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

2018-05-23 05:36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8年16期
关键词:炖菜腊八粥炊烟

主题解说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长的岁月,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经典阅读

故乡的吃食

北方人好吃,但吃得不像南方人那么讲究和精致,菜品味重色黯,所以真正能上得了席面的很少。但那些家常菜一直是我们的最爱。

如果不年不节的,大家吃的都很简单。由于故乡地处苦寒之地,冬季漫长,寸草不生,所以吃不到新鲜的蔬菜。我们食用的,都是晚秋时储藏在地窖里的菜:土豆、萝卜、白菜、大头菜、倭瓜,当然还有腌制的酸菜和夏季时晒的干菜,比如豆角干、西葫芦干、茄子干等。人们喜欢吃炖菜,把主食泡在炖菜中,比如玉米饼和高粱米饭,一经炖菜的浸润,有如酒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滋味格外的醇厚。而到了夏季,炖菜就被蘸酱菜和炒菜代替了。这个季节的主食就不像冬天似的以干的为主了,这时候人们喜欢喝粥,芸豆大碴子粥、高粱米粥以及小米绿豆粥是此时餐桌上的常客。

家常便饭到了节日时,就像毛手毛脚的短工,被打发了,节日自有节日的吃食。先从春天说起吧。立春的那一天,家家都得烙春饼。春饼不能油大,要擀得薄如纸片,用慢火在锅里轻轻翻转,烙到白色的面饼上飞出一片片晚霞般的金黄的印记,饼就熟了。

立春一过,离清明就不远了。人们这一天会挎着篮子去山上给已故的亲人上坟。篮子里装着染成红色的熟鸡蛋,它们被上过供后,依然会被带回到生者的餐桌上,由大家分食,据说吃了这样的鸡蛋很吉利。而谁家要是生了孩子,主人也会煮了鸡蛋,把皮染红,送与亲戚和邻里分享。所以我觉得红皮鸡蛋走在两个极端上:出生和死亡。它们像一双无形的大手,一手把新生婴儿托到尘世上,一手又把一个衰朽的生命送回尘土里。所以清明节的鸡蛋,吃起来总觉得有股土腥味。

清明过后,天气越来越暖了,野花开了,草也长高了,这时端午节来了。家家户户提前把风干的粽叶泡好,将糯米也泡好,包粽子的工作就开始了。粽子一般都包成菱形,若是用五彩线捆粽叶的话,粽子看上去就像花荷包了。粽子蒸熟后,要放到凉水中浸着,这样放个两天三天都不会坏。

端午节之后的大节日,当属中秋节了。中秋节是一定要吃月饼的。那时馅是用青红丝、花生仁、核桃仁以及白糖调和而成的,非常甜腻。我小的时候吃月饼时,吃得牙痛。爸爸会抱起我,让我从月亮里看那个偷吃了长生不老药而飞入月宫的嫦娥,可我那双朦胧的泪眼看到的只是一团白花花的东西。月光和我的泪花融合在一起了。在这一天,小孩子们爱唱一首歌谣:蛤蟆蛤蟆气臌,气到八月十五,杀猪,宰羊,气得蛤蟆直哭。

中秋一过,天就凉了,樹叶黄了,秋风把黄叶吹得满天飞。雪来了。腊月和春节也就跟着来了。腊八的时候,人们要煮腊八粥喝。腊八粥的食材非常丰富,粥中不仅有多种多样的米,如玉米、高粱米、小米、黑米、大米;还有一些豆类,如芸豆、绿豆、黑豆等,这些米和豆经过几个小时慢火的熬制,香软滑腻,喝上这样一碗香喷喷的粥,真的是不惧怕寒风和冰雪了。

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

人们一年的忙活,最终都聚集在除夕的那顿年夜饭了。除了必须要包饺子之外,家家都要做上一桌的荤菜,少则六个,多则十二、十八个,看到盘子挨着盘子,碗挨着碗,灯影下大人们脸上的表情就是平和的了。他们很知足地看着我们,就像一只羊喂饱了它的羊羔,满面温存。我们争着吃饺子,有时会被大人们悄悄包到饺子里的硬币给硌了牙,当我们“当啷”一声将硬币吐到桌子上时,我们就长了一岁。

(作者迟子建,选自《我的世界下雪了》,有删节)

1.作者按时间顺序写故乡节日的吃食,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立春:春饼——清明:(  )——(  ):(  )——中秋:(  )——腊八:腊八粥——春节:年夜饭。

2.请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第六段引用孩子们的歌谣有什么作用?

