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与“互联网+教育”适应性研究

2018-05-21 09:44何巧燕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务管理互联网+教育适应性

【摘 要】本文对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与“互联网+教育”的适应性进行研究,针对“互联网+教育”下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中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数据挖掘深度不够、管理人员“互联网+教育”的意识和技术不足等问题,提出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优化教务管理信息平台、完善管理制度等对策,建立适应“互联网+教育”的高职院校教务管理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务管理 互联网+教育 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C-0118-03

随着我国“互联网+”行动的推进,各行各业都在探索最佳的结合方式,寻求快速发展。随着MOOC、微课、在线课堂和数字化校园等的兴起,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快速扩张,教育也在寻找“互联网+”的突破点。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主体,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如何应对“互联网+”提出要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推动开展学历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共享,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探索建立网络学习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等制度,加快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模式变革,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成为各高职院校探索改革的重心。教学改革的推进,离不开教务管理的跟进,因此高职院校教务管理要先适应“互联网+教育”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教务管理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挑战和变化

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一般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排课管理、考务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教材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日常运行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主要目的是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教务管理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基础,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保障。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移动学习”、数字化校园建设,智能移动终端走进师生群体,使教务管理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高职院校需要适应新的挑战,包括建立灵活的学分认定与转换制度,变革高职院校服务模式;信息化建设,推行课程资源共享;融入新的教学方法,线上与线下教育相结合,例如MOOC、翻转课堂等。这些发展新趋势,要求高职院校教务管理进行适应“互联网+教育”的转变,认识教务管理的变化。

(一)教务日常管理要求灵活化,管理难度增加。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排课管理、考务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在教材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

1.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学分和课程安排的弹性要增大。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执行依据,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指导方向。“互联网+教育”要求推行灵活学分认定与转换制度,必然要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考虑学生整个学习计划的弹性和学分认定与转换范围。另外,在课程的安排上也要明确线上与线下结合的课程、纯线上学习的课程和线下学习的课程与学分分配、学生可自主选择的范围,既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自主权和个性化需求,又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2.在排课管理方面,排课细节复杂化。传统的排课主要是依据班级、专业、课程排课,涉及组织所有课程的教学时间和地点的安排,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启用了教务排课系统。随着“互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在线教育得到推广,课程教学模式灵活多样。对于排课系统来说,要适应这种变化,有两个方法:一是优化排课系统,需要技术服务支持和试用过渡时间。二是利用现有的系统,对于非传统课程采用单独的排课方式进行排课。无论是采用哪种方式,都增加了教务管理排课的复杂性。

3.在考务管理方面,考核方式增多,考试时间分散。因为课程教学模式的灵活多变,必然在考试的形式、时间的安排和评卷方式上都有所变化,需要在传统的、固定考试周期的考务安排外另做安排。例如“互联网+”推行的线上学习课程,或者传统课堂和互联网的结合,特别是对于一些线上学习的课程,学完即考的课程,必须有考试题库才能实现,还有涉及如何避免线上考试学生作弊的问题等。考试类别和方式的增多,考试时间分散,使日常的考务管理的跨度拉大了。

4.在成绩管理方面,工作量增多。成绩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体现,是获得学分和毕业的依据,具有很强的严肃性。高职院校的成绩管理流程是任课教师根据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在期末提交课程成绩和考试质量分析,然后教务根据成绩组织补考或重新学习。在“互联网+教育”方式下,推行课程开放与共享,学生可以注册学习和考试,当学生考试合格以后,成绩和学分如何认定呢?是每学完一個课程,给一个认定证书,还是学完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模块再认证呢?还是有其他的方式?这都无形中给成绩管理带来不少挑战和工作量。

5.在学籍管理方面,学籍异动量增加。学历教育注册,国家教育部有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高职院校传统的学籍管理是根据在校学生的在校年限与学期的数据来进行核查并注册。“互联网+教育”提倡灵活的学制、学分的认定与转换,这会造成学籍的异动、保留和毕业等的数据变化量增多,学籍核查和注册工作量增加。

6.在教材管理方面,建设和管理任务重。由于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多样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强调学习的诱导和行为评价,对教材的改革也随之而来,例如翻转课堂或者MOOC,需要有配套的教材或教辅设施来完成,由于“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还不够成熟,课程教材需要教师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和知识的更新,不断地充实和改进教材资源,教材建设和管理任务多。

