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名作与演奏赏析》课程的多维度探究与实践

2018-05-18 05:13
乐府新声 2018年1期
关键词:研讨钢琴教学内容

乐 敏

《钢琴名作与演奏赏析》是钢琴教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为作曲家、作品、风格、乐器、演奏家对作品的诠释、演奏技术等西方钢琴艺术的史实,以及对于史实的认知。因其融合音乐学、作曲技术与音乐表演艺术理论而具有复合型、交叉型的特点。该课程已开设近20年,在浙江音乐学院《2016年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将其作为钢琴表演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从一个学期扩展至两个学期(作为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仍为一个学期)。课程目标为培养具有开阔艺术视野和全面素养的音乐人才。

本门课程发源于20世纪下半叶在欧美国家专业钢琴教学体系中始设的一类课程,名称为《键盘文献》、《钢琴文献》、《钢琴音乐文献》、《钢琴文献研究》、《钢琴文献研讨课》等。某些根据程度和级别不同连开几个学期,命名为《高级键盘文献I》、《高级键盘文献II》等,主要教学内容为西方钢琴艺术史。此类课程通常面向钢琴表演与钢琴教育等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一般学习两个学期。在某些院校,如莫扎特音乐大学,非钢琴专业的研究生也可修习该课程。此课程在国外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教学体系,可用于教学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汗牛充栋。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自由设定教材、教学内容,并选择相应的讲授或研讨等教学方法,通常以动态式的成绩评价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周薇、张世谷等老一辈教师在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率先将《钢琴艺术史》课程内容带入课堂以来,其他各大音乐学院和高等师范类院校相继将其作为专业钢琴教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进行开设,名称多沿用《钢琴艺术史》,主要教学内容亦为西方钢琴艺术史。主要面向钢琴表演和音乐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作为他们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一般学习一至两个学期。某些院校的课程命名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需求略有不同,例如,上海音乐学院的硕士和博士课程名为《钢琴文献导读》,浙江音乐学院的硕士课程以断代史形式命名为《19世纪欧洲钢琴文献导读》,等等。作为硕士或博士的必修课或选修课,通常学习一个学期。在长期的教学研究过程中,国内此类课程的教学体系已趋于成熟,涌现出不少中文著作、译著,以及诸多相关的学术论文。

就总体而言,《钢琴名作与演奏赏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与上述课程比较接近,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聆听、审美和分析的教学比重。笔者在任教该课程的近十年教学过程中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在以下方面尚存在不足:教学各个环节的灵活性不够;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较为缺乏;学生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问题意识等,因此在借鉴中西方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培育其思维的灵性与鲜活的创新精神,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以下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成绩评价四方面展开论述。

一、“开放性、动态式”的教学理念

放眼世界,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都聚焦于:以人(学生)为本,提升教学质量,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什么样的音乐人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求?笔者认为,是具有跨学科、跨文化的视野,善于交流合作,能够解决问题,勇于探索创新,具有服务社会意识、能够胜任工作和开展科研的高素质全面人才。因此,我在《钢琴名作与演奏赏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开放性、动态式”作为教学理念,并渗透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开放性”指的是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将学科前沿带入课堂,促进教研相长、教学相长;教师作为引导者,需要通过各个教学内容环节的开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的开放。“动态式”包含动态生成课堂与动态成绩评价两方面内容:在动态中不断更新、完善教学进程的各个环节,灵活施教,因材施教;建立更为客观、准确的“学生档案袋”,综合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以上两种理念相得益彰,共同贯彻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文化视野、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二、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国外音乐院校的钢琴文献课程一般无固定教材,只提供相关参考书目,这样可以随时更新,引入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内课堂教学实际,本人通过以下途径来更新、补充教学内容:

