学环节任务之后,我就开始带领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训练活动,而为了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我就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些问题,如“在一天24小时之中,两艘船必须在码头停靠一次,而为了方便卸货则规定两艘船抵达码头的时间至少需要相差2小时。假设A和B两艘船到达码头的时间分别是x和y,且两者彼此不受影响,那么x和y需要满足怎样的条件?“某杂志以2.5元的价格每天可以卖出8万本,同时据调查,此杂志的单价提高0.1元,则其销售量可能相应减少2000本。现将提价以后杂志价格定为x元,那么应该怎样应用不等式来表示销售收入不低于20万元呢?”等等,要求学生思考解答。基于这些问题,每一个学生都充分认识到了數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关系,明确了锻炼相关应用能力的作用和意义,因而其锻炼兴趣自然得以显著提高,为接下来的持续训练教学增添了良好助力。
三、增加课下练习,强化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在着力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时候,虽然每个教师都摒弃了让学生当做题机器的错误想法,但一定范围之内的实践练习还是很有必要的。由此,平时进行高中数学学科教学工作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增添一些练习项目,以综合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在带领学生完成《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这一基础性课堂教学任务之后,进行到作业布置环节,我不仅要求学生有效复习巩固课上所学知识,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实践练习题目,如“x2-2x-3>0这一不等式的解集是多少?”等,要求他们在更进一步的有效训练中促使自身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显著得以强化发展,最终迅速提高到预想水平。
总之,在当前时期的高中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担负起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责,从而使他们拥有独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更好地生活。而为了达成此教学目的,高中数学教师就需要在相关研究活动方面投注较多精力,以逐步优化具体指导措施,带领学生在优质教学中慢慢促使其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提升到预想水平。
参考文献:
[1]浦春玲.浅谈高中数学中应用意识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8(24):68+80.
[2]何祥齐.高中数学应用与建模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