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8-05-21 08:41周保春
读天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学校体育心理健康

摘 要:调查发现在中小学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10%~2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些学生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趋势。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提高学生生理健康水平的同时,更应该注意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

关键词:学校体育;心理健康;生理健康

一、 研究目的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属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使学生身心健康都得到锻炼和发展是体育教学的宗旨。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们通常只注意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的传授,对学生的培养多侧重于生理方面,很少注意心理方面是否健康。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生理健康水平;甚至影响学生今后的个性成熟与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应融知识、技术技能、道德品质培养为一体,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得以共同的提高。

二、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生理方面的缺陷

遗传与生长发育程度的不同等因素,造成学生间出现了个体差异,一些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自身过胖、偏瘦、矮小等生理方面的缺陷,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

(二) 心理方面的缺陷

有些学生因家庭原因,对自己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过高,从而产生自负自满的不良情绪,例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人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以自我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面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的途径得以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锻炼时心理极不稳定。

(三) 认识能力的欠缺

体育锻炼需要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体育锻炼实施过程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体育动作的协调性、反应灵敏性则差。所以,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四) 意志品质差

当前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吃苦能力差,体育锻炼不能持久,表现在学习一项體育动作技术,开始有信心,待做几遍后体力下降,便不再有坚持的愿望。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并有达到目标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

(五) 人际关系不融洽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忧人之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 结论与建议

(一) 培养高尚情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课特点,把思想教育渗透到体育工作全过程中,采取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加强五心教育:忠心献祖国,爱心献社会,关心留予他人,孝心留予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二)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保持正确的态度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待学生的态度(如语言、口气、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都会给学生心理活动产生影响,其作用直接反映在实际教学效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各种挫折面前选择正确方式去面对。只有使自己主观认识与不断发展的客观现实相适应,才有可能保持内心世界相平衡,达到真正心理健康。

(三) 加强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

学生在交往中,由于多数是独生子女,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对外表现任性,不符个人的事情、语言、行为等就会与之发生冲突。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不能正确理解他人,在家与父母、亲友,在校与教师、同学关系处理不当,导致不良行为,这样就要求老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具体情况,帮助学生规划,管理自己,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充分体现,帮助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可遵循以下原则:真诚原则,尊重与平等原则,互偿原则。融洽的人际关系使人产生安全感,学生生活在和谐的氛围中,会增加集体凝聚力、向心力,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且能充分挖掘潜能,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有利于学生充分发展,形成健全人格。

(四) 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

总之,通过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要充分发挥体育课的专业优势,增加交往力度,用“体育重在参与”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合作关系,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消除闭锁心理,敞开心扉,扩大社会交往,在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2]王丕.学校教育心理学[M].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作者简介:

周保春,上海市,上海市浦东新区新时代小学。

猜你喜欢
学校体育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