其一,选取教材,设定专题。针对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选取一至两本内容集中、重点突出的中文译著或编著作为核心教材,使课堂教学有据可依,系统化、规范化。这类教材可从《钢琴音乐简史》[1][美]F.E.科尔比著.钢琴音乐简史[M].刘小龙、孙静、李霏霏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1.、《西方钢琴艺术史》[2]周薇著.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西方钢琴音乐概论》[3]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1.等中选取,并参考外文文献,着重引入西方钢琴艺术史早期和20世纪以来两端的史料。尝试“专题+作品选”的教学模式,整合钢琴艺术史教学内容,确立不同专题,选讲经典钢琴作品。内容涉及风格流派、体裁演进、社会文化背景、作曲家的创作手法和艺术成就等。此模式打破了传统以时期为序对单一作品进行孤立分析的教学方法,增加了知识量和学术含量。在教学过程中以作品赏析为核心,渗透演奏家的诠释风格。若课程第一学期以20世纪之前的西方钢琴独奏作品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第二学期则可侧重20世纪以来的现当代西方钢琴独奏作品,并适当关注边缘地带,选讲以下教学内容:将钢琴协奏曲与以往通常被置于钢琴艺术史教学范畴之外的一个重要支流——钢琴重奏作品纳入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综合的艺术修养;打破以欧洲钢琴艺术史为中心的教学传统,引介非西方主流的钢琴音乐,例如,拉丁美洲音乐、黑人音乐、亚洲音乐、印第安人音乐,以及包括爵士音乐、布鲁斯、雷格泰姆在内的流行音乐。事实上早在弗朗索瓦·库普兰的作品中就对中国元素产生了兴趣,德彪西、欣德米特等20世纪作曲家们继续在创作中注入了非西方音乐的元素。当今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欧洲以外民族的音乐、流行音乐等已经进入音乐史研究和学校音乐教育的视野,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介绍中国钢琴艺术发展史及经典钢琴作品,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通过历史脉络的梳理,理性思索中国钢琴艺术发展中的特点、优势及其与西方的差距,促进其在未来的发展。

其二,拓展文献阅读,补充视听资料。每节课后均布置课外阅读作业,选材主要为紧密相关钢琴艺术史学科的音乐学理论(包含音乐辞典类、史论类、作曲技法类、表演艺术类等)的原著和译著,可分泛读和精读两类。泛读文献材料篇幅短,通常为中文译著,理解难度低,数量上一篇或数篇不等,强调量的积累和扩展知识面。例如,涉及钢琴协奏曲体裁时,要求阅读《古今钢琴与乐队音乐史典》[1][美]约翰·哈里斯著.古今钢琴与乐队音乐史典(上下册)[M],苏澜深,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中的部分章节。精读文献材料篇幅长,包含英语原著,理解难度高,侧重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化,突出理解和思考。例如,可将《羽管键琴:技术,风格与历史资源》[2]Eta Harich-Schneider,The Harpsichord:An Introduction to Technique,Style and the Historical Sources,Bärenreiter-Verlag Kassel und Basel,1960,2nd ed.pp.60-67.中的“数字低音演奏”内容作为巴洛克时期键盘音乐的知识补充。此外,还引入一些与钢琴音乐共生相融的其他姊妹艺术和人文学科知识,比如戏剧、美术、文学、哲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使学生能够在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中理解和演奏钢琴音乐。文献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钢琴艺术史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对音乐本体的认知则需要依靠乐谱及音响呈现,以此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聆听、感悟和理解能力。重点作品可选取一至两个乐谱和演奏版本,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比较。更多的乐谱和音响资料通过个人收藏,指导学生查阅图书馆资料,以及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与学生分享古典乐谱和视听网络链接等多样化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资源丰富的教学环境。此外,还带领学生观摩现场音乐会和大师班,对活跃在当今音乐舞台的演奏大师和演奏学派产生近距离的接触,增加感性体验。

