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明
云南,被誉为“天然的摄影棚”,是许多外来影视剧组最为青睐的地方。事实也的确如此,近年来,在云南拍摄的影视大片确实很多,诸如《神话》《无极》《千里走单骑》《心花路放》等一批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影片。这些影片带着云南神奇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纯朴豪放的民族风情蜚声国内、国际影坛。谢晋、张艺谋、陈凯歌、成龙、姜文等国内外著名影视导演和明星,都纷纷汇聚云南拍片,云南成为省内外影视人、影视剧组炙手可热的地方。
然而,立足本土的云南电影产业近些年来却少有成果,作品影响力匮乏,相关产业无以适从,产业链格局至今难以形成,云南电影一直在摇摆和困境中挣扎,至今都难以从困境走出来。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2014年,票房收入已突破296亿元。在火爆的电影暑期档推动下,2015年电影市场更是再攀新高,1~7月国内票房纪录刷新到258亿元,同比增长了48%,全年票房超过450亿已成为预期目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报告《新兴市场与电影产业数字化》推算,中国到2020年的票房收入将达到128亿美元,从而超过美国跃居成为世界第一。在这一背景下,云南电影能否借助迅猛发展的国内电影势头重现昔日辉煌?本文从云南电影产业链格局建设的角度探讨云南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对策。
电影产业是文化行业的一个领域,电影产业链亦遵循着行业价值链的基本规律。本文所阐述的电影产业链是电影制作、电影发行、电影院线以及影院的整体链条的统称,它反映的是电影产业单位公司之间的经济生态系统。
“电影业发展的过程,就是由一种类似小作坊式的生产小商品电影的过程,向着要运用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营模式来大规模生产电影的电影产业化生产迈进的过程。”电影产业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既是一条长长的产业链,又与多种相关行业辐射交融。对于电影产业来说,产业链中的制片、发行、放映对应着商品的生产、推广和销售的三个主要环节。
首先是制片方,电影制作是完成电影的投资、拍摄和后期制作的环节,制片方对电影进行的是“生产”过程,电影制作公司拥有电影的版权,将电影的版权出售给发行公司;然后影片发行商再以票房分账的方式与院线公司合作,将电影在合作院线的电影院放映,这是对“电影”这种商品进行“推广”的过程,电影发行是指发行公司从制作公司手中购买电影版权,很多时候,电影的制作和发行都由同一家公司操作;之后是院线,也相当于二级发行商,电影院线是指一条院线下面会有若干个电影院,由院线公司统一管理,统一排片,以票房分账的方式拿到影片拷贝,院线一般会安排大片的放映,而一些中小成本电影的发行方则要努力争取院线;影院是电影产业链的终端,影片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在这里放映的环节。一部电影吸引到观众来观看,形成的票房收入,实现了电影“销售”的最终目的。
现阶段,标准的电影产业链主要由内容提供商(制片商、外包内容供应商)、发行商、终端渠道商构成;电影收入构成主要包含票房收入、广告收入、衍生品开发收入、转播、网络版权等收入渠道。
纵观全球和国内的电影产业链体系,各电影产业巨头莫不是兼制片、发行与放映的全产业链企业。好莱坞明星体制和制片人模式也是在这样的产业集聚中产生的运营形式。中国的电影产业同样如此,中影集团成立之初便将影片制作、洗印加工、影片放映、影音出版、电影器材租用等纵向产业囊括其中,现如今更成为拥有400多家加盟影院、全国独家影片进口权和唯一国家级电影频道,同时涉及全媒体运营、物业经营、房地产开发的全产业链大型国有电影企业。
2010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中国的电影产业提出了“以创新企业品牌为核心,以提高影片质量和市场营销能力为龙头,整合制片发行放映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的相关要求,并提出电影企业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衍生产业链条明显加长,综合效益显著增长,使电影产业成为我国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等要求,为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现实地看,中国电影全产业链建设才刚刚开始,其建构路径亟待厘清,尤其是要结合中国电影产业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加以分析和适应新的需要。
