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良峰
[摘要]反思这些年高职教学管理创新工作也不难发现,一味地突出岗位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仍是困扰当前高职教育界的普遍问题。当前,应把技能与素质双线提升作为教学管理创新的主线,其实施路径可围绕着:以专业群为单位区别对待工学结合、以就业形势制订技能素质提升目标、以实训教学为主体建构基础性素质、以顶岗实习来促进职业意识的形成、发挥学校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优势等五个方面来展开。
[关键词]高职;工学;教学管理;创新;双线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1-0006-03
反思这些年高职教学管理创新工作也不难发现,一味的突出岗位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仍是困扰当前高职教育界的普遍问题。该问题的形成机理,不但与高职院校的来源途径不无关系,也与当下人们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认识误区存在关联。由此,实现技能与素质双线提升的高职教学管理创新模式,则成为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一、对工学结合模式认识的误区分析
(一)机械论误区。“工学结合”这一称谓更早出现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之中,其中包括中职和高职。针对高职院校的工会结合,在传统认识中主要将其理解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模式。而且,受到我国高等教育传统势力的影响,往往将“实践”依附于“理论”,即实践成为了验证理论真理性的手段。从而,这一习惯势力在工学结合认识中的误导便是,机械地将工作与学习相联系,并突出工作能力对学习效果的巩固。毫无疑问,这在本质上本末倒置了高职教育内在要求。
(二)简单论误区。工学结合中的“工”到底指向什么,這在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简单理解的误区之中。在缺乏对现代高职教育系统性认识的情形下,人们往往将这里的“工”理解为“工作”,且是处于一线操作岗位中的工作。笔者不能说这一理解不正确,但至少可以说这样的理解不够全面。简单论误区的形成,便会对高职教学管理内容的构建产生消极影响。
(三)功利论误区众所周知,高职人才培养属于专科层次,进而在不存在大规模专升本的压力下,以及在短期内不存在考研的需求下,高职教育管理者更加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率。在过度关注就业率的情况下,便难免存在着拔苗助长的现象。具体体现在,在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修订时,人为压缩理论学习课时,甚至压缩在校学习时间,而过早将学生“投送”到工作岗位中(顶岗实习)。可见,这里就对工学结合存在着功利论的认识误区。
(四)本位论误区。这里存在着一个不争的事实,即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管理创新活动时,并未充分重视学生的诉求,而是在教学管理者的“我向思维”下来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标准制订等工作。这种基于教师本位论误区下的工学结合模式,一定深刻印刻着教育管理者的思路和主观偏见。包括上文所提到的功利论误区,这便根源于本位论认识误区的负面影响。
二、对技能与素养双线提升的关系解析
(一)技能的作用边界。在通常认识中,“技能”二字的内涵较易理解,所以这里主要解析它的作用边界。创新高职教学管理模式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所以在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上,应着眼于这样几个要点:(1)着眼于他们的工作技能培养。(2)着眼于他们的工作能力再造技能的培养。对于第二个要点而言,则应成为技能作用边界的核心。毫无疑问,为适应我国后工业化时代下的产业结构整体升级之需,学生在技能养成上不仅应具有前置性储备,还需要在学习中实现技能的持续提升。
(二)素养的内涵界定。在前面的论述中,实则已经为“素养”增添的前缀,即职业素养。高职教育的特色便在于高等职业教育本身。以技能作为职业能力的外显,而这里的素养便构成了学生推动自身职能技能发展的主观动能。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使学生能在技能再造中获得持续的岗位竞争能力。那么,自组织学习能力的构建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便成为了职业素养内涵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关于团队精神、进取意识等的素养构成,则已是存而不论的要件了。
(三)二者的辩证关系。辩证关系强调着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作为对立的一面:技能具有外显和直接呈现出学生工作能力的优势,而这也是学生在短期内构建自身岗位竞争力的必备要素。而素养则潜移默化的内化为学生的主观意识和行为偏好,其具有内隐性的特征,无法被外界所直接获知。作为统一的一面:技能在学生健康人体中所展现的绩效受到素质的支配,而且技能提升与再造,又需要依托学生素质的承载。
(四)二者的提升动因。二者双线提升的动因主要来自于学生未来的职场中,由物质和精神诉求的内化,使得学生在“干中学”中通过设定参照系,来提升工作视野和工作格局,进而在实现自身诉求的内生动因驱使下,不断去完善和再造自己的岗位技能。可见,实现二者双线提升的目标,不能仅仅依靠专业教育,还需要通过培育外部环境来激发起学生的提升意愿。
三、创新高职教学管理的着力点
(一)着眼于建立起工学之间的有机结合。前面已经指出,工学结合作为最早应用于职业教育中的指导原则,对它的理解也随着高职教育的展开和发展得到了不断地深化。着眼于建立起一种有机结合,其关键就在于两点:(1)形成工与学之间的有机融合;(2)形成与专业背景、岗位需求相适应的结构性工学结合。这里就提出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工学结合的融合机制和相互结构,需要放置在不同的专业群和与之相对应的岗位群中来进行差别化对待。
(二)着眼于培育学生基础性的职业素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高职院校需要厘清自身在培育学生职业素质时的职能边界。上文已经论述到,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还需要得到外部氛围、环境的影响,以及由获得内生激励而自然产生的自主和自愿意识。不难发现,这些环境和激励因素在高职院校中都不十分具备。因此,着眼于基础性职业素养就在于,为他们建立起基本的职业素质结构,并聚焦技能发挥的内在需要,以这种“需要”来驱动基础性职业素质的培养工作。