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阅读法、图表法、赏析法、讲授法、研讨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其一,实地考察,指导阅读。音乐专业的学生往往将大部分时间用在练习弹唱等技能上,进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时间极少,也不甚了解检索方法。由于本课程贯穿了课外阅读作业,因此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学会检索文献是重要一步。通常我会在第一节课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和运用数据库资源的方法,课后布置查阅文献资料的作业:每位学生实地考察图书馆的文献分类及存放区域,写出文献分类表;每位学生自由选取某一个主题(尽量不重复),如“钢琴奏鸣曲”,通过图书馆电脑查询系统查找书籍、乐谱和音响资料这三大类别中与之相关的所有资料,摘选各类中最有代表性的5~10个选项。需要参阅音乐史和权威工具书来判断文献的重要性;将这些选项按照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记录下来。教师汇总学生的参考文献后分享给每一位学生。以上涉及对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训练:查找文献、精选文献与按照参考文献格式记录。在阅读方法上与学生交流经验,特别重视阅读过程中的概括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上检索和阅读文献的方法可为学生们将来继续深造、工作就业中顺利开展科研打下基础。

其二,绘制图表,锻炼思维。钢琴艺术的发展是一幅包含社会文化特征、历史事实(作曲家、演奏家及其产品等)及其之间联系的历史宏图,在一

种整体性的历史框架中才可能深入到音乐作品等微观现象。然而,历史的叙事方式通常是以一种单向、单维度的表述——文字来呈现,常规的学习方法是重复记忆法,即不断重复所学知识、原理和概念,直到在大脑皮层建立稳定条件的反射。由于脑海中没有建立起历史发展的宏观构架,此法只能形成短暂记忆,并且不容易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顺利开展基于其上的思考、讨论,急需探索一种新的、有效的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找到学习音乐史方法的捷径。与文字相比,图表法是一种能够简洁概括知识内容、清晰建立宏观框架下的分支结构的方法。在绘制图表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吃透知识内容,锻炼概括、逻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图表的绘制和讲解贯穿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每节课前我都会绘制一张图表来概括上一节或整章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温故知新。通过绘图和提问,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每节课后布置识记型和归纳型的图表绘制作业,要求在下节课上根据自己绘制的图表进行简述,教师还会随时就其中某一个较难的知识点进行提问。绘制图表的要点是分类明确、内容精要、文字精炼。以文艺复兴时期的键盘音乐为例,可绘制为下图,亦鼓励任何形式的图表创新。

在史实梳理、作品与演奏过程分析以及文献阅读中均可采用各种与之相适应的图表形式。图表法还可以运用到小组汇报、平时作业的组织和具体实施等环节中。通过教学实践,学生的识记、概括和表达能力均得到了明显提高。

其三,注重赏析,提升感悟。曾有国外专家指出,使学生感受多元风格很有必要。由于西方钢琴音乐博大精深,曲目浩瀚无穷,尽管当今学生有很多途径可以获得众多资源,但多数学生仍仅止于了解自己演奏过的曲目。要提升学生的鉴赏力和理解力,需要聆听不同风格的乐曲(最好能亲自试奏),并结合所学音乐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思考,才能深入理解西方音乐的多元化风格。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包含具体作品构成与演奏家的诠释两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聆听和感受音乐,结合音乐分析方法,使感性体验逐步融入理性认知,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进而对演奏版本进行评价。在教学时,我通常会在音乐播放后提问学生:“你听到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之后对照乐谱再次分段聆听,重点段落可以反复聆听,围绕旋律、节奏、和声、调式、调性、织体、曲式等各种音乐要素和文化特质等开展对作品的分析。在讲解过程中以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捕捉到更多的细节,对于未能理解的部分也产生了探索的动力,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充分激发,理解能力随之提高。由于作品本身是可供无穷尽挖掘的多义体,因此教师需要有包容的胸襟和广阔的视野,能够尊重学生个体在对音乐风格、作品特征等问题上存在的不同理解方式,尊重学生在历史评价上的主动权,避免以教师的权威评价迫使学生接受。此外,在对历史文本的解释中必然融合了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的视域(时代环境、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精神世界等),教师需要接受并尊重学生个体在理解知识上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可以对话的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倾听、学习来逐步减少差异,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将每位学生提高至自己可能的理解水平上,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其四,讲授研讨,互为补充。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对于钢琴艺术发展史知之甚少、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的本科生,因此需要将知识传授作为基础教学模式,让学生系统了解钢琴艺术的发展脉络。知识讲授的教学模式适用于对学生不熟悉的历史事实、现象,以及对它们的相互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内容。前者如“键盘乐器的发展史”、后者如“键盘音乐流派与时代思潮的关系”等。讲授作为一种知识传输的单向教学模式,缺乏师生互动,易于陷入枯燥乏味,可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增加其趣味性。