身处边疆民族地区的云南电影产业,近些年来一直被电影的完全市场化所困扰,原因在于云南电影产业的市场化基础薄弱,链条脱节,产业链整体被分割地支离破碎。在云南这样一个边疆民族地区,一直以国有公益服务为主体的电影产业市场来说,电影的创作生产、农村电影院线发行及民族语电影译制理应创建成一个整体,才可能形成捆绑力量,做强主体地位。而事实上,云南确将其分割成了三块而独立运行。而从完全化商业市场来看,云南本土的电影产业中,本土品牌的影院建设松垮低端,至今还没有一家院线公司,对本土电影的渠道推送发挥不出丝毫作用。2014年,在全国296亿的票房总量中,云南市场占到4亿元,不足全国总量的1.2%。分析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云南省整体经济体量不足,文化消费能力欠缺。云南省虽然人口众多,但GDP总量和社会消费力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影院及银幕数量建设缓慢,特别是县域影院,至今还有40多个县级城市没有一家电影院。
3.电影市场的文化氛围不够,信息传递迟缓,文化消费薄弱,产业带动作用不足。
4.本土题材电影创作匮乏,大投入、商业片寥寥无几,难以引发地域化关注热度。
5.电影产业链格局没有形成,在电影制片、院线发行到影院放映的链条中,我们知道,云南在商业电影的制片环节中,近年来少有力作;第二环节的本土院线公司至今没有创建;产业推动作用远远不够。截至2015年一月,全国已经拥有47家电影院线公司,影院数量达5580家,银幕数量2.36万块,预计2015年底将超过3万块。同期,云南影院数量是112家,占全国的2%;银幕数量388块,是全国的1.6%。由此可见,云南电影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全国。
6.本土电影制作机构实力弱小,骨干领军企业缺乏。近年来,作为云南电影生产主体的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被列为国家广电总局重点联系和扶持的试点单位,以改革激活生产能力,积极筹集资金,进行多种产业开发,目前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与外地实力雄厚的电影制作机构相比,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还明显存在较大的差距,没有起到行业带动作用。近几年来,云南省具有影视拍摄制作资质的影视机构虽然有100多家,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产业规模小,自主制作能力弱,专业化程度低,难以支撑云南电影产业做大做强。
7.专业人才严重短缺。近年来,我国电影专业人才数量与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存在失衡现象。首先是人才匮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电影专业高校毕业生不过千余人,远远满足不了电影产业发展需要。其次是结构失调,一方面,低端人才过剩,另一方面富于艺术创新和善于经营的高端人才短缺。而对于偏远的云南来说,专业电影人才更是捉襟见肘,特别是政府部门没有相应的吸引人才政策,电影专业技术、电影艺术创作、电影院线管理、电影产业经营策划等方面的人才难以进驻,纷纷离去。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很多制作机构对电影产业中创作、运作的规律缺乏专业水准,严重制约了云南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
8.电影融资渠道缺乏,是影响云南电影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由于电影市场风险大,规范性不足,资金的流入不畅,很难促成商业大片的形成,从而制约上游环节电影制作的良性发展。
云南是中国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其毗邻五国的国际化地缘优势更为国际性的电影艺术交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各少数民族的历史迁徙、民俗风情到古滇国的演变,明清历史事件,民国、抗战各个时期的风云历史都是最具电影故事的丰富题材,已成为圈内争相抢夺的“电影资源”。云南应该是电影创作拍摄最理想的天然王国。然而由于产业链的不完善,产业集群效能无法发挥,产业集聚作用得不到加强。因此,推动和提升云南电影产业,需要从完整的电影产业链格局出发,依托自身优势,因势利导,创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南亚风情、绿色生态、国际标签的融合工业化制作流程和现代信息技术为一体的云南电影产业链体系。
目前,新一届云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云南的发展战略,即把云南建设成为“民族团结的示范区;生态建设的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而作为最具国际化艺术交融的电影作品,将是推动云南发展战略的重要媒介载体。云南电影产业链体系建设理应从顶层设计到规划布局将紧密依托云南的发展战略,树立特色、集聚效能、与互联网大数据相互交融、放大产业格局。
传统电影产业链,即制片商、发行商、院线和影院,形成了电影产业的一个完整体系。国内除几家大型影视公司外,大多数像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这样的中小型传统影视公司不同时具备独立的制作与发行能力。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如今的电影产业链每一个环节都在被互联网化,传统的影视公司、院线和影院不得不按照互联网模式转变,同时互联网公司与消费者也成为了这个产业链中的参与主体。制作和发行目前仍是当前电影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根据艺恩咨询提供的数据,2014年华谊、光线、博纳、乐视和万达影视五大公司的市场份额就占据了全产业的58%。