(三)着眼于发挥技能与素质间辩证关系间辩证关系所内涵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二者双线提升的内在动因。着眼于发挥二者的辩证关系就在于,首先需要厘清二者各自的表现形式,从表现形式出发建立起有序的人才培养方案。再者,根据二者相统一的关系来为实训项目设计和学生职业素质训练提供指导。笔者认为,目前的主要矛盾是过度追求技能的提升,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建构。因此,通过二者的辩证关系应重点在于推动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四)着眼于依托传统文化实现双线提升。“重点在于推动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则需要通过具体的人才培养手段来得以实现。本文意在创新高职教学管理模式,所以在这里也就提出了“依托传统文化”的建议。如,以国学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应用于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工作时,能够借助文化氛围的营造来消除学生浮躁的心理状态,进而能够更好地使他们不断完善自身的心性修养。
四、实施途径
(一)以专业群为单位区别对待工学结合。将工学结合模式在高职教学管理创新工作中落地,则需要追求其实效性。而对实效性的追求,则首先需要在校本要求下对各专业群进行归类。以专业群为单位不仅能够保证技能与素质双线提升中二者间的结构匹配,又能降低因此而创新的各项成本。由于不同高职院校其所设置的专业结构存在差异,所以这里应强调校本要求。为了对专业结构进行科学分类,应在教学院系、教务部门、招生就业部门共同协同下来完成。
(二)以就业形势制订技能素质提升目标。这里的就业形势不仅内含有就业趋势、预测的内容在里面,还存有本校以专业群为单位的各自就业特点。之所以需要根据就业形势来制定目标,归因于这里的素质主要体现为职业素质。只有通过就业信息反馈和就业趋势预测,才能确保素质提升目标的准确性与合理性。本课题组在校本要求下针对经管专业群提出了这样的目标,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并能根据岗位能力动态需求,具备自主开展技能再造和提升的学习意识。
(三)以实训教学为主体建构基础性素质。前面已经就工学结合中的主要矛盾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突出加强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素质培养的观点。为此,应挖掘实训教学在这一方面的功能作用。笔者将基础性素质要件归纳为:合作意识、挑战意识、进取意识等。因此,在实训教学中可以设置以小组为单位的方案设计项目,该项目应具有商业应用价值。为此,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市场信息、关注业态发展状况,而这又能激发起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来。
(四)以顶岗实习来促进职业意识的形成。顶岗实习是毕业班所要经历的教学环节,该实习的主要特点在于,学生已步入企业参与到实际的工作中来。从而,企业环境就能起到激励学生形成技能提升和再造的意愿,而这又是职业素质中所最为重要的组成要件。为此,学校方应与企业方达成共识,即学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因给予适度的劳动报酬,并在校企合作下形成就业订单制度。这样一来,在物质激励的作用下,以及在岗位竞争环境的影响下,大都数学生便具有技能提升的意
(五)发挥学校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优势。上文提到了应借助传统文化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而以国学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则可以利用其的品茗、赏茶、茶道等活动,平复学生内心的浮躁。不难理解,在学生不具有平常心的情形下,若想提升他们的职业素质则是徒劳。首先,学习意识便难以形成。为此,可以组建与传统文化传播、实践有关的社团,该社团应由具体的教师给予辅导。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兴趣班和宣传活动,在校园中培育起注重修心的职业文化氛围。
五、实证讨论
(一)校本要求下提炼国学文化元素。目前,在高校所进行的素质教育领域,大都未能形成校本特色。这样一来,就无法使素质教育与学生的专业能力融合起来。可以这样理解二者的关系,即职业素质能开发和改善学生的心智模型,从而在非智力因素的支撑下来增强专业能力这种智力因素的发挥效果。因此,将国学文化引人到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之中,就必然要考虑到与本校学科、专业结构的适应性问题。具体的做法包括:第一,分析不同专业群学生在人文素养的短板。第二,针对短板来提炼国学文化中的各类元素。
(二)融入職业素质教育课堂体系。我们不能排斥现行职业素质教育的课堂形式,只是认为需要将职业素质教育拓展到课堂以外的时空范围。为此,这里就需要建立合理的融入机制,使得国学文化能与现行的课堂教学形式相适应。笔者建议,可以设置国学文化知识教学专题,或者在专业实训环节设置职业素质养成训练项目,然后将国学文化教学融入到职业素质养成训练项目之中。这里需要大力挖掘实训教学对国学文化的承载能力,从而满足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学习要求。
(三)形成引导启发式的教育模式。将国学文化引人到高校职业素质教育之中来,需要在启发式的教育模式下来开展工作。不难理解,大学生在现有的成长阶段上已经具备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还存有青春期所赋予的叛逆心态。因此,若是采取说教式、批评式的教育模式,这将在大多数学生心中产生腻烦情绪,从而不利于国学文化助力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可见,选择引导和启发式的教育模式是符合现实需要的。
六、小结
本文认为,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加强,这不仅提升了高职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也显著增强了他们在初次就业中的竞争能力。但反思这些年高职教学管理创新工作也不难发现,一味的突出岗位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仍是困扰当前高职教育界的普遍问题。当前,应把技能与素质双线提升作为教学管理创新的主线,其实施路径可围绕着:以专业群为单位区别对待工学结合、以就业形势制订技能素质提升目标、以实训教学为主体建构基础性素质、以顶岗实习来促进职业意识的形成、发挥学校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优势等五个方面来展开。
参考文献:
[1]张良,唐志红.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成人教育,2010(10):23-25.
[2]姜宇国.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28(6)38-42.
[3]许陈红.“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创新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60-61.
[4]李宏.“工学结合”模式下创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21(1):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