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围绕如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让学生揣摩体验文字的内容,并尝试分析作者为何如此创作文字,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获得一组组表象,并且对其进行重组,最终,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想象力;提升;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09-18
作者简介:闵思妹(1973—),女,江苏扬州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学者马宇飞在研究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时提出,初中语文活动基本上是靠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完成的,由此可见其也十分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的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要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还要从学生的想象力入手进行培养,设置悬念的方法让学生的想象力得以激活;体验文字让学生的想象力和文本进行接轨;运用想象力进行表象重组让学生获得新的阅读灵感,以期培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设置悬念,活跃思维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若要让学生从更为独特的角度感知文本的内涵和主旨,教师则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让其在想象力助力下活跃思维。设置悬念是教师可以用来激活学生想象力的好方法,教师可以在文本矛盾处、学生认知模糊处、学生观点差异处设置悬念,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学会更好地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悬念引起学生想象,如提问: “‘我迟到了,但是韩麦尔先生却似乎并没有生气,而是十分温和地让‘我坐回到座位上,为何他的态度会这么好呢?”“‘我看到好多镇上的人都来到了教室里,你认为这是为什么呢?”这些都是利用文本悬疑处进行提问,学生可以在阅读下文找到答案但之前可以先展开想象,思考一下为什么。如有学生提出:“文章题目是《最后一课》,难道最后一次上课,以后再也不能上课了,就是‘大事?”“韩麦尔先生是因为最后一课,所以那么宽容吗?”在想象中,学生逐步接近了文章的核心,能更好地体会“最后”的含义。
二、体验文字,揣摩初衷
想象力在心理学上是指在一定的知觉材料基础上进行配合,形成新的形象的一种思维过程,也就是说,想象力实际上是要建立在一定材料基礎上的。在语文阅读中,文字便是促使学生想象的最好知觉材料。教师可以让学生揣摩体验文字的内容,并尝试分析出作者为何如此创作文字,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背影》时,教师让学生尝试揣摩作者为何创作此文,与其让学生天马行空地乱想,不如让学生尝试从文字中寻找答案,以文字为知觉材料基础,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如有学生找到了文章中的这段文字:“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学生提出:“我想象到,作者必然是做了一些对不起父亲的事情,甚至可能是忤逆的事情,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在送作者出远门时,还倍加关心,虽然身子很不方便,却依然穿过铁路去买橘子。这让作者感受到了父爱如山。我可以想象,作者一定是想要用这篇文章作为向父亲道歉的特殊形式。”由此学生对作者的创作初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要努力将心灵能力和提高阅读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文字中开始联想,最后再落实到文字上,促进理解力的提升。最终学生能达到“内明于心,外达于人”的境界,同时也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三、重组表象,获得灵感
在围绕文本进行想象时,学生首先获得的是一组组表象,而后要对其进行重组,这种重组能力的强弱实际上反映了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组合表象绝不是随意堆砌,而应该在想象中发挥脑力,点亮灵感,最后再回归到客观分析中,获得对文本的独特见解。
《木兰诗》中有很多句子描写了花木兰的形象,教师让学生尝试将其找出来,并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构筑出花木兰从军的画面,并思考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学生在想象中获得了很多的表象,如替父从军的木兰、购买武器装备的木兰、战斗的木兰、回家的木兰等,这些人物形象在头脑中得以想象、扩大,并加以重组,从而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木兰形象。
爱因斯坦曾经强调,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句话实际上点明了表象重组的意义。想象力虽然丰富,最终还要回归到理性“概括”上,而这个过程便是客观分析,促使“知识进化”的过程。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努力促使学生做到这一点。
总之,本文介绍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如何充分利用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教师若能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则学生的想象力必然能得到全面提高,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也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江焚华.如何让学生的想象富有语文味[J].语文天地,2015(24):10.
[2]陈继英.让人生因语文而精彩——“人生语文”教学理念的理论与实践构想[J].语文月刊 (学术综合版), 201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