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高专课程诊改与建设,是近两年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内容。《病理学》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下这个时代的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推行课程诊改,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兴教学宗旨,构建围绕学生为出发点而发展开来的新讲堂,实现高职《病理学》教育质量的飞跃。
关键词:病理学;高职高专;课程诊改
根据我校(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开展专业诊改(说专业)、课程诊改的工作推进,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我病理教研组对照现有的课程标准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认真研讨,提出课程诊改建议。病理学作为医学基础课程,需以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前导课程知识为基础,帮助学生去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特点与规律及患病机体在病变过程中形态结构呈现的改变、功能的异常和代谢的变化。同时,要求学生运用病理学知识去理解后继课程里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因此,我教研室先后两次与医学基础科目和医学临床科目的专家和教师就知识、教学内容的选择进行充分的论证;一次与2016级学生交流,就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调研,对课程定位、课程内容选取与序化、教学手段及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诊改。
一、 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病理学是医学之本,是探讨疾病成因与机制、患病机体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外观和机能变化的学科,其包括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门相互关联的医学院校主干课程,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其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在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是岗位能力学习的理论基础,也是医护人员与病人沟通必备的基础知识。作为病理学组成部分的病理检验还可直接与岗位实践对接,为临床诊断服务。本课程对临床一线的职业核心能力形成和职业岗位支撑具有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
二、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序化
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方面:
1 缺乏系统性,部分教学内容与前期课程的内容有重复,为后续课程的铺垫不足;
2 部分教学内容选取偏难,没有贴近专业,没有贴近岗位需求,也没有贴近最新执业考试选取教学内容;
3 缺乏相关知识点的迁移与衔接,存在基础与临床脱节。
整改措施:从专业诊改确定的诊改方向和最新职业标准、行业需求、岗位规范的变化,提出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建立新的课程标准;针对学生未来走上医学相关技术岗位的工作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增减,培养学生习得相应的岗位技能,拥有继续细化知识并深入专业的能力;以正常人体结构功能→异常人体结构功能→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治原则的学习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序化教学进程,并注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资格考试标准相衔接。
(一) 针对教学内容选取存在的问题,重新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卫生改革方针和医疗发展需要,面对农村、面对社区,旨在培养三年制实用型高等职业医学专业人才。以“必需、够用、适度”为原则,以临床常见病种、多发病种、广泛损害居民身心健康的病种为主要讲授内容,加强预防意识,病理联系临床。在课程内容上注重三个衔接:
1. 与前期通用课程和后续临床课程相衔接:与前期通用课程和后续临床课程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分析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的种类,总结各临床学科对病理学的知识需求,作为出发点,选取教学内容。在选取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淡化学科意识,避免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
2. 与岗位能力要求相衔接:与行业专家共同调研,分析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的种类,总结各临床工作岗位对病理学的知识需求和能力需求;以相关医疗工作岗位需求为先,选取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知识储备、操作能力、技能水平、个人发展能够胜任未来各医疗相关技术岗位。
3. 与执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相衔接:教学内容与助理职业医师考试、护理资格考试等内容紧密接轨,特别加强与考试相关的病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
诊改首要工作,是将传统的教学内容选取(即以病理解剖学的大体观、肉眼观内容为主要授课知识点),重新整合为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各占一半的新模式。考虑到部分病理解剖学的内容跟后续的专业课程联系并不紧密,尤其是一些显微镜下和电镜下的病理变化知识,病理专业性过强,学生难以记忆,且未来于工作中应用机会不大,进行必要删减;而部分与前导后续课程联系紧密的病理生理学内容,能帮助学生梳理疾病机理,更好地把握未来工作岗位中将面临的各式病种,因此划拨更充足的课时去讲解。通过与临床医学、护理等专业教师的多次探讨和论证,我们的改革得到各专业教师的肯定和支持,认可这样的教学内容选取和序化是真正针对专业需求来运转,最大程度满足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
充分体现专业特点,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多分配学时,其余学时相对减少。将传统的學时分配,即以理论学时为主实践学时为辅,改革为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分配相当。
(二) 重新定位各专业课程目标
态度目标:培养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学风;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明确病人至上、预防为先、治疗适度及时得当的思想。
知识目标:熟记各种病理变化的基本概念;能描述常见病种的大体观、镜下观病变表现能总结疾病的成因、病理变化过程及转变规律、相关临床表现及结局和转归等。
能力目标:能运用肉眼及显微镜观察病变,能正确描述观察所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总结疾病成因、病理变化过程及转变规律、相关临床表现及结局和转归等,使学生具备解构、归纳、分析的能力,从而完整地认识疾病、掌握疾病;能阅读病理报告单,初步学会在临床疾病诊治工作中正确使用病理检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终极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把握病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上,获得解构、归纳、分析疾病的能力;并能把病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于后续医学专业课的学习,最终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着重要支撑及明显促进作用。病理学知识和能力的获取,将辅助学生以更完备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医学逻辑分析能力无缝对接未来的职业岗位工作。
三、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存在的问题:课堂上的纯理论讲授过多,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和陈旧,未能引进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各种信息化手段。
整改措施:参考行业标准的变化,分析学情,摸清现有教学条件及保障情况,建设网络资源库,运用实现课程目标的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依托各种信息化方式,辅助多样的硬件设置和软件资源,探索适用于本课程学习的新式教学方法。设置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运转线,将课堂知识以丰富的形式表达,引导每位同学参与操作、积极思考、互相讨论、主动提问。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新增临床病理检验工作过程(临床见习),弱化传染病教学,加强病理生理学知识教学。
利用已有的各种教学硬件设施和软件APP,如《病理学》精品课程、云课堂、微信公众号、微博、专业交流微信群等,自主研发、设计适用于本专业的独创性教学模式,同时,采取任务驱动、小组讨论、中心发言、问题导向、病案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模块,使课堂变成多个教学模块紧密组合。诊改后的课堂教学目标明确、项目分解清晰、教学内容层层推进、知识点与岗位工作良好对接,通过多种形式反复而不枯燥的强化知识解析,既帮助学生从各个角度牢固把握知识,又使学生得到职业素养的形成和升华。
四、 课程考核方式设计改革
存在的问题:考核形式略显不足。考核仅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平时成绩的给分标准模糊、随意性强、公平度有所欠缺。
整改措施:形成考核常态化的新模式。重点进行过程考核,加大随堂考核的力度。采取标本和模型辨认、卡片提问、口头提问、单元测验、知识竞赛、理论小測试、网上问答等多种形式考核。
为了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岗位任职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病理学》考核方式的制定和选取强调多样性、连续性、常态化,既督促学生在《病理学》整门课程的学习具持续性,又能发现学生各自的优缺点,帮助学生完善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完整地评价每位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课程考核分为两部分组成: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的40%,由学习过程中多次考核成绩逐步叠加完成;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60%,主要以期末考试的成绩来体现。
参考文献:
[1] 眭建.病理生理学[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
[2] 王立伟.微课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的探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30(5):30-32.
作者简介:曾梅,湖北省襄阳市,襄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