互联网公司的代表,乐视影业于2011年进入电影发行市场,依托O2O的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已成为行业领先者之一。全媒体时代的电影产业链正进行着新环境下的模式转型,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的根本变化,即从多种媒体竞争转向多种媒体融合发展,从以电影制作为中心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从单媒体叙事走向跨媒体叙事,从单一文化产品向创意、制作、宣发以及后产品开发的文化产业转变,从部门管制走向行业治理。“电影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开拓一条系统、完备、规范、专业的融合发展之路。
结合云南优势和特色,云南的电影产业链应当抓牢前端上游、重新糅合中间的传统院线环节,借助互联网思维,与影院一起形成一条完整闭合式产业链体系。2014年,中国电影产业链的闭合趋势,已经初见苗头。以影视制作见长的华谊兄弟,以电影发行见长的光线传媒,以影院建设见长的万达影视,都在找寻一个完整的全新电影产业链模式。制作、发行、影院,各大影视公司各司一职便可以获取较为可观利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有将电影产业链尽快闭合,才能将电影票房价值和电影带来的商业价值最大化。
将电影商业价值最大化的思维,实际上就是互联网思维。 网络,是最先得到消费市场反馈的地方,也是最容易掌握消费大数据的地方。所以,未来中国一切自由灵活的市场经济,都应该向网络看齐。这也正是BAT巨头可以笑傲江湖的数据资本。 一部电影,是由多种可拆解的有机组合体配套完成的。一部电影,什么类型用什么样的演员阵容,用什么样的叙事方式,甚至于桥段怎么抒写,镜头怎么调度,都是可以量产配套完成的。电影更像是一个排列组合体,有多种成品可能,但只有一种会市场价值最大化。网民日常的网络检索和消费数字,就能够完全提供这些大数据。
我们以往的电影制作,都是成片上映后,影视公司根据市场结论总结经验,留给后边的电影制作进行参考。网络大数据时代,这种参考,可以提前完成。在影片写剧本阶段,便可以针对类型进行有机拆解组合,实现市场价值最大化。较为成功的例子,是美国出品的《纸牌屋》,这是一部完全按照网民口味而创作出来的影视剧。除制作和发行外,电影产业链实现最后闭合的地方是影院。2014年国庆档期,有40%的票房产出于网络售票,而这一数据,在2014年的贺岁档再次被刷新。业内普遍预估,网络出票比例已经超过50%。 这意味着,未来的电影出票,一定是网络购票的天下,大趋势是无法逆转的。未来几年,电影院产业格局也将有大的调整,电影院地产的热钱也将逐渐回归冷静。在这种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出票网站将流量与消费有倾向性地导入谁的影城,谁的影城将立于不败之地。互联网对电影营销和售票环节的改变是颠覆性的。目前在线购票APP已成为重要的宣传和分发渠道。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包括猫眼电影、格瓦拉电影和万达电影等。强大的大数据作用使得在线售票公司在电影产业链各环节的议价能力及参与度大幅提升。以美团旗下猫眼电影为例,在成为《心花路放》唯一在线预售平台后,其首次涉入电影产业上游成为该部电影的联合出品方。此外,在我国并未出现限制性政策的背景下,电影产业链一体化整合可能成为主流趋势,院线公司凭借稳定的现金流及强大的渠道优势,有望与优质的内容形成较强的协同,向上游拓展更优于影视公司向下游延伸。目前万达集团打造的万达院线和万达影业已基本覆盖全产业链运营,爆发出了明显的竞争力。
因此,创建云南电影产业链格局已经清晰可见,即:
第一,做强内容、创立影视作品特色和影响力;以具有近60年历史的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为龙头,以云南神奇美丽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边境地缘优势、国际辐射优势为依托,加大创作、摄制能力。
第二,加快影院建设,拓展终端资源;利用国家对县域影院建设扶持和闲置的工业厂房升级改造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推动,在多功能个性化影院方向上,独辟蹊径,探索新路,占领市场。
第三,与大型互联网影视公司结姻,缔造多媒体、大数据引领的电影产业链闭合格局。如此,将会形成上、中、下游互相拉动,市场定位、观影热点极度精准的电影市场。
第四,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主导,将云南的电影产业市场打造成连接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辐射中心,缔结国际化的电影核心区位。创建南亚电影周(节),将其打造成每年一度的南亚博览会的文化环节,将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老厂区升级改造项目——云南电影广场,建设成为云南电影产业的核心功能服务区,使其成为“一带一路”的前沿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