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点亮梦想 书香成就人生

2018-05-21 08:41韩丽
读天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

摘 要:不知不觉,我从事教师行业已有多个年头,回想这段教师生涯,除了每天的教学活动外,只有一件事可以说做到了长期坚持,那就是读书,这也许和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有关,为了增加我的知识储备,我经常阅读很多学校教育以外的书籍,一本、两本、五本……在时间的积累之下,不知不觉我竟读了那么多,读书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它和教学一样构成了我完整的生命。

关键词:阅读;教学;探寻意义

少年读书——好奇家乡以外的世界

我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父母没上过多少学,那个年代书不像现在这么的多。在我的记忆中,家里的书也很少,所以在我上小学之前,基本上没见过“书”长什么样。上小学之后,当我第一次接触到书,也就是学习要用到的教材,虽然有时候是好几个学生一起看一本教材,但能够摸到它、畅快地翻看里边的内容,这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我对书真的是由衷的喜爱。在整个小学期间,我最喜欢读的“书”,就是语文书,最喜欢阅读书中的诗歌、散文,还有里边的小说节选。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每学期领到新书,我都会找个没人的地方,狼吞虎咽地把语文书中感兴趣的内容通读一遍,通过书我可以了解到家乡之外的世界,这让我内心的求知欲得到了一定的满足。现在回想起我从事语文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大概也源自于少年时期对语文课本的喜爱吧。

青年读书——积极探寻人生的意义

在我大学时代,我对“上大学的意义”和“人活着的价值”这两个问题开始了长达两三年的探究,大学前两年时间,我阅读了很多哲学方面的著作。印象最深的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它让我懂得一个人只有对世界了解得更广大,对人生看得更深刻,那么他才有可能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和困苦有更好意义的理解,甚至也会心平气和地对待欢乐和幸福。坦率地说,这本书有很多我不喜欢的地方:作者强加在人物身上的褒贬之辞、每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每一个人物身上令我摒弃的性格等等。可是这本书却最终吸引着我,也改变了我。这是因为它不仅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更重要的是,它教我认识了一个平凡人的自尊。

在我的成长经历中遇到了太多形形色色的人,我见过很多自命不凡、以为自己学问深奥的人,就连我自己有时候也会在故乡的亲人中,短暂地享受着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莫名的崇敬和优越感,以为自己之外再无他人。但一想起孙少平,就如梦醒一样惊悟到自己精神家园的荒芜和贫乏。儒家讲究“慎独”,是在没有监督时的道德自律。而我通过阅读,了解到了孙少平的精神追求,再联系到自身,不得不说很是羞愧。我像那些干涸已久的禾苗一样在书的世界之中疯狂地吮吸知识的甘霖,从名著阅读中攫取精神养分来充实我的精神世界,也许就是从这一刻起,我才真正踏上了一个真正有意义的人生道路。

教学生如何去阅读——我教师生涯中的常态内容

读书是一种生命体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经常会听到一些高年级学生说下课回家做完作业就去打游戏,要么看动画片,即便是阅读也是在电子屏幕上进行。通过移动设备进行阅读,好像已经成为现代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我认为这很难说是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确实给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也带来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学生们往往可以很方便、很廉价地获得阅读的材料,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各种空隙做短暂阅读,甚至还可以进行实时互动。这的确是全新的阅读方式,是人们至今尚未完全熟悉的新形态的阅读模式,也受到了高年级学生的青睐。对这一点,教师应当理解和支持的,但是在肯定网络阅读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要承认一些新问题,那就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于信息的分辨意识并不高,面对太多的信息太多的读物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科学地进行抉择。因此,我在我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又增加了一项内容——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以及如何读书。

读什么?读经典。经典是经过历史筛选沉淀下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年轻时多读一些经典,可以为精神成长打底子。或许,现阶段的学生接触经典会有隔膜,包括语言形式上的隔膜,这是很自然的。但只有他们静下心来去阅读,我相信会受益匪浅。

怎么读?有方法。今人读书,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现代人读经诵典,读进去才有可能读得懂,知其深邃,跳出来才能更客观地审视经典,并在审视过程中观照内心,有选择地指导自我。语文教师除了要将最基础的语文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外,还要注意德育教育的渗透,能“教书”来也可“育人”。

在品味与诵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深切领悟到古人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品格,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这才证明读书读出了真意,读出了滋味。

关于读书的态度——人生要将阅读进行到底

苏辙曾说:“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翻译成现代汉语,大致意思是:早年读书似乎没有深刻理解的地方,在晚年审察事物时却发挥了奇特的功效。随着时间的流转,通过阅读我們会发现前人的很多经验的确值得去借鉴,让我们少走很多人生的“弯路”,而这是长期阅读才能看到的效果。

关于这一点让我想起一次上课的经历,班里一位学生问我,老师你读过那么多书,每一本不可能都记得吧,既然时间长了都会忘,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读?这个问题一出来,班里一阵静默,随后大家开始窃窃私语,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定律没想到会被学生用来当做不读书的借口,那一刻我陷入了很尴尬的境地,用任何古今名人总结出来的关于读书的益处去跟他们争论都显得毫无价值。究竟怎样才能让他们明白,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呢?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的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我这样对他们说,这大概是我读书这么多年所悟出来的道理了。

参考文献:

[1]王莉.沐浴书香 共享阅读——和学生走在阅读之路上[J].宁夏教育,2014(5).

[2]丁春香.浅论阅读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J].魅力中国,2013(13):212.

作者简介:

韩丽,安徽省阜阳市,安徽省临泉县庙岔镇吕庄教学点。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