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的历史传承及当代内容

2018-05-25 08:49孙立刚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培养途径家风

孙立刚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无论是大的家族或部落还是普通家庭都非常重视对家风的培育和教化。家风又称门风,具有一定传承性、实践性、和终身性的特征。同时,受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其内容在当代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如孝顺父母、诚实守信、勤俭持家等。对此,我们可以从家庭、学校、新闻媒体加强对家风教育的培养。.

[关键词]家风;历史传承;培养途径;当代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1-0110-03

一、家风的涵义和特征

家风内在包含多层意蕴,其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同时和家书、家规、家训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家风的涵义

《中国古代生活词典》认为;“家风指一个家族的传统风习而言,是在家长或主要成员影响下自然形成的、潜移默化的传统习惯和生活作风”。为了更好理解家风一词,我们要对家风、家教、家训、家书加以辨析。有人将家风等同于家教、家训这样的说法有失偏颇,容易使人误导。它们之间有关联同时又有区别。家风是经过长时间的累积、酝酿而成的结果,是一种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过程,是一种无形的、看不见的、摸不到的。家训是家族中的长者通过制定规则、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以此达到约束、矫正的结果。家教是一种家庭内部的教育实践活动、是长辈通过,榜样示范、言传身教等方式将一定的道德准则、规范要求、传递给成员的过程,而家书则是作为一种物质承担载体的作用。因此,家教、家训、家书对于家风的养成有着隐性的作用,而家风则融于几者之中,他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但又不可分割。

(二)家风的特征

家风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为依据、具有属于自己的独有的特征。

第一、傳承性。优良家风上承传统,下接家庭,其形成和传承受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双重因素影响。我国封建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家风的内容在具体历史背景条件下会受当时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被打上时代的烙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社会存在发生变化时,社会意识也相应随之改变。家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反映,会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和当时文化氛围影响,扬弃原有家风内容,实现家风内容的传承和创新。另一方面,家风的传承是发生在家庭内部,以家庭为单位纵向完成传承和发展。其传承方式分为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精神的传承是以世代相传的关于为人处世、道德规范的标准,以家教、家训等为手段,物质传承以家书、牌匾、实物等形式,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相互作用共同承载优良家风。

第二、实践性。家风一旦形成就不单单停留于思想或意识层面,还最终表现在指导实践活动上。通过家庭日常的生活实践活动,如娱乐活动、家庭教育、衣食住行等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灌输,行为的矫正,使之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取向,使家庭成员明确怎么做是符合道德规范的?怎么做是触犯社会道德底线?同时,家风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其内容又来源于实践,通过吸收、扬弃和创新,使家风的内容既保持本质核心的不变,又增添新的内容使其丰富多彩。

第三、终身性。良好家风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基础的也是终身的,家风的养成并非是生硬的灌输,它是以一种柔和的、春风化雨般的方式,让我们去感知、去模仿、去接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家风起到的教化作用带有启蒙的特性,因为家庭是每个人教育的摇篮,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价值观的树立,良好品质的培养。同时,这些良好品质又会贯穿于人的生命过程的始终,使其家庭成员在良好家风的影响下都具备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个人操守,对人有终身的影响。

二、家风的历史传承及当代蕴含

家风的形成历史悠久,并且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的内容会随着当时的经济条件、政治氛围、区域文化等的变化而改变。梳理好家风的历史,对于树立当代新家风形式有着重要的理论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家风的历史传承

“受中国以儒为主,释道并存等特征的传统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家风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为哲理依据,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旨归,以“家和万事兴,和天人合一为理想诉求,以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宽以待人、勤俭节俭,诗书继世、谦虚谨慎和精忠报国等为修身立世的圭臬,延展并贯穿于民风、国风的形成、发展与变迁始终”。为了更好把握家风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我们首先要阐明家庭的产生过程。家庭作为社会当中最小的细胞,人类社会最早的组成形式之一,它的起源要比国家、民族要早得多。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个体对抗自然的能力要远小于群体,所以群体生活共同对抗来自然的挑战就可以更好地保证个体的生存,在群居状态下,两性关系较为复杂处于一种杂婚状态,这就是家庭的萌芽。而后,家庭的形式又经历了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一夫一妻四种形式,家庭的产生为家风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周易》即《易经》是传统经典之一,其中的《家人》篇便向我们展示了早期家庭的家风和家规,即:忧患意识、和谐是福、男外女内、敬祖善奴。中华民族自古便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死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不仅体现在帝王将相、文人骚客,还表现在寻常百姓家,即使在当代中国,忧患意识的普及和教育仍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和谐是福:和谐状态来源于家庭内部、家庭和外部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只有实现各部分相互之间的契合才能构建一种和谐的氛围。男外女内:是我国家庭常见的分工模式,即使在高度强调女性的地位的今天,这种模式一直适用。敬祖善奴:孝悌敬祖、善待他人,孝文化一直是家风文化中的核心,而且一直延续至今。

汉代,士大夫国家观念强固,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和家庭相结合,处于一种家国同构的状态。由于士大夫国家观念的强固,所以多有以天下教化为己任的人。魏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征伐不断,儒学大一统的地位受到挑战,文人、士大夫对政治漠视甚至回避,关注点由国转向家。唐时期,门阀士族家庭走向衰落,但长幼尊卑秩序依旧。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时期,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儒家纲常伦理思想又得到重视,如明太祖颁布的“圣谕六言”,康熙颁布的“上谕十六条”,以官方的形式通过普及教育使家风完成社会化过程。

