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治中
文摘:《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要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生活原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现到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景;课程标准;教学应用;情景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2-0168-01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学生视野,進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的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
1.走近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在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
2.捕捉生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找平时见到的桌子、教室、文具盒、数学课本等实物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再如:在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可以利用学生到商店买东西的生活经验去发现和理解算法。教师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小明的爸爸到商店买皮鞋,身上有145元,每双球鞋95元,爸爸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同学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元,再用45元加上找回5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45-100+5的算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探究出算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思想,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3.解决生活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很有用",它是被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了的,这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但它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生活情景,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
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让学生测量自己身上的或别人身上的手指、手掌、腿、头、裤子的长度及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在用。 再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
①有鲜橙多饮料一箱是12瓶,这样的饮料15箱大约有多少瓶?
②请学生猜测,然后,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来说明,你猜测的数是正确的或比较接近正确答案,或说明与正确答案相差很远?(学生得出需要计算12×15=)
③怎样算呢?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这种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效应,而且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猜测,试图培养学生对数的感知和直觉思维能力,同时也使所有的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这时让学生计算12×15=?就不是出于教师的主观要求,而是学生的自身需求。这样使数学知识的学习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定能产生思维的火花。
总之我们一定要"立足生活、走近生活、体验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情境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不断积累课堂情境知识,才能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