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建萍
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传播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人生观的重要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从而推动教学获得更大的成效。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情境创设;民族精神;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9-0012-01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品德课更需要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的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层次创设问题情境,有的放矢地感染学生,通过情境创设激发起学生学好品德这门学科的情感。
“品德与社会”源于生活,教师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打开生活经验之门,才能增进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致,强化他们的体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逛商场”一课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逛一逛商场,亲身尝试如何“货比三家”和“仔细购买”,从中获取直接经验。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再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参与小组模拟活动,组员们兴趣颇浓地在“商场”里买到了“价廉”的货物,又在“商场”的“捉假”活动中买到了“物美”的货物。这样,在走走看看中能学到新知,学生们兴奋不已。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通过实物演示,他们便能豁然领悟。实物演示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它既可以由教师进行示范,也能够将实物展示的机会和权利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体验活动之“小鬼学当家”中的“我是精明的采购员”一课为例,教师可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各种伪劣产品带进课堂,并根据知识点逐一查找伪劣之因。学生在合作中很快明了:一般的商品都注明了商标、厂家和厂址,食品的包装上还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易于接受和理解课文的要点。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或请学生)还可以加入旁白,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这样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情境,充分感知人物形象。例如,在教学“绿色小卫士”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知道垃圾是宝贵的再生资源,教师课前让学生用图片的方式去调查自己家里一天有多少垃圾,并查找小卫士垃圾分类的图片。在课上学习时,学生边看图片边听调查小组队员的介绍,头脑中的疑难点自然就一扫而光。文与画是相通的,通过PPT呈现图画,可以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再现课文情境,在情景交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合适的音乐,借助音乐为学生渲染情境、创造气氛,突出品德课程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心灵的启迪,这正是音乐走进与辅助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独特作用。如教师在教学“民风民俗”一课时,通过播放各种少数民族的乐曲,能让学生轻轻松松走进壮族、走进蒙古族等,身临其境地感受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因此,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根据教学内容搭配合适的音乐,调动学生的听觉与视觉,借助音乐辅助课堂教学、渲染整体情境,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通过情景模拟活动真切地再现教學情境,如同演戏那样去讲述自己的所想所感,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模拟表演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而且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社会生活的过程,从而深化道德认识,提升感知能力。如在教学“感受村民选举”“生死不离”“面对欺负与威胁”等课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演,不仅能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做到换位思考、体谅对方,也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求知欲更强。同时,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从一个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变成了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主人公角色,不仅能将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更能在角色情境的体会中理解教学内容。
总之,品德与社会教学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将单调的品德学科教学变为入情入境的教学,在触景生情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情激情中拨动学生对品德学科的热爱之情,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的整体素养。
[1]陆琴.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J].小学教学研究,2015(05).
[2]王昌梅.用生活情境创设灵动思想品德课堂[J].基础教育研究,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