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练习是一个有效的载体,因此要合理分配课堂练习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层次,让课堂练习融合现实性和应用性,以达到优化教学方法的目的,使学生通过“温固”,达到“知新”,全面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课堂练习;数学课堂;有效载体;实效性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全新教育理念,它倡导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有机整合。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往往把练习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技能技巧的强化”“检测知识的掌握情况”上,导致练习陷入了题型呆板、形式机械单调、内容封闭的误区,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练习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教学的实效,让学生在发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真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呢?
一、 合理分配课堂练习内容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因素有很大的关联:练习可以出质量,但练习也有可能加重负担。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所以在练习中存在着多、繁、杂的现象,而在我们教师的观念中又有“不加强练习,不进行重复的练习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以至于我们很少反思哪些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甚至是有负面影响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面要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面要加强过程教学,增加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时间,这样做将大大缩短课堂练习的时间,减少练习的量。因此在传统的“练习观”受到极大挑战的同时,有必要对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传统的“练习观”进行反思,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精讲精练”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意义重大,对于课堂练习分为基础达标、活学活用、能力提升三个部分,其中从题量的设计分配为基础达标占40%,主要以模仿练习为主,活学活用部分占50%,以对比练习、变式练习和综合练习的形式出现,能力提升占10%,这都分题目以拓展练习为主。
二、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层次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除了老师精彩的讲解外,更加重要的是学生掌握的情况。通过作业,学生可以巩固、内化学得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然产生新的学习欲望。教师也可以据此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和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以调整今后教学活动的组织或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教学时间是影响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控制和改变教学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控制和改变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安排课堂上这40分钟,既能让学生得到发挥自主的机会,又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有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呢?
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练习,使“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中有不同的发展”,练习要求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让差生“吃好”,又要让优等生“吃饱”,练习要有基础题,也要有发展题,还要有提高题,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学习的要求。练习设计要相互衔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三、 融合现实性和应用性的课堂练习
教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学科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学科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教学融为一体。这样的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一) 数学练习设计融入现实性
传统的数学习题是为了巩固数学知识,在某一现实问题的原型上经过高度加工而成,因而拉大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造成设计的问题离学生太远,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甚至设计问题的情境是人为编造的,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时感到枯燥乏味、兴趣索然。显然它有悖于数学课程标准关于“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的基本理念所提出的要求。因此,数学习题的设计不要局限于现成的本本,要拓展思路,扩大视野,将一些现实的题材改编成有新意的习题,使数学习题散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让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价值,增强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练习设计要扩大视野,加强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强化学科的途径和方法、密切知识与实践、课堂与社会的联系,在“数学课堂”与¨生活数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便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 数学练习设计增强应用性决定
学生数学修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能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一个人对数学有一种需要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很有用、很有价值,他就会喜欢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一种享受。数学有用,不是靠教师说教,不是靠课堂上贴标签,而是需要教师创设生活的情景,有意识地捕捉数学信息,采撷生活实例,让学生把课堂上掌握的“真空的”数学知识融入到鲜活的生活世界中加以应用,从而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工具、一种本领。例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知识点后,我针对教室内有些课桌椅会摇晃的现状向各数学小组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维修班级中破损的课桌椅!”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圆”以后,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幼儿园阿姨要把一盘饼干放在围坐了小朋友的圆桌上,她要平等地对待這些小朋友,这盘饼干应放在圆桌的什么地方?为什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有关“圆”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事与物,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学会“数学地思考”。
当数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能联系实际,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有创新地解决了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解决数学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亲近数学之情油然而生。
作者简介:
李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四川省宁南县倮格乡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