步入近代社会,传统小农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西方文化的渗入,家风的内容也随之改变,自由、平等、理性等新家风逐渐形成。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提及家风多认为是积极地、精华的、健康的。实际上,“这只是说者的一种期许,一种渴盼,家风本身并不蕴含有这样的意味。否则,“良好家风”就是毫无意义的同义反复”。家风如同校风、社会风气一样,有好有坏,有的家风重义轻利、勤劳俭朴,有的家风忿戾凶横、唯利是图。

(二)优良家风的当代蕴含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出,要注重家风的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当代家风建设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当代家风内容主要有: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勤俭持家。

1.孝敬父母

中华民族对于孝历来重视,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核心内容,是家风体系的基础。我国封建社会以宗法血缘制度为支撑,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注重长幼尊卑,家庭结构相对来说也较为复杂。步入近代社会,传统大的家族逐渐被单一的、简单的家庭结构模式所取代,所以当代家风中的孝对比过去其内容和方式也有变化。孝顺父母,物质上的保障是必要的,同时还应该有精神的交流,由于当前的家庭结构,子女很多时候都在工作和学习,缺少对父母的陪伴,所以在现代家风中要注重亲情教育和感恩教育,尽量抽出时间陪伴父母。另一方面,当代家庭中的孝不同于过去的愚孝,“郭巨埋儿”、“卧冰求鲤”并非是以一种正确的方式来达到孝顺的目的。我们倡导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对于家庭和社会都是必要的,但绝不是回到过去家长制的等级关系中去,而是要提倡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新型关系,如果父母的言行是不符合法律和道德的,我们不仅不能顺从还应该加以纠正。注重当代家风中孝的建设和培养,对于家庭的和睦、社会的良好运转都至关重要。

2.诚实守信

诚信是试金石,既检验着一个人的品德,又是一个国家民族性格的折射。《论语·颜渊》有语:“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古有商鞅立木取信,取信于民,季布一诺,诺值千金,今有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孙水林为信守诺言不拖欠工人工资返家途中发生车祸死亡,其弟孙东林完成哥哥的遗愿,及时还上工人的工资,其行其言感动每一个人,这就是诚信的力量,也是诚信精神。当代中国,商品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在利益的驱使下过度的以金钱为追求目标,出现为追求利益,追求价值、投机取巧、蒙混逃避、甚至铤而走险把诚信抛之脑后等等不良现象。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诚信的培养既要注重为人处世,讲诚信、讲信誉,还应该将正确的金钱观和诚信有机结合,父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使孩子明白在取得正当利益的同时要有诚信精神,不可以危害他人为前提肩负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3.勤俭持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提出“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无数先贤、诗人、政治家、思想家等,对勤俭持家从不同层面都给予了肯定并且身体力行。勤俭持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勤劳二是俭朴,即不铺张、不浪费、辛勤劳动、勤俭持家。无论是家庭贫困,还是经济富裕,都应该秉持这种观点。当代社会由于的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生平不断提高,由此引发的铺张浪费之风、奢靡之风盛行一时,造成社会财富和资源的浪费,对社会风气产生极坏的影响。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对勤俭持家的优良品质的培养要从细节和小事之处抓起,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对孩子进行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习惯,不过度从众,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适度消费,不随意浪费粮食,使孩子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通过这种优良家风的教育,使勤俭持家成为每个人自觉的操守,让其成为当代家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从而在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净化社会风气。

三、优良家风的培养途径

优良家风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家庭、学校、社会、新闻媒体等在优良家风的培养过程中需形成合力,共同起作用构建一个完备的体系。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优良家风培育的主阵地,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培育优良家风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首先,父母要以身立教,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内涵,并表现出勤俭持家、孝敬父母、严于律己等凸现家风的行动,使子女在耳濡目染中逐渐理解家风的精髓并践行在行动之中。其次,父母对于传统家风应持辩证的态度,继承并弘扬积极、健康的內容,如自立自强、宽以待人、尊老爱幼等,而对于传统家风中的封建纲常伦理、狭隘、愚孝等糟粕予以摒弃。再次,父母要注重培养方法,坚持奖惩结合、赏罚分明,同时让家庭成员有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鼓励其发表对家庭事件的看法,从而构建一个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因其系统性、计划性、和目的性等特性对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具有矫正和塑造的作用。同时,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提升道德修养,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这与家风教育是相契合的。所以,为了更好的培育优良家风,应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学校文化氛围的熏陶、和个人自觉的程度,实现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学校德育教育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和优良家风的内容,开展优良家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不仅在理论上融会贯通,而且在实践中深有体会。

(三)发挥新闻的宣传和导向作用

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培养优良家风不可忽视新闻媒体的力量。新闻媒体作为一种大众媒体兼具政治性和社会性,它为我们的生活所服务,同时又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优良家风的培育需借助新闻媒体这一平台,发挥其宣传性、便捷性、真实性等特点。借助电视新闻、门户网站、公益广告、互联网新兴阵地,通过宣传教育、传播主流价值取向,使社会成员慢慢接受熏陶,形成正确的三观,打造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积极地向上的家风。同时创新家风内容传播途径,如:利用公益广告在电视、广播、地铁滚动屏上、传播优良家风内容,评选模范家庭、晒家书、制作关于家风内容的书籍、报纸、音像制品等。总之,通过新闻媒体使好家风真正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

参考文献:

[1]何本方,李树权,胡晓昆.中国古代生活词典[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846.

[2]徐俊.当代优秀家风的时代内涵与培育路径[J].学习论坛,2015(9)64-68.

[3]张崇琛.从《周易·家人》看中国早期的家规与家风[J].职大学报,2014(3)80-82.

[4]徐梓.家风的意蕴[J].寻根,2014(3):4-7.

猜你喜欢
培养途径家风
勤劳是最好的家风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幽默好家风(二)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家风
幽默好家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