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岱山县素有“舟楫之便、渔盐之利”之称,历来是浙江省重点产盐地区,海盐生产历史悠久,盐文化博大灿烂。唐代中叶,先民就在这片岛屿上煮海制盐,晒盐历史讫今已逾1200年。漫长的制盐历史、辉煌的晒盐年代留下了灿烂悠久的盐文化。目前,在岱山县经济开发区,建有中国盐业博物馆,以“贡盐”之乡为文化背景,馆内柳永的煮海歌、“煎煮”“板晒”“滩晒”工艺演变,文字、图片、实物一一展示岱山县千年煮海晒盐的工艺、文化和历史,对保存、传承、弘扬岱山盐文化、提升岱山城市品位、发展海岛精品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回顾岱山千年制盐史,经历了从最早的烧盐时期到板晒时期再到现今滩晒时期的演变,生产工艺不断得到改进,科技实力不断得以提升。短期结晶、精耕细作的特色制盐工艺一直得到保护和传承,使得岱山海盐具有色白、粒细、易溶、微量元素含量丰富之特质,深受广大消费者亲睐,贡盐美誉,闻名遐迩。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60、70年代,即改革开放前期,岱山盐田面积达到历史最高位,有盐田生产面积4万余亩,此时的岱山,岛民在全县各住人岛屿,纷纷围海造田,引海水、筑渠道、建盐滩,全县各乡镇沿海方方正正、星罗棋布平铺着一块块明净、平滑的盐田,好似一幅幅美丽的图卷,给仙岛岱山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直接从事盐业生产人员5000余人,涉盐人口更达5万多人。此时的岱山,工业经济十分贫乏,处于落后状态,三产门类欠缺,产业结构不够完善。县级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依靠盐业,盐业不仅仅是盐业村村级经济的主要来源,而且为全县经济、社会、民生改善作出了十分重要的积极贡献。连当时各乡镇的学校大多被称作盐业学校,岱西盐业中学、岱东盐业中学、桂花盐业中学至今岛城人记忆犹新、耳熟能详。盐业产业作为全县一大传统产业、基础产业,曾经为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撑起了半壁江山。
但由于当时实行的生产方式是以生产队为基础,大锅饭、大集体的盐业生产作业方法,直接导致盐民的生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盐田基础设施难以得到提高,造成盐的单位面积产量低下,盐品质较差,盐民收入不高这样一个困境和局面。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全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的东风同样吹进岱山盐区,给岱山盐业生产注入了新活力、新气象。岱山盐区盐业生产进入了一个完全崭新的新时代。1983年,县委借鉴农村体制改革承包责任制的经验,在岱东乡率先进行盐业体制改革,经协调当时的岱东、岱中、南峰3乡关系,建立了全县第一个村村联办盐田面积达到6000余亩的专业盐场—双峰盐场。新的经营承包责任制首次明确盐场所有权属村所有,经营权归属盐场,实施二权分离经营新机制,并采用联产、联质、联盐场基本建设的生产承包责任制形式,使盐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专业化、企业化盐场。这一新的经营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盐民盐业生产积极性,广大盐民从此以盐滩为家,一心扑在盐滩上,全身心投入到盐业生产之中,大搞盐田基本建设,全县盐区开始兴起新一轮基本建设热潮,盐滩面貌发生了焕然一新的巨大变化,从而使原盐亩产大幅度提高,原盐亩产量由改革开放前常年徘徊在1.5吨提高到3.0吨,原盐获得高产,盐民收入随之上升。1984年,岱山县盐民劳均收入为2012元,首次突破2000元大关,较上年增加185%,而当年舟山职工年均收入仅在1100元左右,盐民收入得到了历史性的飞跃,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盐区家家户户造起了漂亮的楼房,一批批新的电气设备走进普遍盐民家庭,笑脸写在了广大盐民的脸上。与此同时,县委在组建专业化盐场—双峰盐场改革试点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将这一成功经验在全县盐区进行全面推广。1984年起,各种形式的专业盐场很快推广普及,包括村办、乡办、乡村联办盐场。先后组建了岱北盐场、桂花盐场、秀山盐场以及渔山盐场等,集体盐场的建立,稳定、完善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大了盐业投入,提升了盐业生产管理水平,推进了盐业科技进步,岱山盐区盐业生产在改革开放浪潮推进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新时代。
岱山县盐区在组建专业盐场的同时,八十年代中期,省里制定了《浙江省标准盐场建设暂行办法》,决定省内重点盐区逐步建设稳产高产标准盐场,焕发了岱山老盐区的新活力。岱山县盐场基本建设依靠国家投入,重点支持,先后建成一批高标准、设施设备优良、配套工程完善的盐场,双峰盐场、岱西万亩盐场先后建设成标准盐场投入生产,对稳产、增产、提高盐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专营条件下的岱山盐业生产也发生着新情况,出现了新问题。由于岱山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海洋性气候,一年四季天时三晴二雨,这样的天时不利于露天作业的海盐生产,造成盐的亩产低,停留在每亩4吨左右,造成生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下这样一个局面,价格竞争处于同行业劣势,无法与北方海盐、井矿盐相抗衡,造成盐民收入在九十年代以来提高不快这样一个被动局面。
