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问题导学法受到了诸多学校教师的关注。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实施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教学针对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本文提出,教师应当在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为学生设定良好的问题,创造学习情境,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问题导学;数学;初中;应用探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问题导学法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受到各个地区学校教师的欢迎,将问题导学法利用到日常的教学中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授课效率,也能够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初中数学较小学数学难度有较大的提高,许多学生反映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如概念理解不清晰、解题思路不明确、知识点分类不详细等,将问题导学法应用到数学课堂中有效解决了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某些问题。然而,由于许多老师对于问题导学法的了解不够深入,在應用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无法最大程度发挥问题导学法的作用,因此,加强对相关方面的研究十分重要。
一、 问题导学法介绍
问题导学法是一种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模式,教师通过为学生设置良好的问题情境拓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学习兴趣。在问题导学法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是教学的主体,好的问题是问题导学法的核心因素。在初中开展问题导学法教学时,教师只有设定科学合理的问题,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提高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效率,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适中性原则,教师需要在全面掌握班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提炼出好的问题,难度适中,从而避免学生过度自信或畏难情绪;第二,递进性原则,在设置问题时,教师需要注意问题的连贯性以及递进性,每一个问题与前一个问题要实现前呼后应,从而将分散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第三,重点性原则,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明确教学重点,在重难点知识处设置问题,从而发挥问题导学法的价值,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二、 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策略分析
(一) 设定合适的问题情境
开展问题导学法应当建立在学生对接下来要学习的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在课前对所需要学习的章节展开全面的预习,从而提高对书本内容的认知与把握,降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难度。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要充分把握课程重点,紧扣新课标考纲,提出更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好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灵活的理解课程内容。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利用鸡兔同笼的情境来引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展开二元一次方程形式的讲解与应用。此外,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水平有深刻的了解,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理论基础来设定问题,如对比新旧知识点的异同,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点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二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相似点与异常点,通过有效的类比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运用到二元一次方程中。
(二) 设定层层递进的问题
教师往往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建立问题,如参考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案、网络搜索、收集学生问题等。但是,最好的设定问题的方式往往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展开的,不仅能够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同时也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枯燥无趣。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尽管会根据实际生活提出案例问题,然后讲解相关的数学知识计算方式,但是在案例抛出后并不会将知识点回归到案例本身中来,或者讲解的知识与案例之间关系过于牵强,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体验。在问题教学中,应当注意前后问题的连贯性,后一个问题的提出应当建立在学生对前一个问题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而体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设置有效的教学问题
问题设计是导学法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重视和关注,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联系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的生活,主要要与教材进行联系,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设定,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比如在学习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证明和求解时,设置问题导学时,根据学生对多边形的掌握进行相关的问题设置。
(四) 创设专门的问题情境,引出对问题的思考
对于问题的设置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设置,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置时不能一味地进行提问,应该从全局上构建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之后引起学生的思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师生相互之间的交流,构建和谐的课堂。比如在进行基本图形的认识和计算时,首先要让学生对基本的图形有主要的了解和理解,在上课过程中,先利用多媒体进行图形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是通过对图形的认识上升到对整个内容的思考,在进行图形的证明和边长的计算以及角的计算时不仅需要一定的想象能力,更需要进入思考的情境中,进而达到完成课前问题的导学,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
(五) 加强导学,巩固学习知识
导学性问题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进行相关的思考。通过导学问题的提出还可以巩固学习的知识,在后期的复习和考查中,学生可以利用导学问题进行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在学习平行公理时,进行导学问题设定的时候可以根据相关定理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平行定理中,两条直线永不相交,整个过程中可以利用公路的例子,在直行的时候两辆车的行驶就是平行的,在之前可以放一张公路线路的图片来进行引导,在后期的复习中同样可以利用这个问题进行引导性的学习。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和作用。教师既要在课前认真备课,围绕主要内容做好预设方案,也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随机应变。
参考文献:
[1]朱琴.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203-204.
[2]邹金贵.关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运用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4):109.
作者简介:
樊阳,四川省南充市,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临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