研讨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通常在教师的主持之下,学生研讨小组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可分当堂讨论和课后讨论两类。当堂讨论由教师就正在讲授的知识点来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分组稍作准备后答题,教师进行启发、补充和总结。由于当堂讨论给学生的准备时间少,学生需要根据现有知识储备进行回答,因此此类讨论题难度要适中,可选择知识总结性、比较性的主题,亦可将难度较高的问题拆分成几个小问题进行提问。当堂讨论能够及时反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可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课后讨论由教师根据课上已讲述的课程内容设计相关的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后形成观点,在下次课上做小组陈述,随后教师追问,全班讨论。由于课后可精心准备,因此可设计难度较高、具抽象性和理论性的讨论题。也可要求学生在课后根据精读作业自己设计问题,在下次课上互相提问,交换意见。在研讨法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体,老师的角色是引导、启发。教师可以时常提问:“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吗?”教师的提问、学生之间的讨论可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研讨法可与阅读法、赏析法等结合在一起。教师可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开放性问题指问题结构形式及问题解决策略均开放的问题,它本身具有研究性,能够引申出新的问题。问题结构的开放包含可变的问题条件,以及具有多个结论或无固定结论两个因素;问题解决策略的开放指的是可采取多种途径去解决问题。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探索、质疑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具有独创性、灵活性、发散性特点的开放性思维,对培养研究型的创新人才具有时代意义。在研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逻辑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研讨,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勇于质疑。研讨法还可通过带领学生聆听学术讲座,观摩学术研讨会等得到锤炼。

其五,信息交互,资源共享。当今是网络资讯便捷的时代,将多媒体手段应用于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一种趋势。可将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制作成生动的课件,全方位、高效能地展示教学内容。视觉艺术往往可以与音乐建立起更为亲近与直观的联系。例如,通过展示德彪西收藏的艺术品,莫奈、德加、雷诺阿、透纳等印象派画家的画作,古希腊文化和东方艺术等图片,又辅以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皮埃尔·路易等人的诗作,图文并茂,来揭示作曲家的艺术品位对其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在观看的同时,教师范奏或播放光盘,使视听结合,音乐朦胧、幻变的意象通过诗情画意得到具体的呈现,使学生获得对印象主义风格的深入理解。此举使教学过程生动且富趣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除了通过书本、网络资源等搜集作曲家和作品相关资料外,还可补充教师实地考察的第一手资料。例如,在介绍莫扎特四手联弹演奏形式时,呈现挂在其故居墙上与其姐姐重奏的照片以及他曾使用的羽管键琴的照片,来拉近作曲家与当代的距离。为避免陷入肤浅理解音乐的危险,在视觉艺术引发联想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强调音乐具有相对自律性,最终还是要从音乐本体出发来分析音乐、挖掘作品的内涵。此外,还可通过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并实现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教学平台初步设有教学内容、课后作业、课程讨论、演奏名家等板块。“教学内容”板块中链接了教学提纲、电子课件、参考书目、阅读材料等内容;“课后作业”附有每个章节的练习题,作业的查收、提交和批改均通过互联网完成;“课程讨论”可与学生随时进行讨论、交流;“演奏名家”板块中列入了著名演奏家的经典演绎等。网络课堂使教学空间延伸到了课堂之外,促使学生及时复习巩固课堂知识,拓展视野,引发思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上教学模式并非固定,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以上任何一种或彼此结合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乐趣,积极主动去思考和探索问题,培养能够适应全球化多元文化发展的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独创性的研究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优秀音乐人才。

