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2018-05-18 09:29罗华章
考试周刊 2018年42期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摘要:为了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根据学科特点,应充分利用实验来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是以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探究性思维等为基础的。因此,中学化学教学应尽量通过直观教学——实验,来培养学生在思维上的批判性、发散性与探究性。

关键词:实验;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探究性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化学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事物最重要的手段。历史上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实验。我们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注意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就如何通过实验来诱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 通过实验,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常常是在接受已有事实的基础上对旧事物的否定。而实验是一种最容易产生批判性思维的手段,因为实验提供给人们的是最感性的认识。但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存在的情况是:在教师或同学面前存在紧张心理,生怕否定某种结论、提出自己的见解会被认为是荒谬的行为。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过程中,可作如下几方面的疏导:(1)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紧张状况出现时,当事者可能思维不清、判断失常或反复思考。(2)教师可由实验表面现象,故意提出错误的结论,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教师对学生错误的见解应采取一种缓和而宽容的态度,帮助学生分析其原因,并对学生进行鼓励。

例如,关于电解氯化铜溶液时pH值的变化情况,甲、乙两个学生各持己见:甲认为pH值升高;乙认为pH值降低。

学生甲的理论依据:氯化铜水解呈酸性;电解氯化铜溶液实质是溶质发生分解,而溶剂质量不变。运用极端分析方法,当氯化铜电解完全后,最终剩下水时,则呈中性。故得出结论:pH值升高。

學生乙是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反结论的。在事实面前,学生乙无法从理论上否定学生甲的结论。在教师的指导下,他对实验进行详细的观察。最后,从电解后的溶液中闻到氯气的气味时,终于得到启发:电解产物氯气部分溶于水,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导致溶液酸性增强。

通过实验,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能力。

二、 通过实验,培养发散性思维

与发散性思维相对立的是辐合思维。辐合思维侧重对一个问题提出一个正确答案。目前大部分教师关心的是寻找一个正确答案的辐合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久而久之,便产生思维定势。教师在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时,应注意:(一)消除学生的思维定势;(二)应鼓励多样性与个性。

例如,在设计氯化氢的吸收装置时,通过对氯化氢“喷泉实验”实质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吸收装置中使用一个倒扣的漏斗(高中必修本第一册第11页图1—11)的作用:漏斗容积大;当发生倒吸时,由于部分水进入漏斗而使漏斗边缘脱离水面,漏斗内的水因重力作用而重新流回烧杯,从而防止了倒吸。

教师再创设诱思环境——给出下列几种仪器以及必要的导管、橡皮管、橡皮塞,让学生组装氯化氢的吸收装置:

学生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相互之间展开讨论、探索,最后提出几种方案:

装置(1)基本上是模仿用倒扣的漏斗组成的吸收装置,它反映了部分学生具备用非规范仪器进行模仿的能力;装置(2)、(3)反映出此类学生能深刻理解防倒吸的原理,更具有创新思维。在让学生分析每套装置可以防止倒吸的原理后,教师应对合理的方案给予充分肯定。通过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诱导,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

三、 通过实验,培养探究性思维

高中必修本第一册学生实验六——同周期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中有一个铝与水反应的实验。学生们得出的结论有以下三种:

结论一:铝与水不反应。依据:滴入酚酞,溶液无色。

结论二:铝与水能反应。依据:滴入酚酞,溶液显红色。

结论三:铝与水能反应。依据:将水加热至沸腾后,移开火焰,在铝片表面继续产生微小的气泡。

教师将以上结论及实验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并反复实验,然后达成三点共识:①铝与水能反应;②滴入酚酞,溶液显红色的原因,是用来处理铝表面氧化物的氢氧化钠,并未冲洗干净之故;③氢氧化铝未能使酚酞变红是因为氢氧化铝碱性弱。以上探讨不但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提出了更深层的问题:碱性应大到什么程度才使酚酞变红?

教师引导:常温时,当溶液中OH-离子浓度达到10-6摩/升时,可使酚酞变红。

学生质疑:镁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镁可使酚酞变红,即是说氢氧化镁能提供浓度大于10-6摩/升的OH-离子,那么为什么氢氧化铝却不能呢?

教师引导:这与两者的电离程度有关。氢氧化铝较难电离出OH-离子。

学生质疑:两种氢氧化物同属难溶性碱。为什么氢氧化铝却较难电离?

教师可根据这类学生能力的高低,适当加以引导,并指导阅读第三册选修本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电离度或其他参考资料等内容,促使学生自己去探秘,这样既能满足其好奇心,又培养了探究的技能。

以上例子说明,探索新的情境,是绝大多数学生的一种强烈的欲望。那些具有高度好奇心的学生,都乐意去探索新的情境。具有学科特点的化学实验,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手段。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如下体会:(1)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自信心、好奇心与创造性都是相互促进的。(2)要重视集体思维。学生在探索新事物时,分析问题的角度多种多样。教师应充分综合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使其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促进探索过程实现质的飞跃。(3)帮助学生形成探究性技能。如:怎样寻找某一问题的信息储存点?怎样提问?怎样使用参考资料?怎样用实验佐证?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具备思维的批判性、发散性以及探究性,是诱发创造性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利用实验去探索新东西的习惯,让感性认识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实现理性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姚懿.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创新教学[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 朱碧仙.优化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学化学教与学,2007(8).

作者简介:罗华章,广东省汕尾市,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彭湃中学。

猜你喜欢
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思考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