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其培养研究

2018-05-24 10:20张世辉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社会教育社会责任感大学生

张世辉

摘要:大学生存在社会责任感理解层次不高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发挥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渠道作用,发挥社会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重要作用等途径,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2-0003-02

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分析

从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调查情况来看,94%的大学生选择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只有5%的大学不太清楚是否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上述结果显示,大学生总体上具备社会责任意识,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依然有少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亟待提升。

总体来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情况积极向上,但是,仍有少数大学生存在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象,分析原因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

2.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2.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1)社会责任感理解层次不高。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感有基本认识,但是受国际国内、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多元影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認识水平还相对较低,难以讲清楚说准确相关的概念和特点,认识不到位甚至存在曲解的现象,有时会产生"一旦负责就是吃亏"的想法,导致大学生转向对自身利益的过分关注,缺少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很多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认知有要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意识,但是由于自身认知程度、理解水平和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准确理解社会责任感的涵义。[2]

(2)社会公共责任感水平不高。调查表明,少数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定位是让自己找到好工作,过分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甚至认为个人理想实现才是金科玉律,势必无视了个人对社会和国家应该履行的责任。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方面,表现的不太好,只有43%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另外74%的学生认为不需要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活动也是与个人利益相关的活动,只有一部分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使参加活动也是很少顾及到集体,顾个体的较多,认为集体缺乏向心力,对集体缺少归宿感。总体来说,大学生在日趋紧张的学习和生活中,首先考虑的是自身,难以过多关注涉及集体的利益。

(3)个体社会责任意识较弱。关于"你当下最需要努力提升的方面"的调查显示,54%的大学生回答是"个人的学业",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只关注个体发展前途和个体价值的实现。这种情况下很难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很难培养出大格局、大视野、大胸怀的合格大学生。一些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只有"眼前的苟且"即个体利益,没有"诗和远方"即社会理想。

(4)责任实践能力不高。现实中,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认知,但是受复杂环境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有一定认知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依然停留在表面。调查表明,42%的大学生表示"知道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而缺少集体活动";32%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履行社会责任,但是没有突破口"。这在某种意义上表明,虽然自己具备集体服务意识、承担社会责任勇气,而因为学校、社会等环境,要么是缺少集体活动、或缺少活动方式等,难以运用到社会责任行为的实际行动中。

2.2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在"三去一补"的结构转型期,各种矛盾交织,容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不良影响,从而致使一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淡化。西方价值观宣扬个人主义,认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矛盾的,二者同时出现时,应先实现个人价值,某种意义上说不提倡过度强调集体责任感。因为大学生的三观还处于形成期,缺少对外来文化的理性判断和免疫力。[3]

(2)家庭因素。父母的知识结构、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水平直接决定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水平,父母的为人处世观念、言谈举止都直接影响着孩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深入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大部分家庭特别是城市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人对孩子是百般疼爱甚至到了溺爱的地步。

(3)学校因素。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提出当下学校的教育方式较为单调,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着理论说教和知识灌输的层次,缺少能入脑入心的案例支撑,致使大学生在接受起来积极性都不高。

(4)个人因素。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差异性是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内部原因,因为大学生的性别、民族、素质等情况不同,多数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弱,缺乏自我教育能力。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又少,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

95后大学生强调个人主义,不同学生之间有较大差异,无法正确地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时不惜无视他人利益而去实现个人价值。他们在大学期间,个体追求产生变化,和社会实践情况有很大的不同,致使大学生出现个体角色和社会角色的混乱。

3.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路径

3.1发挥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渠道作用。

(1)丰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内容。调查表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水平的提升目前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种渠道,第一课堂以理论说教为主,缺少社会实践和互动,所以,学校要不断完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内容,不断拓展教育形式。

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校规校情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根据现实情况,不断提高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大学生关心的时政热点和第一课堂有效融合起来。

(2)完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制度。完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激励制度,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社会和个人两层次,坚持精神和集体激励为先的原则。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考评体系和信用制度,切实记录大学日常行为,把大学生的入党、评奖评优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考核相结合,根据日常表现和民主测评,建立信用制度,并实施奖惩,以此来约束、规范大学生的行为。

(3)增强高校教师队伍的社会责任感。调查表明,高校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水平,教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个人的榜样作用融合起来,另外,其他处室也应大力支持和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其提供制度和技术支持。

(4)营造高校培育社会责任的良好文化氛围。学校应发挥党群、团学组织的作用,不断提高对他们的支持和管理水平,团学组织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关于提高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实践活动很多,比如演讲比赛、义卖活动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3.2发挥社会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重要作用。

(1)优化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学校加大力度通过官方微信号、QQ、校园网等渠道宣传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事迹,通过榜样的感召力来引导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

(2)优化互联网信息的监督与管理。学校要不断加大对校园网络的监控力度,通过邀请网信、公安等部门来校宣讲,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避免行为失范,养成对他人、集体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用正确的认知去指导行动。

(3)优化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引导。政府应该健全各项法律规范和道德建设,合理掌控大众媒体的舆论导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3.3注重家庭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基础作用。应抓住家庭教育这个关键,与学校、社会形成协同效应,父母应该不仅仅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应该引导孩子的团结协作、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家长应有效发挥示范作用,通过立榜样、做表率,来有效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同时,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把握孩子的心理特点,因地制宜,遵循教育规律,一生一策,不断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让他们能切实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3.4增强自我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关键作用。

(1)引导大学生认清自身的角色与定位。大学生要主动参观警示教育展览、观看道德模范事迹等途径来进行自我教育,做到随教随醒,时时处处开展自我反省,慎独慎微,自觉将社会责任感高悬头顶,铭记于心,作为为人处世的金科玉律,真正具有家国情怀,心系天下的大德。

(2)提高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水平。大学生可以借助微信平台、电子书刊等媒体,加大力度关注时政,增强政治敏锐性,多向道德模范和身边的优秀人士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并作为终生的追求。

(3)积极践行社会责任行为。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參加学生社团组织、志愿者服务等方式,主动践行社会责任行为。

参考文献:

[1]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3]况志华,叶浩生.责任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社会教育社会责任感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