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琴 刘迎春
摘 要:文章作者基于一例心理辅导案例对中学生容易被贴上“叛逆”标签的现象给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感受,目的是希望能对这类学生有更多不同视角的思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辅导案例;叛逆;标签
笔者从事心理教育工作一年多来,在接待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时,时常会遇到一些独特的、令人深省的学生。这类学生说不上有多严重的心理问题,但几乎都被贴上了“叛逆”“不听话”“成绩不好”这几个标签,而作为心理老师,笔者一向不以“叛逆”等词来形容学生,特别是青春期的学生。本学期湖南省宁乡市第二高级中学心理室接待了一位比较特殊的学生,笔者想以该案例为典型,谈谈一些感悟和思考。
一、案例
主人公:小曾(化名),男,高一学生,因为较频繁的违纪违规问题被送至学生处进行教育,并同母亲一起来寻求心理帮助。
背景资料:父亲在外打工,母亲患有疾病并在家乡上班。该学生从小成绩不怎么好,有些自卑,自我评价低,常将头埋得低低的,不敢直视他人。在学校习惯跟同样成绩不好的、喜欢嬉戏玩乐的学生在一块,也将自己归于这一类人,崇尚哥们义气。学生自述感受到家庭关系正发生着变化,越发厌恶这个家,讨厌看到父母在电话里头吵架,渴望尽快逃离,感到窒息。他称自己在学校也找不到学习的意义,上课听不懂,心中烦闷时就想借助抽烟来解压,上课无聊时也就只想找同学讲小话或看课外书来打发时间,想放弃学业外出打工。母亲始终心情沉重,默默不语,不知如何是好,只说自己孩子比较叛逆,平时很难与之沟通,不知道孩子到底怎么想的。
心理辅导结果:在一系列的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刚开始,小曾有出现过暂时的好转现象,愿意与母亲袒露自己的想法,在校也有良好的表现。可好景不长,当再次跟其班主任询问其情况时,就得知其由于与同学发生矛盾再次违反了学校的纪律,并有重蹈覆辙的倾向。至此,对该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也暂时中止了。
二、我的感想和思考
对于该案例中的学生,他较频繁和严重的违纪、违规问题只是一般的外在行为表现,而从心理层面分析,一是从小成绩不好,家人对其关心不足,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心中有烦闷时也只知道借助不合理的方式来释放,同时他也是为了获得身边人的关注,寻求存在感;二是树立了错误的交友认知,使得交往方向产生了偏差,崇尚哥们义气,并且没有被及时引导纠正过来;三是伴有学习无意义感,缺乏学习成功的内心体验。此外,小曾还存在一点心理负担,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母亲患病,有放弃学业省钱给母亲治病的想法。
每每接待到这样的学生,我最初是同情,然后就是无奈以及预感辅导工作的艰辛和漫长。之所以一开始是同情,一是因为了解青春期阶段学生内心深处的苦恼,生理机能的成熟与心理发展滞后的矛盾性使得他们承受着种种压力。该案例中的小曾就有独立性与依赖性共存的青春期心理,一方面独立意识增强,另一方面又依赖于父母,深受父母和家庭关系的牵引;二则同情他们当下的情境无法得到身边人的理解,常被贴上“叛逆”“不听话”的标签。
青春期的孩子是痛并快乐的,他们此时走的路我们曾经也同样经历过,只是有叛逆特征的“明显”或是“隐蔽”的差别。当迷惘中的青少年出现问题时,我们是否可以不以“叛逆”来标签他们,而是认同这是每个青少年会经历的一个人生过程一样,以平常心看待,无条件地给予其鼓励、陪伴和理解,相信他们能越变越好。在我们心理咨询工作中有个非常好的术语,那就是对所有来访者给予“无条件积极关注”,指的是治疗者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每一位来访者,也就是不管来访者如何,我们都要始终相信在他们身上是存在一些积极因素的,也是能够有所改变的,这是一种对来访者的一种信任和信念。那么,当我们面对这种所谓的“叛逆、不听话”的学生时,是否也同样能够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态度来对待他们呢?能否始终相信他們能够变好,不抛弃、不放弃?
或许,在面对小曾这样的学生时,除了一般的心理辅导工作,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在这条探索解决办法的道路上,我们又或许可以从《变形计》和《镜子》这两个节目中获得一些启发:真正能让“问题”学生完成蜕变的,不在于单单改变父母或改变学生一方,而理应是父母与学生的共同蜕变与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高永金,黄新新,何 珍.中学生叛逆心理访谈报告[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24):16-18.
[3]文国庆.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是社会的镜子——浅析家庭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J].数字传媒研究,2017(6):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