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野下的会意字意义生成和运用

2018-05-25 11:27张贝贝孔茗
北方文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会意字认知范畴

张贝贝 孔茗

摘要:对汉字的认知研究,从上世纪末开始至今,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都一定程度上局限于某个方面,不够细致和深入。针对这种研究现状,本文试图将认知语言学中的理论同会意字的特征相结合,从意向图示、隐喻及范畴化三个方面以认知的角度对常用会意字的意义生成思维模式以及范畴分类进行较全面的分析,论述认知语言学中的三个重要思维理论在会意字的意义生成及运用过程中的体现。

关键词:会意字;认知;隐喻;意向图示;范畴

会意字作为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但是,大多数研究都局限于某几个固定的领域,研究的方式和角度相对单一,也不够深入细致。主要集中在会意字会意方式的研究,构型方式的研究,形符义符的研究这几个领域,例如王红霞女士的《会意字及会意方式探析》,张莹莹女士的《会意字意符的认知功能分析》,张积家和王慧萍合著的《汉字词的正字法深度与阅读时间的研究》。从认知角度对会意字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选取《说文解字》中的典型会意字,试图在前人关于会意字认知研究的基础上,将认知语言学中的理论同会意字的特征相结合,论述认知语言学中的三个重要思维理论在会意字的意义生成及运用过程中的体现,这对于深层次地研究会意字、认识会意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会意字意义生成中的隐喻思维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随着隐喻学的不断发展,隐喻的认知性越来越突出,直接体现在人们认识事物的整个过程中,从根本上讲思维性认知性。凡是符合隐喻的思维模式的现象,都有隐喻的体现,而不仅仅在语言中。值得注意的是,隐喻的这种思维性早在我们的先人最初用文字记录、表达意思的过程中有所体现

会意字产生时,意义大多单一,而随着新生事物的增多,人们要表达的意思越来越复杂,在后期应用时,这些会意字不足以表达所有含义。因此人们对会意字的含义进行引申运用,使其具备多个含义,这就是会意字意义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隐喻的思想,即运用联想引申出与原来意思具有相似性或共同特征的含义,现行汉字中的很多会意字都体现了这种思维,例如:

位:甲骨文、金文形为“立”,一个大写的人站立在地上,《说文·人部》中阐述“位”的本义是朝廷中群臣排列所处的序列、地方,是官员所站立的一个具体位置,人们根据这个含义,根据联想引申出与其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含义。因为官员所站的位置与官员所处的级别有关,因而联想到官员所处的“官职、级别”,进而将官员这个主体扩大化,将“位”的含义隐喻到在社会领域所处的位置或等级,如“岗位”“学位”等,又从人文社会领域扩展到地理社会,多指地理位置。因此“位”在现在的意思是所在或所占的地方、职位、地位等。

析:甲骨文字形由树和斧头组成,会用斧头砍树之意。《说文·木部》:“析,破木也。从木,从斤。”由此,“析”的本义是砍树,劈木头。从思维上说,是将木头这个这个整体分成小的部分,是将大的、复杂的东西分解成小的、简单的部分。顺着这个思维,人们将其联想到抽象的具有相同思维结构的领域,将其含义引申为“解释,分析”,解决的是抽象的问题,将复杂的情况分析成简单的条理性的东西,即“分析”。

类似的还有“伏、孕、麻、”等,从这些常用会意字意义引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种固定的认知思维模式:由此及彼,由近极远,由浅到深,有既存的客观对象含义联系到与之具有共同或相似特征的抽象的对象含义。这是一系列的,是一個完整的联想的过程。这就是隐喻性思维。

二、会意字的意义生成中的意象图示

意象图示是人在与事物接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动态模式,是在对反复出现的动作、环境或反应的总结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意象。这些意象与特定环境无关,但典型的意象图示往往都有相对固定的成分构成,即部分通过某种特定的联系构成整体。根据莱考夫的分析,意象图示有三个重要的图示:部分——整体图示、中心——边缘图示和系联图示。而这三种图示在会意字的意义生成中也有所体现。

意象图示中的三个重要图示在会意字中虽然有所体现,但由于图示具有严格的结构特征,因此这种体现很少。我们结合常用会意字中能够体现图示模式的几个字来做分析。

夏:金文字形是一个身材高大,手拿武器的武士。《说文·夂部》中记载“夏”的本义为“中国之人也”,从夂。从页,从臼。臼象两手,夂象两足。“夏”指的是中原地区的人,如华夏民族。以具有特征的身体的某个局部,手和脚等,来表示具有这种特征的整体,即中原的人身形高大威猛,有别于“夷”。“夏”被理解为由部分构成的整体,这样的部件组合体现了部分如何构成整体,如何体现整体特征,是意象图示中的部分——整体图示。

