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梅
[摘要]西方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与其组织发展进程和资本主义发展史密切联系,经历了一个渐进的漫长发展过程、它们的国际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自然选择,也是顺应组织内外因素需求的必然选择。我国社会组织要进一步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要更加充分发挥自身国际性作用,就需加快国际化步伐,在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之中,在国家政策支持之下,进一步增强社会组织自身综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西方;非政府组织;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04- 0066- 03
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社会行为体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政府、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跨国企业等在国际上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新兴行为体,近年来在国际上的活动越来越活跃和频繁,对国际社会产生着深刻影响。在这些国际非政府组织中大多数是西方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它们资金雄厚,活动领域广泛,跨国经验丰富。但它们并非生来就是能力强大的跨国行为体,而是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国际化过程。对它们国际化历程展开研究,可以为我国社会组织国际化提供一些参考,增强我国社会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国家软实力。
一、非政府组织国际化概念
当前学术界关于国际化的概念还未统一,而且学者们对企业国际化关注较多,对非政府组织国际化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
任何行为的产生均有一定目的,国际化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认为,国际化就是指行为体为了某个特定目标,在国际上推行其理念、服务、或产品的过程;企业国际化就是企业为了获取国际利润,在国际上开展贸易和产业活动的过程;非政府组织国际化就是非政府组织为了实现组织宗旨,在国际上推进其理念和服务的过程。简而言之,国际化就是行为体为了一定目的,从国内走向国际的过程;而非政府组织国际化就是非政府组织为了一定目的,从国内事务参与扩展到国际事务参与的过程。
二、西方非政府组织国际化发展阶段
西方非政府组织产生较早,起初主要参与国内事务,后来随着组织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逐渐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事务。因此,西方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经历了一个渐进的漫长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不仅与它们的组织发展史密切联系,而且也与资本主义发展史相伴而行。我们根据其组织发展进程和资本主义发展史,把它们的国际化历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国际化初始阶段:17世纪至19世纪。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西方非政府组织在17世纪开始出现,其早期组织形式主要是互助组织和行会,以及一些宗教组织和教会控制的传统慈善组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仅促使了早期非政府组织参与国内事务,而且也促使了一些非政府组织到殖民地、半殖民地、保护国等地开展救济、施舍以及教化活动。比如,西班牙天主教会自1521年以后在殖民地菲律宾开展活动,建立第一批社会福利组织:医院、庇护所、孤儿院、宗教学校等;自英国1795年控制南非开普殖民地以后,一些北方慈善组织和传教士开始进入南非;自英国18世纪末基本控制印度后,其传教士便开始在印度管理学校、医院、孤儿院。
(二)國际化慢速发展阶段:19世纪至20世纪初。19世纪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和自由主义政策的推行,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更多非政府组织产生和发展。在这段时期,西方非政府组织仍然主要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保护国活动,但活动内容和领域有了进一步发展,既开展传统的救济、施舍以及教化活动,也开始开辟新领域,比如美国皮博迪基金会开始支持美国南方的教育事业;而且,西方非政府组织也不断扩大跨国活动范围,比如救世军1865年在伦敦成立后,于1880年进入澳大利亚、北爱尔兰和美国,于1916年进人中国。
(三)国际化发展和受限共存阶段:20世纪初至70年代末。20世纪初的世界经济发展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推动了西方更多的非政府组织诞生。这些非政府组织形式多样,运作观念也多元共存。在这段时期,它们的国际化程度明显增强,在世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扶贫、教育、医疗、战时人道救援、战后重建等多个领域开展活动。但是在这一时期,它们的活动范围和领域同时也受到了国际国内环境的严重影响。在其国内,由于凯恩斯主义干预政策的实施,使得它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在国际上,由于世界两极格局的影响,使得它们的活动范围和领域受到限制,主要在亲西方的国家开展跨国活动。
(四)国际化趋于成熟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白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在新自由主义政策和自身利益的推动之下,开始把政府的一些公共服务交给非政府组织,把国家的一些对外援助也交由它们去实施。这些措施和政策进一步促进了西方非政府组织迅猛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它们开展跨国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比如,当前约有上万个西方非政府组织活跃在非洲,至少有6000个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多个领域开展活动。因此,现在的西方非政府组织已经成长为成熟的现代社会组织,其国际化程度较高,跨国活动能力比以前更强,在世界各地都有它们活跃的身影,在卫生、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都有它们的项目,各种行为体包括政府、政府间组织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都成为了它们当前或潜在的合作对象,而全球性倡导网络也在它们跨国活动的推动之下开始形成。
三、西方非政府组织国际化动因
(一)内在动因。西方非政府组织走向国际化,主要受到西方传统文化思想、现代相关理论的深刻影响,受到组织自身内在发展需求的推动。
西方传统文化思想主要包含传统宗教文化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西方宗教文化思想从某种意义上对人性、道德、正义等议题进行了探讨,对西方非政府组织具有一定思想指引作用。资产阶级思想主要以西方古代和近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比如但丁、卢梭、康德等的哲学思想为思想基础,对推动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也是有利的。西方传统文化思想不仅推动着历史上的西方宗教组织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保护国等地的活动,而且还影响着今天的非政府组织在世界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活动。
西方现代相关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西方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在这些理论中,对西方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影响最大的是全球公民社会理论和全球治理理论。全球公民社会理论主张把国内公民社会的范围扩大到全球领域。全球治理理论强调全球多层治理,主张治理行为体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全球公民社会理论和全球治理理论都充分肯定了非政府组织的价值。因此,这些理论受到西方非政府组织的欢迎和推崇,它们愿意以此为理论依据推动自己的国际化。
