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场景

2018-05-21 02:46曹毅
读天下 2018年2期
关键词:场景必要性渗透

摘要:初中英语文化意识在教学中的渗透是新课程标准中综合应用语言中所规定的基本内容,如何进行文化意识在教学中的渗透及跨文化的必要性,本文从插图、教材文本、写作这三个场景中去设计文化意识的渗透,从而达到培养具有跨文化知识的学习者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英语;必要性;渗透;场景

一、 引言

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出现学生语言与交际场景不符的现象较多,如让学生打电话说你是谁?我是××时,结果学生均回答为Who are you? I am ....的语言场景错误的情况。为使学生在语言应用中少出错误,减少交流的障碍,特提出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本文通过案例法、观察法和比较分析法来阐述对文化意识的渗透情况,以期能抛砖引玉。

二、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抛开文化学语言很难学到一门语言的精髓,也很难提高自己与对象国人的实际交际能力;反之在认识文化基础上去学习语言,很多时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英语使用日益频繁的今天,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初步接触英语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及传统习俗等,粗略了解中外文化的一些异同点,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尽管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在我国外语界已达成一定共识,并在2011版的《义务版英语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作了如下要求: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才能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相关的文化知识,以避免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理解障碍,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文化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通俗来讲,就是在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的情况下,个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进行得体、恰当的交流。多年来,学生都是以学习语法知识和相应的词汇为主,但由于缺少相应文化背景方面的了解,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时难免产生一定的文化障碍,常常是听懂了对方说话时的每个单词,但不能理解甚至产生曲解。比如在英语中“you are a lucky dog”是指“你是一个幸运儿”,而学习者如果没有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就会曲解这句话本身的意思。文化差异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容易产生障碍,要想成功地与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交际,就必须对对方国家的文化意识有所了解,不了解双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跨文化交际必然会面临失败。因此,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相应文化以及中英文化的异同点,能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 文化意识在教学中渗透的场景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为了能更好地渗透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能够更恰当地运用语言,本人以《Go for it》(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的教材为例,挖掘课本中已有素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方面进行文化意识渗透的设计。

(一) 利用课本配图,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

《Go for it》(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中,出现很多色彩明艳、生动有趣、形象鲜明的配图。教材中的配图不仅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为教材创设了真實的情景,还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因此,英语老师应当充分地利用这些配图,抓住时机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

例如,在7上Unit 8 When is your birthday?的Section B 中的1a和Self check的2中,出现了一些图片。

课本插入图片的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根据图片内容,找出相应的节日名称。这是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笔者在对教材进行深入思考之后,针对本科的教学目标,制定了“文化意识”的教学目标:对中西方的重要节日有更进一步了解,知道节日的由来、日期以及人们在节日期间做什么事情。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先从中国的节日说起。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①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

②When is Chinese New Year?

③What do people do on that day?

④What do people eat on that day?

通过问答及小组讨论的形式,同学们对以上问题做出了如下回答:

①Chinese New Year.

②The first day of a year according to the lunar calendar.

③Family members get together. Children wear new clothes and get red packets from relatives. People watch lion dance, watch Spring Festival Gala. People let off fireworks at night ...

④People like to eat dumplings and sweet dumplings, they always have big dinner to celebrate.

通过这种形式,我们在课上对其他的中西方节日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 利用教材文本,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

1. 词汇文本中进行文化意识渗透

词汇是在文化中负载最大的部分,词汇的意义分为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但在平时教学中多数教师只注意概念意义,而忽视词汇的文化意义或者对文化意义涉及不多,造成学生望文生义的情况,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词汇教学中必须注意渗透,不仅要注重概念意义,还要注重介绍文化意义,以避免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望文生义的情况。如七上Unit 3中的uncle在中国的称呼中分父亲和母亲方面的称呼不相同,前者称叔,后者称舅,而在英美中却是不分的,叔舅均是uncle;还有cousin在中国父亲方面的称堂兄(弟)、堂姐(妹),而在母亲方面却称表兄(弟),表姐(妹),在英美却不分男女或者堂表均用cousin;再如七上Unit 6中的dinner是指吃得最好的大餐,在中国的习惯是中午为大餐,吃得最好,而在英美却是晚上为大餐,吃得丰富,其概念意义为晚餐。再如七下Unit 2的shower:Her friends had a baby shower for her.许多同学从概念意义理解为她的朋友们为她举行了一次婴儿淋浴。此句中它不是洗澡和淋浴之意,而是指送礼会,是朋友为庆祝新生儿而举行的送礼会。

