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T灌注成像在乳腺癌及早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2018-05-26 07:31:25邵天松张静雅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腋窝征象肿块

宋 辉,邵天松,张静雅,李 晶,何 平

(安贞医院 普外科,北京100000)

乳腺癌(IDC)为女性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高居首位,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发病率明显上升,并且趋于低龄化[1]。乳腺癌早期最常见淋巴道转移,转移后治疗困难,预后差,死亡率高,因此需要一种全面、灵敏的检查方法来确定术前早期淋巴结转移(LNM),对于诊断肿瘤分期、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意义重大[2]。本文应用128排CT(MSCT)增强扫描乳腺肿块,探讨MSCT征象特征,指导临床诊断,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6年5-12月我院IDC42例为恶性组,均经病理证实。均为女性,年龄26-72岁,平均(49.26±9.71)岁;淋巴结直径8.47-57.35 mm,最小径3.44-52.65 mm,平均(5.16±1.22) mm;病程3d-2年,平均(1.22±0.45)年。排除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心血管疾病、其它恶性肿瘤、精神疾病、对比剂过敏、孕妇及产妇、曾手术或放、化疗治疗。良性组为42例纤维腺瘤,年龄27-70岁,平均(48.26±10.32)岁;淋巴结最大径9.13-55.64 mm,最小径3.31-47.52 mm,平均(5.86±1.31) mm;病程5d-4年,平均(2.96±0.42)年。

1.2设备与检查方法

1.2.1设备 采用美国GE公司Light-speedVCT机,GITTO乳腺数字化摄影机,MSCT为Siemens Somatom128排螺旋CT,高压注射器medrad injection system,探测器宽0.6 mm×64,扫描参数120 kV,参考管电流100 mAs,有效放射剂量3.45-4.98 mSv,球管旋转时间为0.5 s/slice,0.5 cm/slice,FOV400 mm,层厚0.625 mm,间距0.3 mm,螺距比为0.984∶1,矩阵512×512,行标准算法[3]。

1.2.2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双手上举,患者吸气末,MSCT从颈根扫描至乳腺下缘。选择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1.5 mL/kg),浓度为30%,流速3 mL/s,动脉期25 s后扫描,静脉期55 s后扫描。观察腋窝淋巴结MSCT特征,应用CARE Dose4D技术行容积采集。设置主动脉弓监测,阈值达160HU时自动触发预定扫描程序获得图像,将薄层重建图像传至Leonardo工作站上,记录肿病的强化规律。

1.2.3质量控制[4]多平面重建(MPR)采用冠状位、矢状位等,记录肿瘤及周围淋巴结情况,与术中病理对照。由两名医师采用盲法读片,意见不同时三人以上会诊。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5](1)肿块形状分为规则和分叶不规则等;边缘分为光滑和模糊毛刺。(2)淋巴结直径取最短直径。(3)强化分度:>50 HU明显强化,30-50 HU轻度强化,<30 HU无强化。(4)强化方式:均匀强化、环形强化、持续性强化。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比较良性、恶性肿块的MSCT征象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乳腺摄影与LNM的差异,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淋巴结结构改变与病理诊断LNM之间的一致性采用Log-rank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纤维瘤与乳腺癌征象良性组肿块MSCT表现多呈肾形、环形或半环形的规则的软组织密度影,均匀强化,低密度区;恶性组肿块不规则、毛刺状,密度增高,腺体增厚,泥沙样钙化,动脉期强化明显,静脉期持续性强化,征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IDC淋巴结转移征象转移28例,表现为淋巴结直径增大,淋巴结门脂肪间隙消失,圆钝,密度增高,明显强化。见表2。

3 讨论

乳腺癌(IDC)发病率居于妇女恶性肿瘤首位,早期诊断可以降低死亡率,淋巴结是否转移对患者的生存率和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准确判断是否存在LNM是能否治愈的关键[6]。临床常采用腋窝淋巴结清扫进行诊断,但是时间缓慢,患者创伤大,并发症多。近年来MS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广泛,其分辨率达到亚毫米、清晰显示肿块大小、结构、边缘及腋窝淋巴结情况,图像可随意旋转,切割观察,应用MPR技术消除干扰,是目前最准确有效的影像检查方法,能够鉴别IDC早期淋巴结转移,及时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7]。