岱山海盐品牌优势明显,贡盐牌子响亮,深受沪、杭、甬等大中城市市民欢迎和亲睐。如何在专营化条件下、改革新进程中,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切实找到出路所在,稳妥提高盐民收入水平,是摆在岱山盐业面前的一道难题。面对盐区、盐场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县人民政府和省盐业主管部门一直在思索,在谋划。2005年3月,由浙江省盐业集团公司和岱山县盐业公司共同出资在岱山经济开发区投资建设年产8万吨的制盐企业—浙江绿海制盐有限公司,将原本用途为腌制用盐的岱山海盐提供给绿海公司,作为绿海公司的小包装产品原料用盐,加工制作成包装精美、质量优良的天然日晒自然海盐,提供给全省居民食用,从此,海盐附加值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岱山海盐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华丽转身。十多年来,绿海制盐积极实施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实力日益强化,自动化程度进一步加快,企业实力不断壮大,成为岱山县纳税大户,为岱山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目前,依托岱山海盐现已形成四大类十八个系列产品,“鲜嫩美”商标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其系列产品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在企业效益不断提升的同时,积极实施“以工补盐”的政策,对岱山产的海盐在国家收购价格的基础上再给予每吨170元的补贴,每个盐民年补助资金达到万元左右,这对增加盐民收入,稳定盐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十年来,面对岱山盐业结构调整加快的新形势,绿海制盐公司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面临着原料盐盐源紧缺的突出问题。随着岱山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群岛新区的建立,临港工业的快速崛起,紧靠临海的盐场土地作为稀缺资源被大量废转,如高亭盐场废转兴建了崭新的高亭新城,秀山的热箬、秀东盐场废转兴建了大型临港工业常石集团、慧生集团,渔山盐场废转作为绿色石化基地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盐田大量废转,原盐产量也断崖式下跌。2016年,随着市政府收储岱西火箭等5个盐场7000余亩盐田,将盐田垦造耕地,打造现代化农业园区,作为新区“十三五”期间波音飞机、观音文化园、自贸港区、宁波舟山港主通道等一大批重大项目落户建设用地需要,岱山盐田面积再次剧烈缩水、原盐产量大幅下降,从80年代初期的年产盐17万吨左右下降到目前2万吨左右。原盐产量的大幅下降对绿海制盐公司产能做大做强带来了困难。早在2010年,绿海制盐公司预感到岱山原盐产能减少对公司的不利影响,率先租赁了高亭南浦村50亩盐田,投资对盐田进行技术改造,将北方大粒子海盐在此进行化卤重结晶,按照岱山海盐生产工艺进行工艺操作,生成具有岱盐特色的海盐产品,这一试制生产获得成功。为了进一步做大产能,确保公司年产能8万吨生产量的原料用盐,2011年,绿海公司又租赁岱西海丰村300为亩盐田,投入资金800余万元,进行全面技术改造,打造成北方大粒子海盐化卤重结晶基地,300亩盐田年产原盐达到2万吨,相当于普通6000亩盐田年产能。基地的打造为绿海公司的做大做强提供了坚强的原料盐保证。
在建设重结晶基地的同时,海盐生产也带动了盐民收入极大的提高,7年来,绿海公司300亩北方海盐重结晶基地安排了50余名海丰村村民从事作业生产。一直以来,绿海制盐经营业绩良好,也极大带动了基地作业生产盐民收入的提高。
这十余年来,岱山盐业转型升级,绿海制盐公司的兴建,企业效益的不断提升,在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地方财政收入,为当地盐民收入提高和盐民生活改善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下,盐业已经全面进入盐业改革的新常态。从2017年1月1日起,国家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正式实施,放开食盐价格,允许生产企业进入流通和销售领域,食盐批发企业可开展跨区域经营等盐改政策落地。随着旧的食盐专营体制被打破,省外盐业生产流通企业应声而动,从储蓄、铺点、到全面进入,省内食盐市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省外各食盐生产厂家在浙江直接设立销售分公司,以较低价格的食盐供应浙江市场,直接配送到终端。身为用盐大省的浙江市场被国内生产企业作为重点攻击目标,各品种食盐、低价盐蜂拥而入。与此同时,省盐业集团公司投资在舟山综保区兴建的进口海盐生产企业远东公司产品大批量投放市场,依靠质优价廉的优势,迅速占据市场,内外夹击之下,绿海公司必将面临极大的挑战,给岱山盐业生产随之带来系列新问题、新情况。
面对食盐市场严峻挑战,绿海制盐做好了充分准备,应对市场困境,着力打响品牌战、人才战、营销战、管理战、项目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砥砺奋进,开发高端多品种食盐、营养盐、洗化用盐,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生活新需求,谱写贡盐之路新篇章,为岱山盐业生产、盐民收入提高、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