2. 语法文本中进行文化意识渗透

在进行语法教学时,把目的语文化意识对语法的影响融进教学中,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注意目的文化特点的语法现象。如九上 Unit 3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e restrooms are? Section B的2b中的句子Would you please ...?和七下Unit 5 Why do you like panda? Section A的2d Why dont you ...?=Why not ...?均不表示疑问,前者表示一种请求,在西方表示一种礼貌的请求方式,但如果是长辈或比较熟悉和随便的人之间可用祈使句来表示;后者表示一种有礼貌的请求和建议。因此教师在进行句法结构讲解时,应该介绍其语意和交际功能,从而扩展和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修养。

3. 阅读文本中进行文化意识渗透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科学地把握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所涵盖的文化素养,同时应该明白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因素不只是语言知识和阅读技巧,而且文化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多给学生补充一些涉及英美国家各个领域的知识,使他们熟悉英语语言风格和表达特色,清除因文化意识在阅读中所造成的理解障碍,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如教学九上Unit 2 Section B 的2b The Spirit of Christmas时,教师可将英美国家圣诞节与我国春节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二者的相似之处:都是新的一年的起始,都是家庭团聚的节日,都要互赠礼物并有宴会大餐等。同时比较二者的不同点,在进行二者比较之后,教师可从文化的角度让学生理解这些不同之处,尤其是圣诞老人、圣诞树、长袜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在谈及馈赠礼物时,教师也可讲解中西文化在接受礼物时的异同点:西方人感情表达直接,在接受礼物后往往当面拆封欣赏礼物,而中国人恰恰相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内敛是一脉相承的。再如在教学西方礼仪、风俗习惯时,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体态语言等文化背景:中国人跺脚表示气愤,西方人则看成是不耐烦的表现;西方人在交谈时,特别注重眼神之间的交流,以此表示听话者的专注及对说话者的尊重,但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被长时间的注视。文化背景知识的扩充不仅能够加深对教材本身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 听力材料文本中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

《Go for it》(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的每个单元附录都有Tapescripts,这个部分中丰富的听力材料也蕴含着中西方国家的文化。虽然该部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但是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适时地进行提炼,也会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

比如,在8下 Unit 4 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的Section B中的Tapescripts 1d,教学目标是根据所听内容,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压力比较,并且通过对建议的听写,考查对词汇的敏感度和正确的书写。除去听力技能的训练,我将此课的文化意识目标定为:通过比较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态度,美国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了解两个国家学生的不同的学习压力。

学生会将中国学生和美国、英国的学生的学习压力进行比较,并且得出结论:

①美国的学生父母不会给孩子制定一个将来的发展目标,不会规定要上某重点学校,而中国学生的父母会给孩子制定一个发展目标,而要求上某重点学校。

②两个国家进行比较之后得出结论,中国的學生每天最辛苦,花在家庭作业上的时间最多。美国的学生每天花在家庭作业上的时间比较少,因此他们可以参加更多的俱乐部,更好地按兴趣爱好安排业余生活。

③在中国,许多学生在假期上各种补习班,在美国学生不上各种补习班。

通过这样的课堂设计,学生在听力材料中挖掘出了文化差异,感受到中西方校园生活的异同,教师在听力教学中很好地进行了文化意识的渗透。

(三) 利用写作,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篇结构的不同,对同一事物所表达的逻辑思维上的差异。而《Go for it》(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中,写作部分非常贴近生活,反映真实生活,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要求。

如教材九上 Unit 10 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单元中 3b部分,文章讲到了法国的餐桌文化,意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法国传统的餐桌礼仪文化,从而与中国的餐桌文化进行对比,让外国朋友了解中国。如:吃或者喝东西的时候不要发出声音、嘴里有食物的时候不要说话、不要越过别人的盘子去够食物、等每个人吃完再离开餐桌等等。在进行新授课的同时,让同学们对中国的传统餐桌文化有了解,让一起吃饭的人感到舒服,做一个符合“八礼四仪”要求的好少年。

当然,学生学习英语不仅仅要了解本土文化,还需要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于是,本单元我还事先给同学们布置了任务,去搜索一下关于其他国家(如日本、墨西哥、印度和韩国按4个大组每组一个国家)餐桌文化的资料,在课上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总结和展示。最后,笔者给同学们布置一篇写作任务:你的好朋友Jack 将要去国外进行游学旅行,请您写信告诉他一些国外的餐桌文化及注意事项,以让Jack能够更好地展示中国学生的良好文明素质。

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很好地将中西方文化进行了罗列和对比,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影响。

总而言之,英语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老师要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善于引导。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渗透中西方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学生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课程教材研究所.英语(Go For It)[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刘霜.新课标下英语教学文化意识的增强[J].中学课程资源,2007(8).

[4]曹芳,瞿珏超.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学中传授文化意识的探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3).

作者简介:

曹毅,重庆市,重庆市第110中学。

猜你喜欢
场景必要性渗透
场景传播视阈下的网络直播探析
汉语语篇英译中词汇场理论和框架理论的应用研究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场景:大数据挖掘的新标准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远大前程》的哥特式解读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