表1 良性、恶性肿块MSCT灌注成像比较(n)

表2 乳腺癌LNM的分布与MSCT征象评价

3.1正常组织MSCT影像淋巴结表现为肾形、环形规则密度影,实质部分均匀强化,形似肾脏,淋巴结门呈灰黑色低密度区,有神经、血管和淋巴管出入[8]。

3.2IDC肿块MSCT影像MSCT诊断恶性乳腺病变的诊断标准[9]:边界不规则,肿块高密度,致密的腺体和结缔组织呈辐射状向相邻组织延伸,入侵胸肌及胸腔积液,淋巴结肿大、表皮增厚,淋巴结门圆钝[10]。本组42例IDC肿块,多为不规则、毛刺状,反映了癌细胞向周围组织呈放射性伸展,动脉期强化,静脉期持续性强化,两组肿块征象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MSCT灌注成像能够有效鉴别良性及IDC肿块,在临床诊断IDC具有重要意义。

3.3LNM影像诊断恶性肿瘤常沿淋巴管转移,癌细胞首先破坏皮质,然后侵及髓质,停留并分裂增生,淋巴结发生癌细胞转移后,合成代谢增强,血供丰富,淋巴结发生形态学改变,增强CT扫描能清晰显示淋巴结周围血供情况[11]。淋巴结门脂肪间隙增厚、圆钝,结构消失,淋巴结肿大,实质增厚,肿块密度增大,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当肿大淋巴结毗邻组织浑浊时提示癌细胞已发生转移[12],反映了肿瘤快速的侵袭性增长。LNM常常转移到腋下区,本组占67.86%(19/28)。

综上所述,MSCT灌注成像对乳腺癌肿块有良好的影像特征,能够检测无症状乳腺癌,并且鉴别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率高,全面、安全,能够有效提供诊疗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简介:宋辉(1976-),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普外科临床研究和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春英,何晓鹏,舒 健,等.MSCT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术前N分期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30(1):64.

[2]彭徐辉.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乳腺癌及早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诊断价值[J].实用癌症杂志,2016,31(2):277.

[3]秦 彪.乳腺癌影像学检查的应用及最新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1):2390.

[4]李丽艳,周顺科弘,刘 军,等.MSCT评价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8):1529.

[5]洪庆山,许乙凯,郭庆禄,等.MSCT对乳腺癌及早期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4,30 (4):603,634.

[6]郝晓东,韩月东,成满平,等.多层螺旋CT检查乳腺肿瘤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12):2120.

[7]叶 芹.多层螺旋CT在乳腺肿块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求医问药,2013,11(1):292.

[8]王斌梁,刘 娟,张宏伟,等.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与保乳综合治疗的效果比较(197例病例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11,26(4):360.

[9]董 科,傅健飞,楼菁菁,等.分子影像SPECT/CT对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5,26(7):465.

[10]高兴锋.MSCT双期增强扫描对乳腺癌及早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J].实用癌症杂志,2015,30(10):1453.

[11]董 艳.乳腺疾病诊断中影像学检查的灵活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2):4.

[12]黄 昊,王亚非.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MSCT影像表现与肿瘤组织CerbB-2蛋白表达的关系[J].重庆医学,2012,41(7):699.

猜你喜欢
腋窝征象肿块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中作用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常按腋窝强心又健体
益寿宝典(2018年5期)2018-01-28 09:59:49
常按腋窝 强心又健体
捏腋窝 延衰老
女子世界(2016年3期)2016-03-22 16:41:38
Ki-67、p53、CerbB-2表达与乳腺癌彩色超声征象的关系
癌症进展(2016年11期)2016-03-20 13:16:03
探讨腋窝乳晕入路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的护理方法及美学效果
慢性肿块型胰腺炎诊断和外科治疗
周围型肺癌CT征象及组织病理学类型对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