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仁爱”教育

2018-05-21 08:41徐春梅
读天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仁爱师生关系高中历史

摘 要:建立“和谐”、“仁爱”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德治教”让学生在仁爱中自由驰骋;课堂评价中体现“仁爱”教育,以“仁”送学生远行,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关键词:“仁爱”教育;“以德治教”;关注学生发展需要;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调动学习主动性;学生评价中体现“仁爱”教育;永葆“仁爱”精神

古今中外,凡是伟大的教育家都是充满仁爱之心的人。孔子有“君子学道则爱人”之语,孟子讲究“仁爱”治天下。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没有教育对儿童阳光般的爱”,学生的成长将会弯曲变形。教师担当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唯有高尚的师德修養,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才能培养出符合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素质,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人结合20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生涯,认为做到“仁爱”教学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 建立“和谐”、“仁爱”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师生间的相互尊重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先决条件。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教师的爱只是他进步的外因,而自尊自强才是他进步的内因。”自尊之心,人皆有之,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和经验等。学生得到教师的尊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潜能,学生在宽松和谐、融洽的环境中轻松自然地获取知识的营养,这对于学生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西方现代教育家罗素说:“凡是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作为教师,必须真诚地热爱学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信其礼,乐其学”。当教师从内心关爱学生时,才能使师生在心理和感情上产生共鸣,让学生更加乐于接近教师,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化成主动接受教育。

二、 “以德治教”让学生在仁爱中自由驰骋,是高中历史课程教育的关键

首先,“仁爱”教育强调以德服人,以活动感知、情感体验为主,促其主动学习。要求教师要本着从学生成长,遵循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确定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历史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师对学生实施有效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把好课堂教学关,将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理应做到“学生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我们为此应该怎么做”等角度去反思。

其次,“仁爱”教育还应贴近学生实际现实生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有着无比灿烂的传统文化。例如“以德治国”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社会道德原则等。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列举历史名人的名言警句,感人故事等,去教育感化学生,让学生置身于个体与生活世界的各种交互关系之中,积极自主地去感受、体验、判断、理解,引领学生感悟人生意义,逐步形成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

三、 在高中历史课堂评价中体现“仁爱”教育

首先,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与他们相处必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应该相信每个学生在不同的领域都会有所突出的表现,应该承认他们有无限的潜能,使他们树立信心。另一方面,要相信学生有自我改正错误的能力。由于心存对教师的感激,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上课会很集中精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其次,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过程进行积极评价。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激励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雨果说过:“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间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多用积极性语言评价学生,对他们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到被认可。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效率很高,思维比较活跃,容易投入并沉浸在学习历史的乐趣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者,教师要把准评价的尺度。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理解,我们应该给予客观的评价、适时的指导,恰当地鼓励与肯定并指出不足。一旦学生出现回答的结果与正确答案不符时,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做出评价。在某些时候,对于学生的回答,与其对回答结果进行评价,不如评价学生的思维方式或情感态度,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能更充分地得到发展。

四、 以“仁”送学生远行

首先,将“仁爱”精神贯穿于历史教学的始终。要将历史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活动、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目前社会的各种现象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将爱无条件地奉献于学生,引领学生的人生,以“仁”送学生远行。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以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的人生态度去迎接人生、创造人生的辉煌。

其次,要有一颗火热而真诚的服务之心,相信会为自己换来累累硕果。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教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爱迁移到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爱是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

再者,要树立“仁爱”的教育目的观。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善成人格之事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要培养人理性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意识和能力,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在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要培养人有仁爱之心,怜悯之情,培养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这一关系的能力和态度,逐步建立起以责任、公正、正义、诚信、合作、奉献为核心的社会价值体系。

“仁爱”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人与人相处之道,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孔子是“仁爱”精神的倡导者,更是“仁爱”精神的执行者。我们崇拜伟人,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更重要的是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使我们心灵受到震撼。我相信,我们教师的人格魅力更要提倡“仁爱”精神,永葆“仁爱”精神!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新的历史使命!

作者简介:

徐春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新疆石河子143团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仁爱师生关系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