四、灵活的成绩评价方式

传统的成绩评价方式偏重学习结果,是一种以评价者为中心的静态评价方式。它偏重对学习结果的考核,基本采用书面闭卷形式,教师平时极少布置作业,平时成绩基本根据到课率给分。事实上,仅从一次考试中难以检验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不能使老师了解学生的个性与思想,无法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全面地给予学生中肯评价,因此需要将学生的整个动态学习过程纳入考核目标,增大平时成绩比例,并将此考核形式渗透在平时的教与学中。

动态成绩评价模式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袋”,由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期末测试等环节来综合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素质,因此更为客观、准确。也能够使教师密切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实施前需要确立考核形式、得分比重和评估标准的具体规范:其一,考核形式多样化。将本课程考核形式分为到课率、平时作业(研讨等)和期末考核(研讨、卷面)。期末考核(研讨)以讲座的形式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使教学空间从校园扩展至社会,邀请该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并就所陈述的主题开展学术上的对话。这使学生们能够在多元的环境下得到锻炼,并且引导他们用音乐为社会服务。研讨后每位学生还需要撰写一份关于该次研讨的书面总结。所有的研讨形式都需要由学期初确定的研讨小组共同协作完成;其二,得分比重合理化。各个考核形式的得分比重依次为到课率(20%)、平时作业(30%)、期末考核(研讨,20%)、期末考核(卷面,30%)。除了教师的评分外,还将学生的评分纳入评价体系:每次作业完成后,学生都要对本研讨小组成员的贡献互相评分,每位学生的得分=教师评定的小组报告成绩×各人的贡献百分比;其三,评估标准统一化。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素质(思考能力、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应变能力等)方面的评估,每一方面均设置统一的评分标准。

由此考核形式及得分比例可以看出:考核的形式更为多元化,评价结果更为合理;平时成绩所占权重相当大,研讨类形式占据权重最大。对平时成绩的侧重,使得学生的学习重点不能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需要对知识的理解和反思,以及相应的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将学生的评分纳入评价体系,可使学生之间互相督促、促进,使得分更为公平。成绩评价方法的改革可以引导和激励学生重视日常学习,促进协作、分析、概括、逻辑、表达、创新等多种能力,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提升教学效果。

结 语

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成绩评价四方面入手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新模式,力求“以人为本”,以学生能力的提高为中心。在“开放性、动态式”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开放性”的教学着重内容、方法和思维的开放,以“教材+阅读+专题+视听”确立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多元音乐文化视野;灵活运用“图表+赏析+研讨+信息技术”等教学方法,将知识的传授、学习方法的传授、研究方法的传授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四者有机结合。“动态式”的教学突出教学进程与成绩评价的动态化,灵活调整,因材施教,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素质。以上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了师生间的教学对话和良性互动,激励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创新,从而切实提升了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当今人类文化交融发展的背景下,作为钢琴音乐文化的传播者和教育者,我们需要广阔的教育视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和创新,才能肩负起文化交流与传承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美]F.E.科尔比著.钢琴音乐简史[M].刘小龙、孙静、李霏霏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1.

[2]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4][美]约翰·哈里斯.古今钢琴与乐队音乐史典(上下册)[M].苏澜深,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5]Eta Harich-Schneider,The Harpsichord:An Introduction to Technique,Style and the Historical Sources,Bärenreiter-Verlag Kassel und Basel,1960,2nd ed.pp.60-67.

猜你喜欢
研讨钢琴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作品研讨
朗智无界 盛享未来——与朗盛聚合物添加剂业务部的深入研讨
水运发展与专业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纸钢琴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