7.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需要完善质量监控制度。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移动学习或者免费在线学习,最终测试也是在线上完成,但线上测试的分数是否就如实地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呢?是否有学生敷衍或作弊的情况?这都需要增加一类关于在线教学质量保障监控制度,提高学生的过程评价,才能提高在线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二)教务管理结构扁平化。“互联网+教育”推进的一个前置条件,就是教务管理的信息化。传统的教务管理组织结构是垂直直线式,是依靠学院机构设置的层级而建立的“学校教务处—院系教务部—教师/学生”模式,信息传输是逐级传达。在“互联网+教育”的信息化推动下,教务管理的结构出现扁平化的情况,在一些教务管理的模块方面,出现了“学校教务处—教师/学生”的情形,减少了院系教务部的环节,例如学生相关信息查询、学生信息员的反馈、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成绩管理等。

(三)个性化需求增加。“互联网+”时代,要提高用户体验,在教育板块应提倡灵活的学习、私人订制,这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特点,但是作为管理者来说,要做到这一步,对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将提高。

二、“互联网+教育”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教务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人员队伍因为薪酬待遇、职业发展和晋升的问题,其稳定性不够,原有的工作内容有变化或者出现烦琐、特例的工作任务时,教务管理人员的心态是非积极的,不会主动配合开展教学改革,甚至有的人员还有抵触心理。

(二)数据挖掘深度不够。“互联网+教育”推进了教务管理信息化,高职院校的教学数据都有一个平台或者系统来进行管理。但是目前教务管理人员对这些平台的信息数据的挖掘深度不够,只是用来做简单的日常管理,例如成绩的录入、排课、调课、评价评学等,没有做深入的数据挖掘分析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现的趋势,未能给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决策参考。特别是国家教育部要求高校建立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要求高校每年公开内部诊断与改进的情况,这些分析都需要对教学管理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教务管理人员“互联网+教育”的意识和技术不足。“互联网+”发展时间有限,目前在商业领域的发展效果比较明显,对于“互联网+教育”的本质、思维、方法和手段仍未有成熟的、系统的表述,很多事物还处于概念或者探索的阶段。教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已形成的固有管理思维,在“互联网+”概念出现的时候,可能大家只是有个概念印象,对于具体的内涵却不一定真的了解。另外,“互联网+”也需要技术的支持,在学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关“互联网+教育”的技术支持不一定能及时跟上,影响教学改革的进程。

三、建立适应“互联网+教育”的高职院校教务管理机制策略

互联网的思维是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高职院校教务管理要适应“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发挥教务管理的最大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开展“互联网+”相关思想培训和技术培训,树立“互联网+”意识,提高专业技术能力。

1.開展“互联网+”相关思想培训,树立“互联网+”意识。教务管理人员是负责学校教学管理运行的执行者,是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者,其管理思想会在无形中融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因此教务管理人员首先要学习“互联网+”的知识,明确其发展趋势和重要性,在思想意识上接受这一变化,才能有效推动“互联网+教育”在全校的实施。

2.开展“互联网+”相关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近年来,国家对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项目很多、培训力度很大,但是在教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方面的培训较少,“互联网+”带来很多新的技术和新方法,教务管理人员也需要尽快掌握,才能更好地做好教务管理工作。

(二)优化教务管理信息平台,做好数据分析工作。具体如下:

1.优化平台建设,做好精细化管理。“互联网+”的实现离不开学校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建设,在教务管理日常事务加大的时候,一个好的教务管理信息平台会帮助解决很多困难,但是虽然现在各高职院校都有一个教务管理系统,但是在系统的性能上还不够优化,完全符合学校的管理特点,所以给教务管理人员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工作量。另外,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精细化管理,也必须依靠教务管理信息平台。

2.利用平台数据,做好数据分析工作。教务信息管理平台可以收集到学校教学相关信息,包括评价评学等,教务管理人员可以对信息中出现的趋势、现象等进行深度分析,有利于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优缺点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学校的下一步教学诊断与改进提供决策依据。

(三)完善管理制度。要加强教务管理人员建设制度,完善学校教务管理制度建设。

1.加强教务管理人员建设制度。重视教务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完善相关的引进、培养、考核、晋升和流动相关的制度,明晰教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福利待遇,激发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完善学校教务管理制度建设。“互联网+”带来教务管理内容的变化,增加了教务管理的难度,但是面对新手段和新方法,必须有配套的管理制度支撑,才能有管理执行依据和质量保证。例如,针对翻转课堂或在线学习的课程,出台相应的管理和考核办法。关于学分和成绩的认定,都要尽快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这样教务工作人员才能有执行依据。

【参考文献】

[1]薛静.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与教学改革的适应性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

[2]颜正怒,徐济惠.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

[3]钟斌,蔡忠兵,郭碧乃.关于MOOC背景下的高校教务管理改革的思考[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

[4]朱丽丽.大数据时代高校教务管理变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21)

【作者简介】何巧燕,管理学硕士,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科员,讲师,2015年武汉大学访问学者。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教务管理互联网+教育适应性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基于SaaS的教务管理工作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有关开设跨文化课程优化教务管理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