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廷越 康丽轶
语文实践性知识是语文学科知识在语文教育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的实践运用,是语文教师整个知识素质的核心和最高层次的知识。语文教师要做“反思性实践者”,即以负责的态度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与教学行为,以及教学行为背后的观念、思想,生成新問题,形成新的语文实践性知识。因此,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就是语文教师随教育对象、教育情景、教育过程的变化,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发展,动态地构建与创新知识的过程。
语文实践性知识以语文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风格和教学智慧为其主要表现形式。
一、语文教学经验
语文教学经验就是语文教师教学实践情境知识及相关知识的个人理解。这种饱含着丰富细节的经验知识只存在于语文教师现有的身心中,并以个体化的语言贯穿于教师未来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善于利用和总结个人经验,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条件。语文教师的实践性教育是在连续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领悟而得来的。其实,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有一定的实践性知识,只是不少语文教师缺乏对自身实践性经验的总结。荣获2016年湖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的袁楚桥老师的观摩课《离骚》,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多样的朗读活动:以深情的范读奠定基调,以自由的诵读走进文本,以细致的品读咀嚼情感,以学生的竞读调动积极性,更用几乎淡出高中语文课堂的带读来引领指导,从而让学生的古诗学习在以读促悟,读赏一体的巧妙融合中得到真趣,让诵读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焕发出新的光彩。这种教学自信,恰恰体现出教师过硬的教学经验。
二、语文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教师有意无意地在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艰苦的反复实践而最终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个性魅力,又具有稳定性的教学风貌。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及其表现,是教师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基于对教学实践的体验和研究。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是语文教师从实践中获得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结果,是其语文教学经验、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也是成为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语文教师的重要标志。对于一名语文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要求热爱教学工作,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加工提炼教学方法,把形成高层次教学风格视为一种自觉的教学追求。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都设置有“名著导读”板块。该板块的教学往往被教师忽略,而学生也因为诸多因素,在阅读少下功夫。刘京平老师执教的“名著导读《三国演义》”一课(本课荣获2016年湖南省高中语文课堂竞赛一等奖)创造性地运用“目录管窥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整部名著。本堂课打破常规,让学生自我提问、自我设计、重点讲解,突出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形成了教师智慧、机智的教学风格。
三、语文教学智慧
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隐含在教学实践中,根植于教师的直觉思维,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熟能生巧的艺术表现。更多地与其个体的思想和行动保持着一种“共生”的关系。它又是情境性的和个体化的,不能通过文本阅读或他人的讲授而直接获得,而是来源于课堂教学经验,只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经提升、内化而形成,在具体的的教学实践中自悟、发展和完善。它常常表现为语文教师在处理教育情景时的自持、敏锐和分寸感。教师通过自己日常的教学行为,课堂内外的教学生活,进行理性审视和批判性思考,从而采取合理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经过不断改进,实施崭新的教学策略,这就是智慧。
教育应当是充满智慧的事业,没有教师智慧的充分发挥,教育改革不可能真正成功。例如,在第五届“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中,刘志江老师在设计《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前,利用和学生见面的10分钟,引导学生结合阅读疑问或感触,对课文圈点勾画,写作批注,然后将这些资料收集起来。这些资料成了刘老师备课最新鲜也最为真实的教学资源。学生课前所写的批注及疑惑,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彼此启发或激发,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呈现。因为教学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学生便“动”起来。依据学情,“上”出学生,体现了刘老师丰富的教学机智。
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在反思中不断丰富实践性知识,实现语文教师外练技能强形象,内化素质生能力的目标。
〔本文系甘肃省2017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S[2017]GHB322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通联:甘肃古浪县第五中学;甘肃古浪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