宫:甲骨文字形象围墙,中间两个“口”象围墙内的若干个房间。“宫”的本义为有围墙的房屋,如“宫殿”。整个字形中,“宀”代表围墙,两个口代表房屋,都是“宫”的组成部分,以此表达“宫”这个整体的含义,有别于“舍”,“市居也”,代表没有围墙的屋子。“宫”字的字形构造也体现了部分——整体图示。

再如:

孝:金文象孩子背着老人的样子。《说文·老部》中有“孝,……子承老也”,字形为孩子背着老人,本义为孝敬老人的人,体现的是两个实体间的联系,双方彼此系联,并受制于对方,孩子承着老人,老人趴在孩子身上。这个整体的含义也是在这种系联中体现出来的,如果没有老人与孩子之间的这种联系,也体现不出“孝”的含义,这正是意象图示中系联图示的体现。

孕:甲骨文从人,从子,会怀孕之意。《说文·子部》:“孕,怀子也。从子,从几。”女子腹中有子,在两个实体“女子”和“子”之间必然地有一种联系,相互受制于对方,在既存的实体中孕育着新的实体,由此体现整体的含义。倘若没有这种系联,字的含义就不复存在。

意象图示的这三种重要图示在会意字中虽有体现,但因为其具有严格的结构特征而体现较少。但仍需引起重视。

三、会意字意义运用中的范畴化

在认知语言学里,范畴化就是在家族相似性和原型理论的基础上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分类的现象。范畴化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有鉴于此,范畴化一直是认知研究的一个重点。文字的范畴化,体现了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思想。

几乎每一个会意字的产生都遵循一定的分类思想。下面结合两组典型字例说明:

A a1守:《说文·宀部》:“守,守官也。从宀,从寸。”由宀、寸会意,“宀”表示衙门,寸表示规则,本义是在衙门里按法度做事的人,现在指防守、守候、遵守等,由本义引申而来。

a2安:《说文·宀部》:“安,静也。从女在宀下。”“宀”会“房屋”之意,“女”表示女子在屋中,代表安静、宁静。

a3定:《说文·宀部》:“定,安也。从宀,从正。”“正”的意思是去,前往。因此“定”由到房中止息、安定会意。

B b1妇:《说文·女部》:“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女”表示右边是一个弯腰的女子,右边部分表示劳动工具,扫帚。由女子拿着扫帚打扫会“服从”之意。

b2好:《说文·女部》:“好,美也。从女、子”甲骨文字形为女子抱着一个孩子,由女子抱孩子的样子会“美好”之意。

b3妄:《说文·女部》:“妄,乱也。从女,亡声。”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金文字形从女从亡,“亡”是“盲”的意思。因此由女、亡两部分会看不见而胡乱猜测之意。

以上两组字中,A组“守”、“安”的意思都与房屋有关,因此会意中有从“宀”,“宀”的意思就是房屋;B组的“妇”、“好”等与女子有关,因此有“女”会意。

然而,会意字的字意是有构成它的部件的含义共同构成的,释义也是“从某某”,因此,会意字还可根据构成它的部件的不同,分别从属于不同的范畴。例如,a1“安”,从宀又从女,因为“安”的意思由“宀”、“女”共同構成,由女子在屋中会意,所以“安”既可以与a2“守”和a3“定”共同属于“宀”的范畴,也可与B组中的“好”、“妇”和“妄”同属于“女”的范畴。这是会意字不同于形声字简单部首归类的特殊性所在,是会意字范畴化的独特特征之一。

四、结语

会意字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思维由直观到抽象的跨越。它的意义生成过程体现了一种由此及彼、由近极远、由浅到深的隐喻性思维,部分较为典型的会意字字形和意义的关系背后还体现了意象图示这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同时,会意字在范畴分类上也具有自身的典型特征,本文就是围绕会意字的这几个典型特征,论述了认知语言学中三个重要认知理论在我们的先人创造、运用会意字时早已存在。这样以一种新的角度和方式对会意字进行分析,使我们能够进一步认识、理解会意,正确看待、运用会意字。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丁树生等.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张莹莹.汉语会意字的概念整合[D].湖北社会科学,2015.

[4]张莹莹.会意字意符的认知功能[D].东南学术,2017,238-245.

(作者单位:张贝贝 西藏军区拉萨八一学校;孔茗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会意字认知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近四十年来会意字研究综述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汉语会意字的概念整合
不能把范畴不同的两个问题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