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一辈子
——读《华应龙与化错教学》有感

2018-05-21 06:23:18原素芳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化错数学老师玩具

◇原素芳

你若问他:“你喜欢什么?”华老师说:“我就是数学。”

你若问他:“你能做什么?”华老师说:“我就是数学。”

你若问他:“站在讲台上,你是谁?”华老师说:“我就是数学。”

“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老师专业素养的自我期许和终生追求,他既用数学修身,也用数学育人。

一个月的粗略翻阅,掩卷沉思,一个睿智、豁达、勤勉、哲思的数学大师形象跃于眼前,浮于脑海。华校长,不!我更愿意用“华老师”这个称呼,他这些美丽的侧面从哪来?在《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这本书中,我细细搜罗,慢慢找寻。

一、真爱数学

华老师认为,数学是玩具,是前人留下的玩具; 数学是游戏,是统一规则下的游戏。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对“数学”这门学科的新阐释,像这样的表达有意思吧。在我眼中,数学只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的定义:“它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而且将近二十年的数学教学,我从未把数学与玩具、游戏这些富有童趣的词语相联系。

在“规律的规律”一课中,华老师让规律多飞一会儿,学生领略了神奇的142857,体会到了“规律王国也是有国界的”,更享受了哲学思辨的芬芳。“啊,怎么会这样?”“哦,原来是这样!”“嗯,不都是这样!”三个环节的实施过程与做游戏是一样的,有规则、有范围、有悬念,完美地诠释了:数学就是游戏,没有游戏就没有数学。

华老师曾写过一本书,叫《我就是数学》。单听书名,有点高傲、狂妄,这好像与华老师谦卑的性情不相符,但华老师的教学实践佐证了:我就是数学。一个数学老师,能抛开教科书上约定俗成的定义,另辟蹊径,将抽象讲得形象,将复杂讲得简单,将呆板讲得生动。从这些方面看,华老师是非同一般的数学老师,是把整个数学世界带给学生的高超的数学老师。

二、痴迷课堂

1.享受课堂。

课堂是华老师与孩子相遇的地方。在华老师的课堂上,他把学生称为孩子,而只有这两个字在他嘴里才听起来那么自然与亲切,“华老师,你误导!”“我不知道。”“我实在太笨了!”“你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好的人吗?”“华老师,你在耍我们!”真实的童言,涨红的小脸,思索后的大呼上当,自发的掌声,还有课堂中华老师的“谢谢”之声,“敬赠我的一题之师”……课堂! 真的成为了师生精神享受的场所,道法自然,学生“水到”,教师“渠成”!

2.他不重复自己。

华老师是一个创造者,他从不满足,他不会去“重复昨天的故事”,在他那里,抵达是又一次出发,每一次出发都是新的抵达。

品读并欣赏着华老师一节又一节充满创造意味的数学课,“分数的再认识”“三角形三边关系”“游戏公平”“圆的认识”“角的度量”“我会用计算器吗”“解决连乘问题” 这些堪称经典的课例,展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另一番天地——原来,数学还可以这么教。

这些杰作背后,是华老师深度的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对我们而言,下课铃响起意味着一节课的结束。而华老师,他常在无疑处生疑,探究一个或多个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反复回味。 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事件——“老师,您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好的人吗?”全场师生哈哈大笑,在大家的眼中,这是一个教学花絮而已,而对于他,“一年的时间,一个女孩的声音,一直在脑海里回响。”他反复回味: 学生到底在质疑什么?教师该怎么处置?教师该怎样应对……于是《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记录了他的感悟、感动、感谢。

与其说化错教学是一种方式方法,不如说是策略和智慧,华老师的化错课堂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他真爱数学,喜欢学生,痴迷课堂,心怀感恩中演绎着数学传奇,书写着教育人生。

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

猜你喜欢
化错数学老师玩具
教学化错艺术:内涵、特点、类型与策略
化错,走向深度教学
江西教育B(2022年2期)2022-03-17 19:40:31
化错:从诊断学生的真实错误开始
美丽错误,课堂教学的再生资源
魅力中国(2017年15期)2017-09-16 07:13:50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迟到
魔力数学老师
新来的数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