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婷奇,陈 雁,沈艳婷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护理部,江苏 南京 210008)
患者安全是每一个医疗机构的首要任务,而安全核查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手段。2017版中国医师协会患者安全目标中第一至三条目的内容均涉及安全核查。有文献报导护理人员因未核查或未严格核查而导致的不良事件比较常见。我院护理管理人员及护理骨干于2017年3月赴非洲桑给巴尔某公立医院进行为期1周的医疗援助工作,为了解当地护理人员关于核查的工作现状以便援助工作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开展了关于桑给巴尔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核查现状的相关调研。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桑给巴尔纳兹莫加医院的护理人员共68名,其中女48名(70.59%)、男20名(29.41%);年龄19~59岁,平均年龄30.01岁。从事护理工作时间1~28年,平均6.06年。
1.2.1 研究工具。研究工具采用问卷调查。问卷由研究者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从事护理工作年限、职务等。第二部分为核查现状,内容涉及五大方面,包括护理人员关于核查重要性的认识、护理人员接受到的关于核查的相关培训、核查执行现状、与核查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管理层关于核查的督导情况。其中核查执行现状又包括6个子项目:操作前是否携带医嘱/执行单,操作前是否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如何进行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给药前、中、后分别核对哪些信息。问卷编制完成后,第一步由研究人员先行翻译成英文,第二步交给英语专业的人员修饰润色,第三步由专业人员与桑给巴尔派驻本院且经过三周培训的学员对调查表逐条进行充分沟通,以保证在不同语言环境下对调查内容理解的一致性以及避免在不同语言环境下对核查相关概念产生认知上的差异。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最后由研究人员审核定稿。该问卷的Cronbach,s alpha为0.699可信度较高。
1.2.2 调查方法。问卷由专人负责,采用统一指导语,一对一地逐条向被调查者详细说明填写的方法,填写完毕当场回收,并保证资料保密。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68份,有效回收率为85%。
采用SPSS 18.0软件,数据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在有效的68份问卷中,关于“您认为执行操作前的核查重要吗?”这个问题,100%的被调查者认为重要或非常重要,其中59人选择认为“非常重要”,9人认为“重要”。
调查显示有12人(17.65%)在护士学校接受过关于核查的培训,13人(19.12%)在医院接受过关于核查的培训,46人(70%)无论在护士学校还是在医院均未受到过核查相关培训,仅有4人(10%)在护士学校和医院分别受到过核查相关培训。
关于操作时是否会携带医嘱/执行单,50人(73.53%)表示一定会携带,17人(25%)表示有时携带,1人(1.47%)表示从不携带。关于操作前是否核对患者身份,56人(82.35%)表示一定会核对,12人(17.65%)表示有时核对,1人(1.47%)表示从不核对。关于核对患者身份的方式,38人(55.88%)采用“询问患者姓名”,24人(35.29%)采用“直呼患者姓名”,21人(30.88%)仅与床头牌核对,3人(4.41%)表示“认识患者,仅在心里默对”。关于给药的核查情况见表1。
接受调查的68人中,只有29人(42.65%)表示从未发生过核查相关不良事件,曾发生过核查相关不良事件的人数统计见表2。
表1 执行给药操作的核查情况 [n(%)]
表2 发生过核查相关不良事件的人数统计[n(%)]
35人(51.47%)表示从未接受过医院对规范核查的督查,其余33人(48.53%)表示接受过医院频次不等的相关核查。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桑给巴尔护理人员对核查的重要性有相当的认知度,但是对于规范核查的专业知识和认知严重不足。仅有73.53%的被调查者表示执行操作一定会携带医嘱/执行单,而医嘱/执行单是规范核查的先决条件。关于给药操作,药物名称、药物浓度、药物剂量、给药时间、给药方法在操作前的核查率仅为17.65%~30.88%,给药前中后均未核查的比例则高达44.12%~82.35%。操作前中后的核查率均如此之低,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同时,调研结果显示核查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57.35%的被调查者表示曾经发生过核查相关不良事件,这与极度不规范的核查现状是息息相关的。
对调查结果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桑给巴尔护理人员在核查时间、核查内容、核查方法等方面的认知和行为存在严重的不一致性,提示桑给巴尔当地医疗机构在安全核查的质控体系构建方面从结构面、过程面到结果面都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从结构面分析,提示当地医疗机构对安全核查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制定核查相关制度、规范及流程;从过程面分析,当地护理人员缺乏核查相关培训,包括对核查相关制度的培训以及对规范的核查流程的培训。70%的被调查者表示无论在护士学校还是在医院均未受过核查相关培训,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医疗机构以及护士学校核查相关培训的严重缺乏。此外,调查结果显示51.47%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未接受过医院对规范核查的督查,提示从结果面分析,管理层缺乏对核查的监管和督导。
援非医疗工作者可致力于帮助当地建立健全安全核查的质量控制体系,以保障患者安全、提升医疗护理质量。针对以上原因,可采取以下对策:
3.3.1 建立完善的核查制度与规范的核查流程。建立一套规范的、保障患者安全的核查制度与流程,让护理人员都有一个参考标准是十分重要的[1]。可通过调研,根据JCI标准以及国内的“三查七对”规范,结合桑给巴尔的基本国情,帮助其制定一整套完善的核查制度及规范的核查流程。对于特殊科室,比如手术室、产科等还应该制定特殊的核查规范和流程[1]。对于特殊项目,如输血核查、血液透析等也应该建立更为严格的核查制度及流程。
3.3.2 开展规范核查的相关培训。依据调研结果,可从护士学校和医院两个层面开展相关培训,通过培训使护理人员认识到规范核查对于患者安全的重要意义并且掌握规范的核查流程。护士学校的培训属于源头培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援非医务工作者除了对当地医疗机构进行培训以外,还可以将培训工作前移至护士学校,使学校老师认识到安全核查的重要性,并且教会他们培训的内容和方法。可以通过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加强沟通,深入护士学校,帮助学校设置核查相关课程、培训核查相关师资力量,从而对护士学校的学生开展核查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医院的培训属于强化巩固,以使护理人员形成规范核查的行为习惯。培训可采用课堂教学、讲座、情景演示等多种形式。同时,要特别重视对项目(药名、浓度、剂量、时间、用法)核查的培训,调研结果显示与身份核查相比,项目核查的现状及错误发生率尤为堪忧,援非医疗队应加强对当地护理人员项目核查的培训力度。
3.3.3 加强对核查流程的知晓及执行情况的督查。对核查的管理应将重点从对不良事件的处理转移到对流程制度执行依从性的强化,即建立对流程知晓与执行情况的质量控制[2]。可通过对管理层的强化培训,使护理管理者认识到规范核查是护理安全的保障,而加强对核查流程的知晓及执行情况的督查是落实规范核查的有效保障。
3.3.4 建立不良事件上报及讨论制度。通过对不良事件的上报及讨论,对与核查相关的不良事件进行根因分析,深度挖掘出当地护理人员不规范核查的根本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以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3.4.1 援非工作应立足于当地医疗卫生现状。非洲的医疗体制处于粗放阶段,制度不严,技艺不精,桑给巴尔当地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且医疗卫生资源匮乏、医院管理水平较低[2,3]。因此,援非医疗工作需要立足当地实际情况,脚踏实地去了解它、适应它,以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切入[4]。
3.4.2 援非工作应适应新形势下对外医疗援助的困难与挑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外医疗援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面对新形势,需要在认识、机制、管理、结构等方面进一步创新[2-5]。一直以来我国对外医疗援助的重要一个方式是派遣援外医疗队,这种方式投入较小且灵活机动,但是很难从根本上帮助受援国卫生系统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亟需推动中国与受援国家在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制度规范、技术标准、人员培训等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6]。本文通过对当地护理人员核查现状的调研及对策探讨,即希望以此为契机,帮助当地医院建立一套安全核查的制度规范、技术标准以及培训模块,进而推动当地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
3.4.3 对外医疗援助工作也应该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国家外交战略。非洲在“一带一路”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成为拉动“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力量[7]。而医疗援助又有其超越政治和经济的便利属性,因此援非医疗工作也应该建立在了解当前国家形势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紧密围绕“一带一路”战略,进行有策略的发展,力求达到援助外溢效应最大化。
本研究对桑给巴尔护理人员的核查现状进行了调研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对提升当地医疗安全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对今后护理同仁在当地开展援非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本研究也有不足之处,由于时间仓促,仅对当地护理人员发放了问卷调查,而没有在临床一线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结果与实际状况可能仍有一定出入,期待在今后的援非工作中继续开展相关调研。
[参考文献]
[1] 刘义兰,胡 璐,陈玲玲,等.护理人员对患者身份核对的现状与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7):1312-1313,1324.
[2] 张善纲,浦金辉,赵育新,等.对外医疗援助的新思维[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20(5):454-456.
[3] 刘建豪,全小祥.桑给巴尔医疗卫生现状及中国援桑医疗队服务成效[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24(6):283-285.
[4] 张善纲.康复医学对丰富援非医疗队内涵的探索(上)[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11):1095-1097.
[5] 杨洪范.关于我国对尼日尔医疗援助的思考[J].广西医学,2015,37(9):1380-1381.
[6] 王云屏,梁文杰,杨洪伟,等.中国卫生发展援助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5,8(5):37-43.
[7] 沈御风,兰林枫.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非洲支点的传播状况研究——以肯尼亚为例[J].传媒,2017,10(7):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