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的必要性

2018-05-24 10:20朱亚丽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主体性必要性阅读教学

摘要:教育源于生活,教育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日常的现实生活具有教育价值。师生日常的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都会不时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并产生作用。学生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不是白板一块,他们都带着自己特殊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带着自己对人生、对他人、对社会、对事物的认识、看法和态度,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和意志特征,它们会成为师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成为学生探索问题的动机和起点,它们也会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教学活动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近感,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感情体验,引起兴趣,使其热爱学习、主动学习。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主体性;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2-0093-01

1.历代中外教育大家的共识

2000多年前,中国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学思结合"和"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记》在反复对照当时注入式教学的弊端的基础上,再三强调"善喻",提出实施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三条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还说明了其各自的心理学依据"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2]。明朝陈献章则提出了"学贵有疑"的教学思想,"学须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疑而后问,问而后知,知之真则信矣"[3]。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强调,教育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独立探究與自学,而不是"硬以自己的意思压到学生身上"[4],像注水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叶圣陶先生也多次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5],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国外,上至苏格拉底、柏拉图,下至苏霍姆林斯基,都有大量的关于主体性教育的真知灼见。例如,苏格拉底认为:"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要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个新思想的"产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既获得新的知识,又学到如何获得知识的本领。"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更坦诚地指出:"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6]。在教学中,"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接受和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7]。由上可见,培养学生在阅读乃至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并不是某个人在某个时候头脑中的闪念,而是古今中外杰出教育家们教育经验的总结。古今中外的新老教育家们在这方面确实达成了共识。

2.当代和未来教育的主旨之必需

"主体性教育"、"素质教育"等新的科学的教育理论都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等教育环节,无论其作用有多大,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人类已有的知识才能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东西;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进行的,外部的影响只起一种促进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独立活动,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智力和才能,转化为他们的思想观点、心理和个性品质以及人格的一部分,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方法结构。可见,调动和提高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个人主体性,是当代教育也必将是未来教育的主旨之必需。

3.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之必需

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主体性,其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广泛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比如2003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者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成语"智子疑人"的典故去深入地、展开地思考问题,既考查了学生在思想道德层次的认识能力,又考查了考生在哲学层面的认知程度,考生如果没有一定的思想,独到的见解,严谨而又敏捷的思维,纵有丰富的词汇,也难得高分。这就要求在日常的阅读教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权和主体性,让他们真正在阅读中体会到乐趣,吸取到营养。训练他们分析和理解阅读的能力。

4.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之必需

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养成种种良好素质及能力,才是其终身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而正是这些为他们自身的发展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增加学生的主体人格,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力、理解力、表达力、注意力、自制力、自信等智能和心理素质,逐步养成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否则,我们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就将是一句空话。

5.对现代和未来社会服务之必需

为了满足现代和未来社会对所需人才的内部素质结构的需要,教育必须培养出大批适应开放型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生活模式,具有优良的思想和身体素质,开放型的思维方式,多维智能结构,强烈的主体意识,自立自主又团结协作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精神及敢于创新、百折不饶、不断追求新知识、获得新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当代教育新理念·第三节 主体性教育观念的现实意义》[M]

[2]孔子.《礼记·学记第十八》[M].长沙:岳簏出版社

[3]陈献章.《明儒学案·白沙学案》[M].

[4]蔡元培.《蔡元培全集》[M].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74

[5]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4

[6]第斯多惠《第斯多惠教育文选》[C].158-159

[7]第斯多惠《第斯多惠教育文选》[C].158-159

作者简介:

朱亚丽,学历:本科,职称:中学初级,从教10年,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主体性必要性阅读教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