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优化研究

2018-05-25 08:49王盼刘超张超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民族院校积极心理学

王盼 刘超 张超

[摘要]针对目前民族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只不过加上“民族”两字,以至于脱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实际,实效性也较差的问题。提出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本着生态化的理念,多元化的课程形式,开放和对话的基本途径,活动与体验课的策略,优化民族院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幸福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1-0169-02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述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是源于对传统心理学的批判和反思。以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为代表的传统心理一直以来把自己的重心放在了心理问题的研究上,如心理障碍、婚姻危机、毒品滥用等等,心理学正变成一门类似于病理学性质的科学。正如美国心理学家Myers对《心理学摘要》电子版的文献进行检索,整理后发现,自1887年至2000年间,关于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的文章数量的比例大约为14:1.因此尽管主流的心理学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这种成就已使心理学偏离它原来的主题一让一切生命过得更有意义。积极心理学正是弥补了传统心理学的不足,而致力于人自身积极力量的挖掘以及对幸福的体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以主观幸福为中心,以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社会制度为支撑点^在主观的层面上研究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特别是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增强人的思维和行为能力;其次,在个人的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人格,因为人是有自由的意志与导向系统的完整的生命体,当他们被尊重、被接纳、被认可的需要被滿足时,就会产生乐观的情绪,从而能够激发更大的潜能;最后,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倡导国家、学校和家庭等应该以个人的主观幸福感为起点,并以积极的力量为引导,建立一种积极的管理模式。基于此,本文结合积极心理学的一些方法和视角,提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策略,以期提高民族院校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增加其积极正面的力量,真正让课程发挥其应有的魅力,满足学生现实的需要。

二、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审视

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中,心理学家的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对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研究。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另外主流文化下的课程理念也没有关涉少数民族的文化,课程建设没有关涉学科,内容体系也需进一步完善。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科意识较为薄弱

由于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教学大纲,大多数高校的教材体系也不是很完备,这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随意性较其他学科更大,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不管是在学时数上还是在教学内容都有很大的差异;另一方面,这还导致了很大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科科学性产生了很大的怀疑,他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是矫正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甚至于有些学生并没有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当一门完整的课程看待,它的学科地位以及学科建设的问题则被认为“谈不上”,或者说是没必要谈的问题,只要教师灌输知识给学生(即教学)就行,教师的任务主要发挥是“传声筒”的作用。

(二)民族院校错误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回避文化的问题。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必须反映本民族的精神、传统和特点。长期以来由于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研究较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理解较少,再加上受传统心理学思想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忽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心理因素。而照搬西方的理论和方法,一方面会造成学生对这些理论和流派缺乏文化认同。在这种情形下,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使用这些倍感神秘公式化的概念和令人困惑的推理,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距离感和疏离感。另一方面,忽视了对个体心理和行为产生文化背景和社会影响的分析。其次,现有的逻辑起点就是验证国外中心理量表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效度,忽视工具和方法的民族文化适应性,忽视具体的、复杂的民族心理问题的研究。

(三)民族院校的课程内容体系有待于完善

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置于相应的学科知识体系之下进行建设,这导致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课程建设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课程体系不完善,体现在:一是理论研究的方面,基于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建设方面较多,但对具体实践研究环节还是比较薄弱的,到目前为止,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没有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完整的课程理论体系也待建构,更没有相对稳定的教材体系,其课程建设也相对缓慢;二是指从实践的层面上看,我国目前还没有构建符合学科规律与特点的课程内容体系以及教材体系。其次,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播下的应是心理教育的种子,收获的应是心理教育的果实”。

(四)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有待于改进

目前民族院校仍存在教学形式单一,授课过程灵活性不足的问题。中国几千年的“学而优则仕”的取试制度,从根本上扭曲了教育的目的,整个学校都成为“升学”的工具。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课程的设置及评价服务于考试制度。据调查显示目前民族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考核方式主要有:实行开卷考试的考查形式?实行闭卷考试考查的形式?读后感或小论文课程考核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由于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院校都采取了多样形式的考核,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是采用写心得体会或小论文。但学生所提交的心得体会或小论文大多是拷贝而来,甚至不加任何修改就提交给老师。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分辨不出优劣,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就缺乏追踪和教师的评价,民族院校学生的心理状况自然堪忧。

三、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优化策略

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继而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它要求民族院校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念和课程管理、评价模式,适当从积极心理学中汲取精华,重视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观体验,以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模式促进学生积极力量的形成。

(一)生态化: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课程理念

生态世界观课程的理念是研究如何赋予学生生命更丰富的意义。它是以一种互动的、延展的生命观念和一种生成性的、整体发展的思想来建构,从而使课程获得生命的整体的关怀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存意志和生命智慧。它强调“人与社会文化”是一个辩证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在构建生态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关涉学生心灵成长的生态化因素,包括遗传素质、气质和民族文化背景等。并将其应用于心理健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的各个环节和因素,达成动态平衡,实现课程的生态化。例如,在课程评价上,注重整体性、发展性、差异性和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尤其注重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关涉各民族大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激发其内隐的积極力暈,契合积极心理学的初衷。

(二)多元化: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课程形式

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的课程是一种整体的“教育活动”,是充满积极体验的。它体现在心理知识课、行为训练课、心理互助课、心理体验课等多元的课程形式上,相互之间能够通力协作。就心理健康必修课而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选择课程内容,采用灵活性、多样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知识传授与行为训练、心理健康与人生观教育相结合,将课堂讲解、问题情境设置、心理剧表演等有机的融合于课堂教学当中。这些课程可以包括学习心理学、爱情心理学和人际交往心理学、成功心理训练等。丰富民族大学生的体验,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活动与体验: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

积极心理学的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基本实施过程是“活动一体验一反思一调整一行动”。要求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具体来说,是教师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和民族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有针对定性的设计一定的教学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加体验和感悟,并增加行为改变的动力,从而达到知行合一。教师依据教育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构建一定的教学活动情境。大学生在活动中对体会到的感受进行交流、分享。一般采用的是先小组后全体的方式进行。最后,将体验转化为行为,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将自己在活动中所学的知识和感悟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并转化为实际行动,进而强化认知,塑造行为。

小结

当前民族院校正处在发展的上升期,心理学在高校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那么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应当是其追求。那么优化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理应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的,提升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观幸福感,从而促进民族院校大学生的适应。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27.

[2]冯桂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2):95.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民族院校积极心理学
例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去学科化”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反思
如何上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