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境,由浅入深,逐层深入

2018-05-22 07:49崔翔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8年13期
关键词:文言用法文言文

崔翔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以较高的分值在高考语文中占据重要位置。历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型基本保持稳定,考查范围和难度也保持稳定。在解答文言文阅读题时,考生可运用以下方法:

1.从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

面对一篇文言文,考生应通过整体阅读,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具有什么特点,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人物之间的关系怎样,等等。如果考生不能整体把握文意,搞错了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在回答问题时易张冠李戴,混淆是非。

2.归纳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在复习文言词语时,考生要将一些文言词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和用法加以归纳、总结。比如“看见”的“见”:只须强调“见”有表“被动”的意思以及“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副词”即可,记准两个例子“信而见疑”和“君既若见录”,剩下的“看见”“拜见”“召见”“会见”“见解”等跟现代汉语中的“见”都有关系,容易理解。再比如“危险”的“危”,在古汉语中“危”经常做“正直”“高”解,例如成语“危言危行”的意思是“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再如诗歌“危楼高千尺”中的“危楼”是“高楼”的意思。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语法,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用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等。尤其是文言文中的一些固定句式,如“是以”“孰与”(和……相比,哪个更……)、“无乃……乎”(恐怕……吧)、“得无……乎”(莫非……吧,恐怕……吧)等,理解时不能分开,且需要按照固定模式来翻译。

3.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推断词义

在文言文阅读中,考生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无法理解,这时就需要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或根据下文的语境、文意来逆推。文言文特定语境中的词语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尤其是文言实词,由于其具有多义性,离开语境可能会作出错误的判断。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常见成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考生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4.区分文言虚词常见用法

首先应明确虚词在不同词性时的特点。比如文言虚词“以”,词性主要为介词和连词。“以”作为介词时,后面往往跟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如“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以”后跟名词性短语“一璧之故”作谓语“逆”的状语;而当它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或主谓短语,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以”后是“其无礼于晋”,是一个主谓短语,所以“以”只能是表原因的连词。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两个例句中,“以”都译为“因为”,但因为所连缀的词语词性不同,用法也明显不同。所以判断“以”是介词还是连词,须结合它所连带的词语作具体分析。

5.分析综合题解题思路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綜合。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据此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判断。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性判断与推理。这要求考生归纳概括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这里指的是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考场文本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文言文阅读文本)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真题在线

阅读上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解析: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本句大意是:(谢弘微)童年时代风采充溢,端庄谨慎,时机适当才开口说话。过继后的叔叔谢混很有名气,见到他后认为他很不平凡,对谢思说:“这个孩子内心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一个儿子就足够了。”考生可以通过找一些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最后反复诵读、推断即可。

答案:D

2.下列对文中黑体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解析:对于文化常识类题目,考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顺利完成,有时也可以根据文本意思进行推断。B项“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的说法错误,姻亲并非血亲。

答案: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文意。B项,住在乌衣巷的不是谢弘微而是谢混。

答案: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译文: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考生要找出每一句翻译的得分点。第一句中的得分点有:循,顺着、合乎;事,侍奉;党,亲族、家人;过,超过。第二句中的得分点有:臧否,褒贬;以,用;乱,打乱。

答案:(1)弘微性情严肃正直,举止必定遵循禮节法度,侍奉继父的亲族,恭敬谨慎,超过常人。(2)谢曜喜欢评议人物,每当谢曜在言谈中涉及别人时,谢弘微就常用其他话题打乱他的话。

猜你喜欢
文言用法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作”与“做”的用法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特殊用法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撞车”、“撞衫”及其流行中的三种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