4.第七段这样写:“腊八粥的食材非常丰富,粥中不仅有多种多样的米,如玉米、高粱米、小米、黑米、大米;还有一些豆类,如芸豆、绿豆、黑豆……”有人说作者罗列各种米和豆显得很啰唆,结合文章主题,谈谈你的看法。

仿真训练

墟里炊烟直

炊烟是村庄的标志,是村庄的灵魂。因为炊烟,村庄显得优雅、曼妙、纯美。追忆如歌岁月,从故乡出来的我们最忆依依墟里炊烟。

早晨,第一缕阳光小心翼翼从门缝里钻进房间,直直的光线下万物明丽而鲜活,映衬着尘埃、人声、鸡鸣,外人定会说此时整个村庄从睡梦中苏醒,其实村庄早就醒了,醒在村里第一户人家徐徐升腾的炊烟中。劈柴、担水、捡菜,炊烟下人家忙碌的身影显现,一个家开始一天的运转。一条条炊烟不知觉间冒出,刚才还是独奏曲,这会儿已不知是几重奏了。淘气的风娃娃也来凑热闹,这里嘴角翕动轻轻吹一口,那里鼓足腮帮使劲吹,炊烟扭动身姿,如舞者婀娜多姿,慢慢地相互靠近,相互交融,闻到爆炒春笋的香气,也有葱香的四溢,夹杂着清香的野菜味,这味道弥漫了整个村子。炊烟下,村里孩子等待早餐的空隙,捧着书本静坐灶前。也许是取暖,搓搓手,时不时乜斜锅中的美味,然后继续读唐诗宋词。乡间的小路上已传来老牛的哞哞、山羊的咩咩、小狗的吠叫;小河里鸡鸭鹅扑翅欢腾了,来个一决高下;树枝上一派叽叽喳喳,鸟儿活蹦乱跳。炊烟散去,村庄的精彩刚刚拉开大幕。

一缕炊烟代表着一片生机,更是一种生命的信号。村里七十多岁的李奶奶,有人将烧好的饭菜送到她家,被断然拒绝,她表示自己还是能下得了厨房,升起炊烟。每到生火做饭时,母亲总是打发我看看李奶奶家的炊烟有没有升起。一次李奶奶家的炊烟一直没动静,我告给父母,赶去一看,李奶奶拿柴火时摔倒在地,幸亏发现及时。

炊烟之后伴随着母亲的叫唤,提醒顽皮的孩童该是回家了。我和小伙伴在村外上天入地,我们没有手表,可到了饭点我们会准时回家,因为远处的炊烟在呼唤我们,炊烟升起就预示着要吃饭了。有些伙伴疯玩,跑到山里,有时忘了返家的路程,他们不急不哭,只要看着炊烟,往那个方向走,定能找到回家路。

在丰收的日子,一些人家劳力不够,村里人会主动帮忙。好客的主人会早早备好各色菜品,请来七大姑八大姨帮忙。家家锅灶烟火熊熊,烟囱上的炊烟也是虎虎有生气,不间断地直向天高冲,似乎要将这香气带到远方。在田地上忙碌的壮汉们,擦擦汗,抽一根烟,看到远处炊烟四起,舌干口燥的嘴里顿生涎水,期待美味大餐。菜品烧好后,用扁担挑到田间地头。地垄就是餐桌,十几个壮汉一字排开,大快朵颐。在几天的忙碌中,炊烟也忙碌着,今天谁家的炊烟最欢,就知道善良的村人为这家帮忙了,远远望去仿佛能看见祥云在烟囱上飘过,给这家人带来幸福。

乡愁在眼中,在记忆中,是那斗转星移中的依依炊烟,还有母亲的声声唤儿归家。

(作者叶军,选自《浙江散文》2017年第3期,有删节)

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最忆依依墟里炊烟的原因。

2.请说说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第五段写丰收的日子乡亲们的日常活动,但紧扣“炊烟”来写,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4.简析结尾的表达作用。

猜你喜欢
炖菜腊八粥炊烟
万灶炊烟 “花”下相逢
一起喝腊八粥
初冬
炊烟
给我一口锅,我能炖了整个世界
做炖菜砂锅最好选无釉的
咕噜咕噜,您的冬日炖菜上线了
腊八节
过年啦
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