西方非政府組织的国际化也是自身组织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主要是因为: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国内民众生活水平普遍较高,非政府组织在西方国家国内的活动范围逐渐缩小,其生存和发展面临一定压力,于是,一些组织把眼光投向发展中国家。因此,西方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实际上也是自身利益实现的需要,因为这样做既能继续享受国家法律对非政府组织的优待,又能赢得国内国际民众的支持和好评,还可以促进组织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二)外在动因。西方非政府组织走向国际化,也是适应外部环境需求的一种必然反应。
第一,社会历史发展为它们的国际化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和广阔的活动空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殖民地、半殖民地、保护国建立起来,西方国家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默许或支持非政府组织在这些地区开展活动。随着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逐渐独立,西方国家为维持和增强自身影响力,开始把对外援助的一些项目交由非政府组织实施。冷战结束后,一些发展中国家推行了改革或转型,促使国内环境变化、社会问题增多,为西方非政府组织提供了活动空间,而发展中国家非政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又为它们提供了合作伙伴。
第二,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需要它们参与共同解决。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新自由主义进一步广泛传播,各国私有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进速度加快,导致全球范围出现一系列严重问题,如贫困、社会不平等、自然与人为灾难、疾病传播、环境污染等。由于这些问题危及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它们的解决离不开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民众的共同参与。
第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它们国际化步伐。随着科技发展,互联网成为西方非政府组织活动的平台,成为它们的宣传、联络、开展活动的工具。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网络以低成本在国际上快捷地传播组织的宗旨、价值观以及活动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吸引国际社会捐赠;还可以通过网络召集国际人才、国际志愿者、寻找国际合作伙伴;可以通过网络为全球民众提供各种援助。
四、西方非政府组织国际化的经验启示
西方非政府组织走向国际化是历史发展的自然选择,是顺应组织内外因素需求的必然选择。它们的国际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渐发展而成。在其国际化过程中,经济发展和政府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推动要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组织“走出去”也成为一种趋势。而我国当前社会组织国际化程度较低,处于国际化初始阶段,要在国际上充分发挥自身重要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支持。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西方非政府组织国际化的成功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组织国际化路径。
首先,国家应保持国内经济持续发展,为我国社会组织的国际化提供更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方面,经济发展通常会促进社会发展,在社会发展中,作为非国家行为体的社会组织作用得以更充分的发挥,在参与国内治理中积累经验、提升实力。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会促使国际交往和交流更为频繁,从而为社会组织参与国际事务提供各种渠道和平台。
其次,国家应加快建立国内社会组织支持体系,为我国社会组织国际化提供合法性保障。支持体系是一系列工程,不仅包括完善的社会组织法律法规,而且还包括各种多元化合作机制。只有加快制定社会组织参与国际事务的法律法规,加快出台鼓励社会组织“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措施,我国社会组织国际化才能有法可依,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只有完善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对话合作机制,建立跨国企业和社会组织双方合作机制,以及政府、跨国企业、社会组织三方合作机制,我国社会组织才能进一步融人到政府的对外援助和企业的对外投资之中,我国社会组织才能进一步加快国际化步伐。
最后,社会组织本身应加强组织能力建设与发展,提升综合能力和竞争力。西方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是自身实力的延伸,而实力的强大,是自身不断努力的结果。因此,我国社会组织必须要注重自身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中国社会组织要积极学习和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组织在资金、技术、人力、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机制,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自主治理能力,增强自身的自主筹款能力,加强社会组织人员培训工作,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完善内部监督和管理机制,提升组织的公信力、竞争力和吸引力。只有这样,中国社会组织才能具备参与国际事务的强大竞争力,才能真正地“走出去”,才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当前,西方非政府组织国际化已趋于成熟,但它们国际化步伐仍在继续向前,它们的国际活动将继续深刻地影响着国际社会。而我国社会组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弱于西方非政府组织,主要在于我国社会组织整体综合能力弱于西方非政府组织,国际化程度较低,仍处于初始阶段。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组织的国际性作用,要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国家软实力,我国社会组织有必要加快国际化步伐。我国社会组织的国际化,离不开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也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同时还需要社会组织自身的努力。只有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我国社会组织国际化才有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只有社会组织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和综合能力,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其重要的国际性作用。
参考文献:
[1][美]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朱建刚.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和创新[J].探索与争鸣,2007(6):31.
[3]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课题组.外国非政府组织概况[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